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青春梦——致高考

 赫堇轩 2013-06-27

到了2013年的高考时,无论是90后还是曾经的80后、70后、60后,他们的高考故事在此刻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青春过,便也无悔;奋斗过,便是精彩。这,就是高考。再尝试回顾那段岁月,也许青春正在逝去或已经逝去,但每个人依然还在奔往理想的路上。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参加过的高考吧!

    聚焦2013上海高考

沪2013年高考分数线公布 文科一本448分 理科一本405分

  26日晚20点,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2013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以及公安高专面试、体能测试资格线。
  具体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一本,448分;二本,403分。理科:一本,405分;二本,331分。[详细]    

    >>>东方网高考查分平台  >>>东方网第14年提供高考免费查分一个半小时点击量超64万   

    >>>上海历年高考分数线回顾

    >>>2013上海高考成绩单今天向考生递送[组图]   

   相关新闻:

   [高考放榜理科分数线创2002年来新低][二本分差达72分][文高理低”趋势进一步明显][录取分数线差距大或成为全国趋势]

    90后:迎接2013,冲刺梦想

千军万马不再过独木桥

    90后的选择面极广,越来越多的学子不在只有高考这一条出路。有专家测算,今年大约有100万应届生不参加高考,如果算上中途弃考和考完之后不填志愿的学生,人数可能还得增加几十万。目前,高中毕业出国的学生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而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让上大学的"里程碑"意义减弱、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

    高考成本30年涨超8万倍

      从采集了一些高考学生的“高三备考成本”分析发现:一个考生高三一年的家庭投入普遍在1万-4万元之间。日益高昂的付出,真的对孩子高考有益么?

      考生家庭样本

      儿子累了,老爸带他去按摩

      考生:某四星级高中高三学生张强  高三总费用:3.1万元

      复习资料费:一年1800元左右;

      培训补习费:英语、物理和化学每周一次家教课,每次100元,每个月1200元,一年14000元左右;

      文具用品费:包括笔、橡皮、胶带、英文版影碟等,一年约1000元;营养费:一个月特增饮食费1000元左右,一年1.2万元;

      交通费:考试3天打算坐地铁,交通费12元;

      休闲:跟同学吃肯德基、看电影以及盲人按摩等,约1000元;

      住宿费:高考3天订了3个半天的宾馆,一共1200元

    90后对自己的未来有憧憬

      平行志愿、独立招生……高考改革总想给90后尝到头啖汤,可90后总觉得自己是白老鼠。可是无论高考怎么改,还是要高考,除非你保送,除非你出国读书。

      90后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有憧憬的,于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90后还是要去高考。为了高考,他们收敛了爱玩的状态,丢弃无所谓的心态,跟前几代人一样,也认认真真地面对了人生中的这一役。

      90后、95后乃至更贴近现代的学生的父母经历了改革开放,接触了更现代的教育方式,更尊重孩子的意愿。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家庭教育也在改变,这才导致了高中后选择更具多样性。

      上海市在2012年取消了“综合能力测试”,本科类别的考试科目定为“3+1”门,即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等3门,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6个科目中的1门。高考时间从两天半缩减为两天,减轻了考生和家长心理负担等压力。

    社会关注度高压力倍儿大

      90后考生虽然年纪小,但心事却显得很沉重。面对社会各界对高考的高度关注,90后的考生倍感压力。“感觉老师、家长对高考比我们自己都要重视,整天张口不离高考二字。这都什么年代了,高考早已不是唯一的出路,社会过于关注,只会使我们压力更大。”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王晓丽说。

        90后的考生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思维模式,“有些事需要听从父母安排,但有些事必须自己拿主意,比如填报志愿。现在还没有考完,家长便开始谋划我们的大学,我感觉如果考不好,上不了理想的学校,父母会很失望。”王晓丽如是说道。

    “考一本不是唯一选择”

