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山乡武侠 2013-06-30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北方秧歌有两种,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表演,称为“踩高跷”;一种是在平地扭演的称为“地蹦子”。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有些观众受其感染、忍俊不住,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很有意思。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有些秧歌队由漂亮的姑娘扮成摆汉船的,由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的,由小孩扮成大头娃,由老汉扮成唐僧、猪八戒等古代人物,还有倒骑毛驴的,挑花篮的等等,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1]

一些偏远山区凡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秧歌结束时(一般都在日落之后),要举行送瘟仪式,由社家事先制作一只小船,多为高粱秆扎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并糊上白纸。讲究的地方则用木头做成。船上置灯和一纸人,象征瘟神。或只写个牌位“瘟神老爷之灵位”。由秧歌队护送至河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人们梵香叩拜之后。伞头唱一首送别秧歌,当即将纸船放入水中漂走。这和古代的驱傩仪式非常相似。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但是,在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这说明,北方的秧歌与插秧无关。
南、北方“秧歌”名同实异。南方“秧歌”乃插秧时演出,以“歌”为主,而北方则为农闲时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装表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流行于三北地区的、在元宵节时化妆表演的秧歌,与种稻插秧时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个艺术品种。它们使用同一名称,只不过是由于语音相近而比附的结果罢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后文讨论的秧歌,除特别注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 ,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按《柳边纪略》的记载,秧歌的演出时间是在元宵节夜晚,有一装扮“持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后面跟着三四名“童子”装扮的妇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参军”,他们手中,都持“尺许长”的“两圆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数民族的成份,最迟在元代已经形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民国河北《沧县志》提供的资料信息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一,它怀疑秧歌“命名之义”乃“南人种稻插秧而歌”,并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称──“阳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其二,它具体描述了与东北秧歌大同而小异的华北秧歌的形式特征,其中各角色的装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乐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上可联系到宋杂剧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牵涉到“落子”(评剧)的形成,是解决戏曲史上有关问题的重要资料。至于“长袍短褂,皂靴羽缨”,亦当是少数民族的装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的的风格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是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近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东北和北京都有。

[3]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用这个特征去衡量,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 :“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不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因此,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来”说,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是从北方传入的,起码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在陕西河北等地,秧歌又叫“阳歌”。有人认为,因秧歌起于凤阳,故又名“阳歌”。又有人认为“阳歌”起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实际。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这些名称,再向南看到英歌、莺歌、因歌等诸多同音名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秧歌
清黄濬《红山碎叶》称:“红山灯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谓女子之歌。按古书姎字乃渠帅之称,似有未协。”说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说法,非常值得注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民国刘文海《西行见闻记》 :“新疆缠民妇女,确实娇艳妩媚,遇者魂销。……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词。央哥,即缠民妇女之谓。”又记新疆民谣:“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车央哥子(缠回称妇女之谓)一枝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卷四记新疆方言:“呼妇人为鸯哥。”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姎哥、央哥、羊高、鸯哥均为一声之转,系维语对女性的称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而且,这女性,主要当指少女,至少是少妇。难以想象,中年以上还会被称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义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调笑的内容,便是最有力的证据,“饰童男女相对唱跳”是秧歌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无论秧歌,还是花灯、采茶,都把少女作为主要角色;这少女,多是男童装扮的。

曾强调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现在可以进一步说:秧歌乃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与西域娱乐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