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之螺蛳二章

 终归一梦 2013-06-25

美食之螺蛳二章  

2012-05-13 09:48:36|  分类: 妙文集结 |字号 订阅

                                                                                          中秋吮螺
                                                                                     作者:三川

                                                                      (金华晚报2011-09-01)

月饼,无疑是中秋的明星。但是,一旦摆上餐桌,受人追捧的往往还是那只油亮的田螺。

螺蛳到处都有,常年可食。只是,坊间既有“三月螺,赛肥鹅”的说法,还有“三月螺蛳满肚仔,入秋田螺最肥美”之俗语。到底哪个表述更为准确?

三月螺,当指青螺,大约清明前后开吃。到了秋日,溪水清澈,田螺上桌,“其肉厣随月盈亏,纯乎得太阴之清气者也”。(清·范端昂《粤中见闻》)

“生是一碗,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还是一碗。”这是孩提时代常猜的谜语。但百听不厌的还是《田螺姑娘》:谢端老大不小,虽然“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仍然穷得娶不起老婆。“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便派田螺姑娘“权为守舍炊烹”。在百般疑惑时,谢端偷窥了秘密。田螺只得无奈离去,却留下了栖身的螺壳。却不想,壳里竟有取之不尽的谷米。谢端以此发家,终于娶妻生子……(《搜神后记·卷五》)

谢端的“奇遇”彻底颠覆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训。《田螺姑娘》与其说是赞美农人的勤勉,还不如说歌颂神灵的慈善。如我这样的农家子弟常常怀想“田螺”,除了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外,实在是基于田螺滋味的肥美。

秋日田螺有“盘中明珠”之誉。一经巧手烹饪,即成席上珍品。但由于制法不同,各地食俗千差万别———湖南人不善吮螺,往往挑出硕大的螺肉,以青椒爆炒,湘味十足。广州人欢喜用蒜头和鲜紫苏混炒,咸中带鲜,香气盈口。而“糟田螺”则是上海名馔,烹制时除了置放火腿、姜、白糖、茴香外,还要添加糟卤。

金华是宜居城市,悠闲的生活环境与文火炖煮相匹配,所用的作料也就生姜、绍酒、酱油、花椒等。却不想,炖出的田螺肉嫩汤鲜,堪与法国蜗牛平分秋色。而摆上宴席的往往是“田螺塞肉”──挖出的螺肉与五花肉一起剁成肉泥,加入精盐、料酒、味精等拌匀。将螺壳放锅内烧开,再用凉水冲涮干净,塞入剁好的肉泥。大盘盛螺,再加酱油、生姜、蒜瓣等,上屉蒸半小时。别说,取壳挖肉,真的别有情趣。

 用来炖煮和塞肉的田螺个头大,小个的田螺可爆可炒,通常是夜排档的看家菜。无论是爆,还是炒,火候的掌控是关键。炒焖时切不可频繁掀盖,否则盖开味逸,螺肉收紧,吸吮费劲。汤汁也不能烧干,因为吃螺蛳主要是用嘴吮,只有连汤带水,才能突出鲜味。

 较之于青螺,田螺不仅个头大,而且螺壳薄。所以,坊间有“田螺好吃尾难剪”之说。剪口大漏风,吮不出;剪口小塞气,吮不动。当然,“吮”也有窍门──舌头顶住螺口,用力一吮。气力要猛,又要短。不猛,吮不出;气长,则将螺肠子也吸进嘴里。要是三五人同时食螺,总有个把不会吮。据传,苏东坡也不谙吮螺经,用尽气力还是吸不出螺肉,只得用针挑着吃,留下个“东坡食螺──慢慢挑”的笑话。养生专家也说,食螺之“吮”,磨练耐性,活泛脸面,增加肺活量。疝气患者要是常吮螺,还能将掉下的小肠吸回呢。

田螺不仅味美,而且还是一剂良药,有清热明目、利水、通淋之功。南宋时,杭州名医熊彦诚大小便困结、腹胀如鼓,束手无策。一异客闻知,去西湖摸回几只田螺,交待以盐半匙与螺捣碎敷于病人脐下。两个时辰后,病人大小便通畅了。

一味田螺千般趣。“笃螺蛳下酒,强盗来了勿肯走”,凸显了“民以食为天”之精神。而“螺蛳一碗,拎散镬盖”的俗语,更道出了螺蛳味道的鲜美──用螺蛳下饭,食欲大增,盛饭如穿梭,大有不拎散饭镬盖不罢休之势。

 螺蛳是家常小菜,尤其是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困顿年代,更是百姓餐桌的一道致味。而今,虽然吃食丰富,但“螺蛳吮吮,老酒咕咕”的市民情调依然红火。因为吃螺蛳如同嗑瓜子,不在乎肉多肉少,贪的是那一份古朴的悠闲。想来,那一吮一咬一嚼,似乎能把一天的劳累消解,也把一切的烦恼消融,平凡的生活也在刹那间美好起来。

                                                                                    清明螺 赛肥鹅
                                                                                                作者:三川

                                                                             (金华晚报2012-04-19)

     三、四月的江南,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冬日蛰伏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层,觅食、产卵、生长,一年中嘬食螺蛳的最佳时节悄然来临。

    清明螺,赛肥鹅。生意人精明,自然不会错过时令。瞧,菜场里的螺蛳按个头大小一盆一盆地摆着,一脸朴实的摊主麻利地剪着螺蛳屁股,看见人来,便热情地招呼,还不时用小漏勺翻动着盆中的螺蛳,那清脆的声音着实让人心动。

