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之王——排箭床弩考绎 在冷兵器时代,能在很远的地方,一击杀敌,莫过于弩,其它兵器,都不能与之比肩,显然,只有弩才是冷兵里最凶猛,最厉害的兵器。 在世界上,弩——最先由中国原创,虽然,徐中舒、唐兰先生的考证——认为在新石器时,弩已出现,还有些证据不足,但从《古史考》、《太平御览》、《易·系辞》等诸多文献中,便知道早在商周之时,弩已广泛应用。 而且,在笔者的远射兵器收藏中,有一枚箭镞,还能提供这方面的线索。(图一) 在已知的铜箭头里,没有这么大的——至少,见过这枚镞的玩家们,都说没有,对于它是商周之品,也没有什么异议,因为造型、纹饰、风格,是明摆着的,常玩箭镞的人,都一眼认得出。 它又大又重,显然,是一枚弩箭,凡是了解点弓箭制造知识的人,都清楚,箭镞重,所配箭杆就要加长,否则,头重脚轻,飞行时,不易平衡,而且,尾铤又粗,看样子,箭长不少于两米,。如此之长的巨箭,当然不会是弓射,谁有这么长的手臂与托举之力。唯有弩射,并且得是强弩,不用说,商周时期,强弩已不稀罕。 不过,弩在历史上第一次大显威力,是到了汉朝的时代,在对匈奴的作战和开通西域上,弩发挥了巨大的功用,甚至可以说,匈奴的崩溃和向西的逃亡,是由弩来决定的。 大汉盛世的出现,与汉庭对弩的重视与普及,密不可分,汉朝视弩,简直就为最高军事机密,而且还以弩首开了世界武器禁运的历史,为了使“弩机不得出塞,竟设立了专门查缉的关卡——马弩关。 由于汉朝对弩不遗余力的改进与完善,汉代的弩,远比战国时先进的多,匣装弩就是在汉时最终定型的,同时还创新了不少新弩,如马弩——一种小型骑兵用弩,以前就没有过。 马弩,在全国各地古玩市场上,随处可见,数量极多,大小不一,许多还鎏着金,过去,疑为殉葬器,后来,涌现出好多相应的微型箭头,才知道它们都是实战用品。 市场上,所见之弩,基本都是汉代的,二十多年来,笔者目击的数量,不敢说是个天文数字,但也多得难以计数。 由于冷兵爱好者,都好剑、戈、矛之类,比较冷落弩,除错金银、带纹饰、带文字,普通的弩,价格较低,一般也没什么赝品,没什么人收藏,因而,了解弩的人不多。 其实,弩自一发明,就发展得极复杂,战国时,出现了箭匣弩,湖北江陵秦家岭出土的那件箭匣弩,其连发连射,堪比现代的机枪。只是,这种弩威力、杀伤力不大,仅能近战,所以到了清末民国,就沦为了一种看家护院的器具,这种弩,在市场上,常能遇上,但没见过完好的,笔者十多年前,跑东四弓箭大院,弓匠胡同,寻访老弓箭铺的后人,知道那东西,是弓箭铺里常备的商品。 对弩的改进,贡献颇巨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他损益连弩,创新出一种能发十枝箭的弩机——元戎,古藉上又称摧山弩,静塞弩。 元戎何样,没人见过,但不少的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竟把箭匣弩当成元戎,还起名叫诸葛连弩,居然成了博物馆的展品与著作中的图片。 然而,捡索文献,考察箭匣弩,这种仅靠单臂手力,快速上弦,杀伤力不大,无法射远的弓具,似乎与古文中描述的诸葛元戎对不上号,也就是说,箭匣弩与连弩,应该是两种东西。 关于连弩,古人记述极多,如《史记·秦皇本记》有“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墨子·备高临》中所录是连弩之车,《汉书》里则是李陵以连弩射匈奴单于,最引人注目的是:《资治通鉴·周世宗显德元年》所记的“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 好一个矢大如屋椽,这说明,连弩应该是一种巨弩巨箭,射程远,杀伤猛,能穿大鱼,能守城的大器具,与小小的箭匣弩不是一码事。 有一幅连城床子弩的图,(图二)上面的巨箭都连着绳子,图虽是明代的,但启示却不容质疑——那个连字的意味,秦皇连弩射大鱼,想来一定是要让大鱼带箭跑不掉,尤如现代的捕鲸船,炮箭长链牵着鲸。 