分享

建文帝下落试探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23

建文帝下落试探

李含章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12日   15 版)

    晁中辰先生的《明成祖传》,1993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字干净利索,逻辑细致紧密,用料严谨详实,情节引人入胜。笔者对此书反复阅读,受益匪浅。但是对其中的一个观点略存疑虑,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或希望能得到晁先生的关注指正。

    晁的书中第214页开始分析建文帝的下落,在第219页引用了徐作生的结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直至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病死于此,并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晁并没有完全认可徐的结论,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晁比较倾向徐的论证。笔者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以晁的著作为主干,结合自己读史经验心得,对徐的结论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洪武三十一年(1398),71岁的朱元璋离开人世,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一继位,就按照齐泰﹑黄子澄的建议,首先从周王开刀,陆续削夺了几位藩王。燕王朱棣在图穷匕见的境地下,于建文元年七月五日起兵造反,他把自己的军队称为“靖难”之师,历史上也把这场战争称为“靖难”之役。朱棣以800余人起兵,历尽艰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攻克南京,随后登上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也称永乐大帝。

    《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燕王攻入南京金川门的当天,“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朱棣为了断绝人望,也假戏真唱,将烧焦的尸体以天子礼下葬,这样他就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但从那时起,朱棣对建文帝的追捕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建文帝的下落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心里,直到临死前一年才放下心来。

    《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由外地回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胡濙多年一直肩负寻找建文帝的使命,所以即使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还是起来接见胡濙,并谈到凌晨两点才结束。胡濙到底说了些什么,后人已不得其详。但肯定是得到了建文帝不再为患的确切消息。笔者在本文开头引述,晁比较赞同徐的观点,即建文帝在姚广孝的保护下,于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病逝。笔者对此谈一些不同看法。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生的儿子。十四岁时剃度为僧,取名道衍字斯道,随道士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他曾经游览嵩山寺,相师袁珙看见他说,这是哪里的奇异僧人,眼睛像三角,形状如病虎,性情一定好杀戮,属刘秉忠之流。道衍听后很高兴。明太祖下诏通晓儒家经典的僧人到礼部考试,道衍不接受官职,拿着僧服就回去了,路过北固山,作诗怀古。他的同辈宗泐说,这难道是僧人该说的话吗?道衍笑而不答。高皇后死后,太祖选高僧侍奉诸王,为他们诵经求福。宗泐当时为左善世,推荐道衍给燕王朱棣。燕王与他意气相投,请他来到北平主持庆寿寺。

    道衍在王府中行迹十分诡异,朱棣常常屏退随从与他说话。太祖死后,建文帝继位,依次削藩,道衍劝朱棣起兵造反。朱棣说,民心向他怎么办呢?道衍说,我只知道天道,何谈论民心?并推举相师袁珙及占卜高人金忠为朱棣服务,朱棣反意坚定。朱棣的官邸是原来的元宫殿,里面非常幽深,道衍在后苑练习兵马,日夜铸造兵器,用鹅鸭的叫声迷惑外人。

    朱棣起兵时,风雨大作,檐瓦堕地,不禁失色。道衍说,吉祥啊,飞龙在天,风雨相随。檐瓦落地,将要换成黄瓦。朱棣继位后,授予僧人道衍录司左善世的官职。道衍虽然没有亲临战场,然而朱棣起兵夺取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朱棣加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和父亲的官职。朱棣与他说话,叫他少师而不叫名字。朱棣命他蓄发,道衍不肯。赐给他府第及两个宫女,他都不接受。广孝常居住寺庙里面,朝见皇帝时穿官服,退朝后穿僧衣。他出京赈济苏州﹑湖州,到达长洲时,把朱棣所赐的金帛全部给了别人。广孝牵头重修了《太祖实录》,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赞赏。永乐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学习,广孝为他讲书。

    永乐十六年三月,广孝已有八十四岁,病重不能朝拜,仍然居住庆寿寺。成祖多次亲临探望,交谈愉快,并赐给他金睡壶。成祖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广孝说,僧人溥洽被关押很久了,请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入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溥洽知道情况,有的还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处。于是成祖囚禁了溥洽,命令胡濙到处寻找建文帝,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溥洽被囚禁了十多年,到这时因为广孝的话,才下令释放他,广孝磕头感谢,不久广孝去世。成祖非常悲痛,辍朝两日,以僧人的礼节安葬他。追赠他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广孝葬在方山县东北,皇帝亲自做神道碑纪念他的功劳,任命他的养子姚继为尚宝少卿。