    螺蛳是最普通的水产,常年可食,但坊间有“三月螺蛳四月鳝”之说。想来,三月螺蛳所以肥美,盖因冬藏螺蛳肉体壮实,肚里无子。

    江南,有的是小桥流水,有湖有河,就有螺蛳。但物以稀为贵,螺蛳并不值钱。眼下,青菜4元钱一公斤,而螺蛳只要6元。不过,低贱的身价也成就了穷人的福分。

    年少家贫,才过清明,灶头便不沾鱼腥。还好,老家门前的蟠溪是东阳横锦水库的干流,野外沟渠纵横,山塘密布。一俟放学归来,我们便去野外摸螺抓鱼,美美地改善生活。而今,虽然吃食丰裕,但对螺蛳的偏爱始终没改。因为摆在市场摊头的大多是养殖的,鲜味毕竟不如野生野长的。

    螺蛳个头细小,又七拐八弯。于是,势利之人便以“螺蛳屁股———转弯多”、“螺蛳壳里做道场———成不了气候”、“蚂蟥叮住螺蛳壳———两家都着急”等歇后语来嘲讽。其实,螺蛳虽说其貌不扬,但它灵巧聪慧并不亚于“鱼中之王”———鲤。据说,一条粗壮的鲤鱼沉到水底,巧遇身材矮小的螺蛳,非要跟螺蛳赛跑不可。螺蛳只得同意。一年后,它们都回来了,并友好地见了面。鲤鱼晃动着漂亮的尾巴,稳操胜券地说:“我跑完了万里长江,看见了金山寺的宝塔。”螺蛳则平静地说:“我游过了东洋大海,看见了普陀山的佛光。”鲤鱼不信,惊奇地问:“怎么可能?”螺蛳告诉鲤鱼,它把自己吸附在漂洋过海的船上,借船出海。

    “螺鲤赛跑”类似“龟兔赛跑”,极具喜剧性,只是所知者寥寥。尽管有无数文人雅士歌之咏之,也都并非赞美螺蛳不喜张扬的品性。螺蛳所以受人青睐,盖因鲜香肥美的滋味。

    螺蛳上得大堂。螺蛳成就穷人的福分,当指物质匮乏之年月。当下,人体普遍“三高”,坊间也早已盛行“穷人吃肉富吃味”。“香螺酌美酒,枯蚌借兰肴。”即便是以“生猛海鲜”为上品的大饭店,也可见螺蛳的身影。只是,“久为溪涧物,日日负赘居。晓观楚天露,夜伴越水石。千春逝夫悠,万秋日月一。偶作高台客,何由为君体?”(徐文长)

    螺蛳下得排档。“炒螺奇香隔巷闻,羡煞神仙下凡尘。田园风味一小菜,远胜珍馐满席陈。”婺城虽说是宜居城市,但以螺蛳为主打的菜馆并不多,倒是老家磐安有好多螺蛳馆,每天傍晚,常有三五好友围着一张小桌子,“螺蛳吮吮,老酒嘬嘬”, 喜怒哀乐,声色不羁。即便是寒冷的冬夜,也有一拨一拨的民工兄弟前去消夜———花十来块钱,来一盘酱爆螺蛳,再沽半斤米酒,驱驱寒气暖暖身子,然后才有力气去赚钱养家。“灯光夜市影婆娑,巷角街边食肆多。眼下时兴新口味,泥炉猛火炒螺蛳。”实在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排档是露天的风景,看人嘬螺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因为嘬螺蛳如同嗑瓜子,也是个技术活,会吃的人,一下子便能让螺壳堆成小山。“蒜酱爆来香逼人,扭头伸臂接厨门。酒窝美女含羞吻,馋嘴王孙带厣吞。啜鲜红唇吹玉笛,弃壳素手敲桐筝。友情比酒更易醉,月影临窗满芳樽。”美人嘬螺,美是不美?

    闲情逸致且食螺,伴月沽酒赛神仙。吃螺蛳,妙就妙在不饱不腻不厌。居家小酌,倘有爆炒螺蛳,便会馋相毕露,端起碟子拣食———不光是嘴上用力,连脖子也会跟着使劲,一股鲜鲜的、香香的滋味沿着嘴唇在整条舌头蔓延开来,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吞咽,忍不住还会嘬嘬嘴巴。

    螺蛳有青螺、田螺之分,适宜秋天嘬食的是田螺(见《中秋吮螺》)。螺蛳不要挑大的买,大的肉老子多,吃口不好。当然,太小的话也不易吸出,还是个头中等的为好。螺蛳买来后要浸养,滴几滴蛋清或素油,让它“吐”上一整天。浸在水中的螺蛳会慢慢沿着盆壁往上爬,很是好玩。

    螺肉在高温的油中易缩。所以,无论是酱爆,还是红烧,都要加水。因为有了水,螺肉便会发胀。炒制时,不妨加盖多烧一会,让汤水渗到螺蛳里。汤水是螺蛳的灵魂,干巴巴的螺蛳不好吃。当然,炒得过熟,肉易变老,也不容易嘬出。倘若拿不准火候,夹一只试试,如能嘬出,马上起锅。

    平日聚餐,囫囵嘬螺的不在少数。其实,螺蛳只有靠近口部的硬肉可吃,余下的翳和肠不可食,特别是那翳,若是误食,易吸附在消化道壁上,造成严重后果。而且,螺肉味甘、咸、性寒,胃不好的人,也别吃得太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