       从进入5月开始,小雪经常失眠。5月22日的模拟测试,她只考了472分。没能考过成绩一直不如她的同桌。这段时间她的成绩一直不稳定。班主任因此每周找她谈话,给她做思想工作。高一时,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复旦大学。高考进入倒计时,爸爸频繁打电话来监督,妈妈也为她辞了工作在校外租了房子陪读。

      模拟考之后,小雪每天早上5点40分起床,6点20分上早自习,晚上9点40分放学后,她回到家还要学习到晚上11点。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小雪认为“考二本还是有底气的”。她最近感觉自己心很静,“考一本不是唯一的选择,选好专业更重要”。 [详细]

    80后:高考被扩张的年代

追忆80后高考 社会竞争激烈

    与前辈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阵势不同,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改变了大批80后的命运。虽然高等学校学费自1994年起逐年增加,但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在降低,更多80后得以进入高校门槛。

     80后不像父辈们一样,享受保送分配、单位分房的福利,与千军万马的同龄人们抢夺饭碗,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80后更要依赖自己的“综合实力”。

    高考花销越多考生压力越大

        大家一定记得高考期间买各种复习资料、辅导书的钱。除了这些花销,最主要的就是各门课程的补习班。

        有人统计从高三暑假开始,最基本的补课也有近2万元的高考成本。

        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已经从一个人的战斗,发展到全民备战,在关注度增大的同时,高考花销也在逐年增多,象牙塔通关“门票”的价格年年翻番。而在高考成本增加的同时,考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没有平行志愿如何应对压力?

      有人复读才考上大学;有人在重点中学寒窗苦读,高三期间每天听《相伴到黎明》,问这位仁兄缘由?他的回答听得令人心酸。“高考复习每天压力太大了,所以我当时每天听《相伴到黎明》,叙述的听众讲的内容一个比一个凄惨,对比之下高考复习之苦也就不算什么了。”最终因那届还不是平行志愿,他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数线差几分之遥,获得了上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详细]

    80后“备考成本”

      南京余瑜2002年参加高考

      补课费:每个月补习英语500元,一年下来总共6000元。

      营养费: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个苹果,每月约300元。

      补习资料:总共500元

      高考当天:坐爸爸的自行车去考场。高考当天妈妈准备了鱼和虾,没有特别的滋补品,三天的费用不超过100元。

      总计:近1万元

    观点:考大学容易考好大学难

      某中学老师表示,1999年开始,高校进入扩招时代。对于80后考生来说,考上大学不是问题,难的是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80后很多考生把高考当作改变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在1998年这届考生中有一个叫刘小军的,当年他以祁阳县第二的成绩被天津南开大学录取。他白天除了早上起来跑步,其余的时间就待在教室里看书。寝室熄灯后,甚至还会借着走廊、公共厕所里微弱的灯光看书。这是80后学生的特质。  

    读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

      瞿永峰,今年29岁,2002年参加高考。在他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1年前的春末夏初,小纸条到处乱飞的晚自习教室。在手机还不够普及,微信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同学们只能选择“传纸条”这个最原始的方式来消磨漫长的晚自习时光。“当时只要是可以写字的地方,草稿纸、作业本,都可以用来写纸条。趁着老师喝茶、上洗手间、看手机的时候,都会丢纸条或者传纸条。”  

        瞿永峰并不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大学扩招,进大学肯定没问题,但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瞿永峰认为,选学校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选专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清华、北大,选一个好专业更重要”。2002年,还需要估分填志愿。瞿永峰当时想要填报化学专业,但家里人却认为这个专业不好就业,不赞成。最终,他选择了医学专业,并进入师大医学院学习。 [详细]

    考完后“撒泼”

        冷月 高考时间:2005年

      我读的是吉林铁中,高考结束,出了考场,我就使劲蹦,能蹦多高蹦多高,大叫,和同学抱在一起。

      浑浑噩噩过了几天,制订减肥计划,和同学各种逛街,后来又将做过的理综卷子拿出来,给自己判分;拿出日记,一页一页写评语,夸奖自己,一顿表扬后,将日记和书本全部卖掉。

    70后:被高考改革的一代

高考实行“3+2”改革

   上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所以,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条独木桥。有的考生不惜数次复读参加残酷的高考。