    前面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说明广孝和成祖的关系无论在广孝的生前还是死后,都像铁通一样。现在回过头再评价朱棣的“靖难”之役,我们不能完全肯定地说没有姚广孝,朱棣就当不了皇帝。但是可以肯定地是,朱棣攻克南京肯定要耗时更多难度更大。朱棣进入南京后遍搜天下,包括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每次船上都有近三万的军士,防备建文帝联合海外势力,武装复辟。广孝作为成祖的铁杆心腹,对此事的重要程度,自然心底是一片雪亮。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姚不仅不会隐匿建文帝的行踪,更缺乏保护建文帝的动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臣下的功劳小,撒娇的本钱少一些;功劳大,撒娇的本钱多一些,但有些底线是绝对不能尝试的。不要说姚这样多智近妖的高人,一个只要不弱智的人都知道隐匿建文帝可能面临多么惨烈的后果。

    后来有的学者认为姚保护建文帝是因为姚回乡探亲姐妹们不愿意理他,访问友人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再次拜访姐姐,姐姐骂他,姚十分茫然。于是他们分析姚保护建文帝的动机是受到亲人冷遇后的良心发现,认为对不起建文帝。这种谬论幼稚得可笑,作为朱棣最早的也是最铁杆的支持者,姚难道不知道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不知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浅显道理?不知道从怂恿朱棣造反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明成祖时代君主的极权统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洪武十五年设置锦衣卫,成祖于永乐十八年设置东厂。成祖在位期间对国家的侦察和监督用晁本人的话说,“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连太子都活在时刻被担心废黜的恐惧中。历史上有句话:富不制贵,疏不间亲。姚和朱棣的关系再铁,铁得过人家亲生父子?当时随同建文帝逃亡的应该有一个22人的班子,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绝对瞒不过朱棣的眼睛。退一步说,姚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姚身边的人如果发现姚和建文帝有牵连,也会在当时的政治高压或巨额利益诱惑下揭发姚。姚死于永乐十六年,徐作生认为建文帝死于永乐二十一年。也就是说姚广孝死后,建文帝又活了五年。谁从姚的手里接过了保护建文帝的重任?姚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历史记载。

    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夜拜朱棣后,朱棣再不留心建文帝的下落。我们假设胡濙的报告里,提到建文帝居然活在姚的保护下直至善终,朱棣会放过姚?朱棣攻克南京时灭了帝师方孝孺的十族。即使当时姚已死,朱棣肯定也会将姚鞭尸扬灰,株连亲友。但朱棣从未这样做,可以断定胡濙的报告里没有提到姚和建文帝的逃亡有联系。

    徐作生断定建文帝藏匿并最终病死在姚封地里最有力的物证是建文帝出亡的遗迹和遗物,例如雕龙柱础﹑御池﹑御池桥﹑神道﹑方台等。认为这些遗物符合建文帝的身份,因为这些独一无二的称谓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如果在和平时期,这个判断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建文帝当时是天下第一号通缉犯。假设姚确实收留了建文帝,估计双方也都是每天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姚不可能提出来建那些所谓的皇家设施,建文帝恐怕也没有那个胆量来消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施工过程中的雕龙刻凤,工匠们不会向官府告密?以笔者看来,徐作生最有力的物证,恰恰证明了建文帝不会是在穹窿山里。

    在觅踪建文帝的很多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这个桥带着帝字儿,那个宅带着龙字儿。以此千方百计地来佐证建文帝就是在这里生活过,没错,建文帝的下落就在这里。这种分析忽略了一个起码的生活常识,你要是通缉犯,你会尽力地隐匿自己还是充分地曝光自己?你是想被别人知道还是怕被别人知道?性命重要还是排场重要?从这一点上来说,有关建文帝物证越多的地方越不可靠。

    那么建文帝最终下落可能在哪里?官方猜测很多,民间演绎更多。但始终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猜测建文帝在随从的保护下,小心应对机智周旋,逃出朱棣势力的追捕后,隐姓埋名。要么去了国外;要么躲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要么和部属解散后,独自夹着尾巴做人,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安度余生。因为一滴水珠,只有融入江洋湖海,才不会干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