以绳连箭、连弓、连弩,最先可能是在弋射中发展起来的,矰缴(音浊)就是一种连绳之箭,箭头上,穿绳之鼻,极醒目。弋射连绳之图,有好几幅,但这些弋射图都是弓射,弩射却至今尚未发现,不过,即使不算秦皇的弩射,也有实物,可证明弩射存在。 这两枚大矰缴(图三)竞长有28.5公分,配上箭杆,至少也得有1.5米以上,弩射之箭是无疑的,因为弓射,手长、手举之力,都有限制,而弩,却是可以架起的。 但两枚矰缴的用途却令人起疑,射雁鸭,明显有点大材小用,射大鱼,好象也不是,倒刺不立,会让大鱼挣脱的,想来想去,作战到是蛮合适,长长的利刃,一下就能洞穿好几个人,为何要连绳,太好解释了,回收方便,重复使用,谁都知道,长杆巨箭,不易制造,成本过高,损失可惜,能够回收再用,是再妙也不过。 如此看来,诸葛损益的连弩,当是这种连绳强弩,而不是近射的箭匣连射之弩。 但是,诸葛连弩构造何样,如何射十支箭,为何称静塞弩,没人知道,毕竟时光逝去了近两千年。 前年,有一天,一件想不到的惊喜,突然来临,我发现了一件从未见过的弩机,一件双箭弩(图四) 弩一次能发两枝箭,有点象双筒猎枪,片刻之间,我就想到了元戎,虽然元戎发的是十支箭,但我一下子就意识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双箭弩来自黑龙江的阿城——我知道,那里是金国的都城,不过此弩,是金、是辽,并不易断定,因为这种弩式,远在隋唐就出现了,一直延续至五代、宋辽、金,样子基本都差不多,半个匣装,与汉弩已截然不同,但勾牙、望山,板机的结构却变化不大。 相对于汉弩,这种弩式非常稀少,市场上比较难见,估计当时的弩,大多用的是新式板机,结构简单,有可能是木制的,所以不易遗存。 双箭弩以前从未听闻谁有过,明代的一幅图谱里,到是有它的图样,但没关键的勾机细部,在见到此弩之前,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那双箭是如何能发射出去的。 现在,真相大白,要发射双箭,竞如此的简单,就这么一个并连的装置,相信,有点悟性的人,马上就想得出,发三支、四支、十支箭的弩机——也就是元戎,该是何样。 这就象捅破了窗户纸,见到后,一声惊呼,如此简单,然而,这正是发明,做到容易,但想到却极难,极难,不算木牛流马,光元戎创制,孔明的聪明,就无人可及。 当下,元戎没什么可说的,一弩十矢俱发,没错,人家没说连发,还有那矢长八寸,难道不是指镞长八寸,要是箭头是八寸,那摧山,静塞,不是太好理解了,如此长的箭锋,何山不摧啊。 实际上,古人早就说得一清二楚,如《咸通解围录》就把十矢叫作群鸦箭,群鸦,多么形象,只有一片排箭同时飞来,才会有那样的视觉效果,三国曹丕的《饮马长城窟行》对元戎的描述,就更为清晰“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好一个雷电,又响又亮,形容得多妙,巨弩发射时,那种吓人的怒号与飞速的闪光,仿若眼前。 至此,诸葛损益的连弩,再无悬念,一定是并连益了几个勾牙,单发的巨弩,立时就变成了多发。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明,好好的领悟一下吧,排箭,可是一个维度的革命啊,单发箭,是一维的,它只能射一个点,它需要描准,即便描得极准,也不见得能射得中,而且,人在箭到时,或是一挡,或是一闪身,都有可能躲过去,它的杀伤力有限,然而,多箭头,排箭,则是两维的,尽管每支箭仍射的是一个个点,但它构成的却是一个两维的平面,这一下,就把杀伤的范围立时扩大了,十支箭,以人的肩宽近五十公分的间距排开,可覆盖的杀伤,至少是五、六米之宽。 让一个射手,去射尤如五六米之宽的目标,岂还用得着描准,那不是看到,就可以射到,而被射之人,在短短数秒之内,如何左右判断准确,跳出五六米之外,看来,这种排箭弩,就是握在傻瓜手里,他也必死无疑,因为仅看箭数,死亡率就提高了十倍。 