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曾经出现过两种象征意义,幻化和高洁。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曾问晏子;‘古而不死,其若何?’子告知古无不死之人。晏子的答案实在高明,不过自古来仍有很多人不满意晏子的回答,竭尽所能欲求不死,然而不死是不可能的。 [L]因此,在汉代最为人们接受的是另一套退而求其次的说法,就是‘形解销化’,也即是尸解或修道成仙,认为死亡虽是不争的事实,可是精神可经由锻炼而达不灭之境。[/L] [L]在当时这种肉体死亡、精神不灭的生命转化过程,是常常以‘蝉蜕’这个自然现象来作誓喻的。蝉蜕象征幻化,就是在这种以之作誓喻的情况下形成的。[/L] [L]蝉,代表高洁与蝉象征幻化这两件事之间不但有关连,简直就是一体两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史记中,说蝉除去掉旧躯壳生命有变化外,并意味了变化后不再与旧环境为伍而入清新之境,这自然是蝉之所以由幻化而高洁的一个最好脚注。[/L] [L] 【春秋繁露】也有‘蝉蜕污秽中’之语。形容蝉之高洁最为淋漓尽致的,当属晋人陆云之‘寒蝉赋’;‘蝉有五节,头上有绣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L] 置玉蝉与死者口中以求其精神不死,佩戴玉蝉以求永生或时时以高洁自清。 [L][L] 冶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以佩饰作为冶的现象,都在说明汉代以前,玲是较重于‘塞’功用,或希望不使死者空口而去,而其与蝉象征意义结合,翼死者精神不朽这种意图则甚为不明显。[/L][/L] 那志良先生说;‘蝉之为冶,无非取其与舌相似’是极合理的解释 。
[L]汉代以后,玉蝉和琀的关系就密切了,蝉形冶成为玲的主流。也即是说汉代不再随便以一物作为琀使用,而特别要琢制琀蝉置死者口中,汉代是玉蝉冶应用的最高峰。[/L] [L] [L] 玉蝉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汉代的玉蝉,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L]
[/L] |
|
来自: 笑熬浆糊糊 > 《文物 陶瓷 珍宝 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