  1990年在逐步建立与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实行“3+2”高考科目设置。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宣布,高考实行“3+2”改革。

  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70后“备考成本”

      淮安俞先生1987年参加高考

      补习班:没有

      补习资料:基本没有

      高考营养费:高三时物价已经有点贵了,生活费一个月一百块钱。考试当天也没有加餐。

      总计:1000元左右

    高考完倒头睡了两整天

      谈到高考前那段紧张复习的日子,滨州北镇中学的王老师只用“黑暗”二字来形容。他表示,因为高考期间太累了,真的是需要好好休息休息,睡了两整天才醒来。。79年出生的王老师并没有赶上好时候,当时高考升学率依然很低,所以王老师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付出最终换来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庆幸改成“3+2”

      陈军 高考时间:1995年 考取院校:南京大学

      真是庆幸,那年高考广东刚好是改成“3+2”的第一年,我选的是文科,正好没有我学得很差的地理。除了政治相对较差,其它4科都是我的强项。历史试卷做完后,心情好到问监考老师要水喝。历史考了全市第一名,标准分870分,记得当年第二名才790分。语文、数学、英语也不必说,都是我的强项,高考也正常发挥。最神奇的是政治,一向不太好的居然考了660分,只能说幸运,记得有两道大题在考前刚好专门准备过。当年广东是高考前先填志愿,如果像其他省先估分再填志愿的话就肯定会报北大了。

    文理分科有人欢喜有人忧

      李喆 高考时间:1991年  考取院校:广东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回眸高考,对于我来说,最痛苦的是选择文理科。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文理科都是要考的,没啥好说的。选文科,地理好,但历史差得要命,选理科,物理是我的强项,每次都能拿个前五名,但化学的各种分子又总是一堆浆糊,经常都是勉强能拿及格。当时成绩处于中间的我,连老师都很难选择。最后还是选择了文科,毕竟,化学是背不住的,而历史可以背一些下来,至少不会像化学那么差的分数。但没想到考试时,历史还是拖了后腿,只考了个大专。

    命运在高考面前拐弯

      70后

        埋头苦熬了三年的高中后,竟鬼使神差的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于是我的命运被改写了,从土得掉渣的山村走上了有柏油路的城市。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有一批像我这样的70后们。记得我高考那年,有一个同乡的师哥,已经在高中复读三年了,为的就是想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结果那一年他又落榜了,之后听说精神状态非常差,没能再继续复读。所以对于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那个环境来说高考是唯一的一条出路。

      想来高考离我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之久了,而今我也已经是高校里的一名老师,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项目的一名老师,每年从手中输送出国的学生就有上百名之多,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除高考之外还可以有著如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国际本科1+3、2+2这样的途径供他们选择。

    观点:高考改革期待实质性进展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高考改革喊了这么多年,但实质性的改革进展不大,从而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追求分数没有明天’的状况。”他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可以取消统一的考试,以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把学生、教师、校长解放出来开展素质教育。同时,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分别设立就业预备教育与升学预备教育,用立法的形式把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与评价确定下来。 [详细]

    60后:忆高考恢复的那几年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电影《高考1977》里反复说这句话的时候,影院里许多年过半百的观众泣不成声。

  1977年10月份,国家正式对外公布恢复高考招生工作后,全国上下炸开了锅。高考成了所有家庭“改变命运”的头等大事。

  也只有在这个年代,大学生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胸前戴着块白纸红字的大学校牌,走在大街上是一种荣耀,令人羡慕。他们不仅不用担心工作、住房,还能成为国家干部,可谓“一劳永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人这样形容当时考生的命运突变。

  但是,这个年代的高考又异常残酷和激烈,录取比例甚至低至2%。“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当时最鲜明的写照。

    60后“备考成本”