太了不起了,由描到才能射到,突变到看到就能射到,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惊人的飞跃,只不过才添了几个勾牙,弩箭立马就傻瓜化了——用现代的说法,可这却是在一千八百年之前啊,难道傻瓜化鼻祖,要归属孔明。 不管怎样,一排巨箭,杀伤凶悍,令人畏惧,难怪会叫静塞弩,或也可叫静场弩,让它一个人影都没有,在这种塞前,一被看见就必被射杀,那谁还不跑得远远的。古往今来,哪有如此利害的兵器,诸位想想,冷兵之王的桂冠,难道不是非它莫属。 不可思议,远在一千八百年前,古人就创制出两维的弓箭,而今天,我们却还没有两维的枪炮,虽然,过去的平行排列式与回转式多管枪,与两维枪炮只一步之遥,但多管枪终究没注重覆盖宽度与命中率,而是与箭匣弩一样,只在于如何提高射速和增加射弹量,后来,这成就了机枪,但却没有迈上排箭床弩的思路。 历史上,命丧冷兵之王——排箭床弩之下,最著名的人物,是辽国的先锋元帅肖挞览,可怜,在排箭面前,陪死的还不知有他的多少随从亲兵,到底是一群飞速的巨箭,该穿膛多少人。 当时床弩的射程是七百步,有人计算过,这一步程是一千米左右,在冷兵器时代,双方相距五百米,就已经相当远了,能杀伤到近千米,床弩的凶猛,令人震憾,据宋史《魏丕传》魏丕改造的床弩,射程居然达到了千步,即1500米,还有更惊人的,蒙古旭烈无汗在1256年,远征西亚的麦门底司城堡时,所用牛弩——床弩的一种,射程竟到了2500步,虽然这为波斯史家志费尼所记,不知他是目击还是听闻,而且波斯的步估计不大,但无论如何也不止1500米了,这么远的射程,堪比现代的大狙击步枪,怪不得肖挞览会一命呜呼,站得再远,也是在床弩的排箭射程之内,那么远,又看不清,他哪里会知道,能遭到床弩巨箭的狙击。 床弩的巨箭,极难发现,笔者十多年来,也仅收藏到数枚而已(图五)这几枚巨箭,都是铁制,年代早的也就辽宋,晚的不过元明,其中有一枚,至今还很光亮,其它,大多锈蚀严重,失去了以往锋利的情形,不过,这么粗大的箭镞,别说被射上,就是擦边刮上一下,也必然是非伤即死。 宋朝正是凭着张环,这次床弩的狙击,一下镇住了辽军,眼看着军士们纷纷倒下,血肉横飞,怎能不令人不寒而栗,这么厉害的兵器,辽国当时可能还没有,所以辽师虽然仍然兵强马壮,势头凶猛,但也不得不签下檀渊之盟,这说明,重大的发明创新,确实能改变战争的进程,远的不说,二次世界大战,不正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一扔,日本立刻就投降了,本来,美国打算在日本本土作战,还准备着要牲牺100万军人呢。 宋朝的床弩中,有一种斗子弩,更为先进,据《武经总要》介绍,斗子弩一发一群箭可杀数十人,亦云寒鸦箭,跟一窝蜂似的,比元戎还要利害,在几何上,它又前进了一大步,射出的箭阵,长宽高成了三维的,它一出现,步兵也好,骑兵也好,城墙上还是城墙下,以及楼船高处低处的人,一旦暴露在斗子弩之前,休想逃命,全得一锅端。 苍蝇的灵敏,在飞行的昆虫界,独步顶尖,它能左飞、右飞、绕弯飞、侧飞、闪飞,其速度之快,叹为观止,从前,人们拿它无可奈何,然而蝇拍一发明,它的大限就到了,因为蝇拍在空中舞出的那个三维拍阵,杀伤效果与斗子弩是一样的。 斗子弩具体啥样,不得而知,只知道它有个装箭的铁斗,系在弦上,铁斗大概是分几层置箭,其原理到不难清楚,如把双层巴士想象为铁斗,乘客视为箭,那就极易领悟,当飞速的巴士,急刹或撞到横档,人的状况,自然会象箭一样飞出去。 至于斗子弩,铁斗肯定得与弩臂结合,并沿着它来滑动,前置的挡头,得非常结实,不然,放弦的巨大冲力,会把铁斗也甩出去。 斗子弩外,宋朝应该还有一种床弩——打弹丸的弩炮。 有两种书籍提到过弩炮,但都语焉不详,实际上,弩炮并不稀奇,弩弹弓,就是一种弩炮——或说是弩炮的缩小版。 弩弹弓是过去养鸽人家必备的器具,市场上遗存不少,收藏不难,以往各号弓箭铺,家家都造。 笔者玩过这东西,打一种小泥丸,射程与弹弓差不多,有个三、四十米,还有个描准装置,望孔、刻度、影框,一应俱全,打鸽子、打鸟,非常管用,比汽枪还好玩。 