      常州张先生1978年参加高考

      补课费:0元(从下放林场直接去考场)

      交通费住宿费:0元

      高考营养餐:在林场上自己烧,有什么吃什么。

      考试资料费:1.5元(一张卷子5毛钱,好像买了3张)

      高考当天:吃了一个鸡蛋

      总计:不到2元

    差13分他只嗅了嗅大学的味道

      46岁的李先生回忆起1984年高考的情景历历在目。他谈起自己的高考时代,便滔滔不绝,“过去的政策是一条路,一旦落榜几乎无路可走。当年的升学率是1:8.7,非常低,而且高考前还要进行预选。”谈到高考成绩,李先生表情突然凝重起来,“我当年高考离滨州师专的录取分数只差13分。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也很遗憾。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但就是这13分,我的理性成为了梦想。现在从事电气工程的工作,也很好。

    考大学是挤上上流的唯一途径

      张帝开  高考时间:1978年、1980-1982年 考取院校:中山医学院 

       “第一次参加高考那年(1978年),我才14岁”。对于张帝开来说,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是在1980年高中毕业时。但这一年他也没有考上,从此踏上两年的复读路。提起那段复读经历,张帝开有点激动:“当年的教学水平很差,复习资料很有限。最艰难的时刻,就是落榜回到家,更疯狂读书。可读来读去只有那么几本书。挺过来全靠的是坚韧的意志。”

      1982年的高考,张帝开考得不错,由于分数拔尖,最终他如愿被中山医学院录取。考上大学后,张帝开每月有16元国家生活补助,另外学校还发有粮票,基本不用家里寄钱,毕业后顺利分配在中山医系统从事他梦想的工作。

    那代人高考后的"疯狂"

      韩雪艳 参加高考时间:1982年

       1982年的高考,考题很难的,平常只能从广播里听英语,自己背。那一年,我英语才打了30分。

      高考时,我家住在九台营城,考点在九台市区。从家到考场要走20里路。第一天考完,走回家我就中暑了,不停地吐。老妈吓坏了,问我能不能坚持考完。真是强打着精神参加考试。第二天,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去考场。

      3天考完,回家等通知。一天,家里正在做饭,炉子上放着高粱米粥,邮递员来了,我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

      全家人很兴奋,也没有什么庆祝方式,就是很开心。然后,我妈用各种碎布条拼坐垫,坐在路边卖,换来钱,领着我到长春五商店买了一块110元的手表。这算得上是最疯狂的事情了。

    延伸阅读

    揭明星高考囧事:赵薇丢准考证 孙红雷被嫌胖

        在考生们奋力冲刺的日子里,圈中不少明星通过微博为考生送上祝福;还有不少明星讲述了自己当年高考遭遇的各种趣事和奇遇;另一些明星则晒出自己的经验之谈,为考生们顺利高考、取得好成绩支招!
        李安上高中的时候,其父是台南一中校长。李安高一时就梦想当导演,第一年考大学以6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竟差了0.6分,再度落榜。回忆当时,李安说:“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全文]

    演员为《高考来袭》"献声" 网友边看边笑边怀旧

      高考很严肃,但是为了让大家有个放松的心态看专题,给大家来口欢乐的。近日,一部以高考为主题的配音短片《高考来袭》走红网络,两岸三地的专业配音演员皆参与到“胥渡吧”组织制作的短片中,倾情献声表现“那些年我们一起高考过的故事”。短短半个月,短片在网络上已获超过155万次的点击量。

      网友“@浅川-夏至1995”则说:“好感慨啊,去年高二课上老师还给我们看胥渡吧的《高考高考》,笑得疯癫死了。今年就轮到自己高考了,看着《高考来袭》真是又想笑又想哭。” [详细]

  
    结束语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当初高考,你多对或多错了一道选择题,或许现在会在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做着完全不同的事……”对于每一代学子来说,高考是人生的一次大考,它或许是水到渠成的事,或许是命运的转折。以此专题,纪念我们人生最初的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