倘若把弓作粗、作大,整体也放大,没得说,那就是弩炮了,打多大弹丸,要打几百米,上千米,全看把弓作到何种的强度与力度。 不过,相对于床弩、弩炮的威力要小得多,因为它一次只能打一发弹,不象床弩能十支箭,几十支箭,二维、三维全杀,所以床弩留存的史料极多,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上战争的遗存。 四川合川钓鱼城宋元古战场,在新东门城楼的左侧,有一石础旧台址,(图六)之前,人们都认为它和山上的其它台址一样,是座火炮台。 但不同的是,唯有它紧挨着城墙,离它不足半米,便是悬空的城下,当时的火炮——一种容器形炸弹,大家都知道,是要用抛炮来发射的,炮手要站在炮前,不足半米小小的地方,别说按炮困难,还要站上几个炮手——即便悬空搭架能站,那也有点太暴露了。 沿新东门而下,到几百米远的脑顶坪,是一片开阔低洼不长的斜坡,两边是山壁与深涧,当年的宋元激战,就发生在那一带。 从地形上看,城边的台址,按台床弩,最好是斗子弩,再合适也不过,因为床弩设在居高临下的城头,就完全可以掌控那片通道般的斜坡,一旦元军在下边密集成形,或发现了敌方主将,雷动而出的成排巨箭,很容易把敌军一击而溃,洞穿成片的人。 不错,钓鱼城满山上下,到处都是火炮基座,火药,热兵工的遗迹,从考古与收藏的实物,我们也知道,当时已出现了大量的火器,如火枪、火铳、手炮——一种小型蒺藜手榴弹,火蒺黎、火箭等等。 根据土地岩新发现的宋代摩崖石刻上,元主、飞丸、血凶等一些残字,及《合州志》上蒙哥在脑顶坪望楼下为炮所震的记述,蒙哥汗确实是在新东门外,遭到了火炮的突然狙击,是中了炮风与爆炸的飞丸跳弹而亡的。这说明新东门城上,布防的火炮是有不少。 但这一切,依然不能排除城头上,是台床弩,因为在当时,火器虽然越来越厉害,也是装备的主流,但床弩仍有强大的杀伤力和防守优势,它还没到退出历史舞台时候,只不过,它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床弩最显威的时代,是在唐朝,无疑,唐代盛世,与它紧密相连,此外,还有一件发明——马蹬,与床弩一起促进了盛世的诞生。 马蹬别看不起眼,但作用极大,有了它,长途的骑乘与马上的作战动作就全实现了,而在没有马蹬之前,那是不可想象的。 凭着马蹬的普及,唐朝的骑兵,兀然堀起,只几十年,就横扫了东突厥、吐谷浑、楼兰、西突厥、高昌、龟兹等诸多国家,其中,追击吐谷浑,马蹬的功勋最著。 从青海湖一直到新疆且未的图伦戈壁,吐谷浑伏允可汗一路逃亡,唐军在后紧追不舍,当年,那真是一场拼意志、拼生死、拼耐力、拼极限,长途数千里,翻越无数高山峡谷、冰河雪原、荒漠戈壁的追逐。然而,伏允至到被杀,却始终甩不掉紧紧咬住的唐朝骑兵,为何?唐军有马蹬,而他们没有,或有些简陋的绳蹬,用现代话来比喻,两条腿赛不过汽车轮子,就这么简单! 当然,唐初开疆拓土的各类装备,首推的还是床弩,其次飞石车也功不可没。 床弩在唐时,是称为车弩的,在唐是车,在宋为床,都是排箭巨弩,两字之别,立显一强一弱,一攻一守,唐时,四处攻城掠地,巨弩是要随车而行,而宋多是守城,一个床字,说明了巨弩所处。 据史载,唐朝车弩一般发七枝巨箭,比元戎少三支,射程是七百步,杜佑的《通典》及李筌的《太白阴经》都有车弩的描述“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寥寥数语,车弩那令人震憾,可怕的毁灭力,跃然纸上。 公元751年,唐朝名将高仙芝,在中亚怛罗斯一次长途奔袭,被阿拉伯人击败,近两万唐军被歼,怛罗斯战后,弩便开始在西方流行,但西方早期史料,却查不到排箭或床弩的字样,说明阿拉伯人的那场胜利,没有缴获到床弩,五百年后,志费尼虽然记录到床弩,但却没有述到排箭,可能他没意识到排箭才是床弩的最大威力所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