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与观赏

 谁与争feng 2013-07-02

中国古建筑与观赏

教学目的要求:
    理解古建筑在旅游中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了解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形式特征的区别,进而掌握其审美价值。
    形式特征:城池建筑  宫廷建筑   陵园建筑  寺庙建筑  石窟建筑  佛塔建筑   桥梁建筑  
    审美特征:结构形式  群体组合  装饰色彩  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与旅游

  中国古建筑同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古建筑引起广大旅游者寻古探奇之幽情。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到过的地方,留下了诗词楹联、雄文华章,更为广大旅游者所神往。这是因为“一个人在目睹传说中名人所常到的地方以后,比听人谈论起这些名人的行为及其所著书籍更能产生强烈的情绪”。
  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以及山东的孔庙、孔府、孔林堪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山东曲阜的孔庙是我国的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其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是国家级的重要文化艺术遗产。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驰名中外的三大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中国四大佛山(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和九华山)的寺院、庙宇,尤其是富有宗教色彩的佛塔更为中外游客所神往。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观世音菩萨之圣地。普陀山历朝相继兴建寺院,如今保存20余所主要寺院,建筑面积约143000多平方米,房屋4700多间,其中的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是寺庙建筑群的典型。
  山西五台山寺庙五台山与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并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故名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五座山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的不同化身.  
  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著名的皇陵有北京的十三陵、陕西的黄陵、南京的明孝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等。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 (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丽江古城,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的黄鹤楼是一座千古名楼,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齐名,称为“江南三大楼阁”。
  苏州的寒山寺。唐代大诗人张继夜泊枫桥,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佳句。
  安徽黄山市黟县开发出大量古代民居建筑,李白游览古黟时曾赋诗赞美:“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所以,这里素有“世外桃源”之称。古黟境内古桥、古塔、古碑、古牌楼(坊)、古楼阁比比皆是。此外,这里还保存着四千多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110多座古祠堂。其中最为典型的古民居建筑是保存最完整的西递村。它被誉为“东方文明之缩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西递村位于黟县城东九公里处,黄山西南麓。西递村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景泰中叶,兴盛于清初,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明清古民居124幢,素有“桃花园里人家”之称。古朴典雅的西递村,1986年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古老文明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敦厚朴实的乡土民风,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在福建的西部和中南部一带,至今保留有形态各异、结构独特、引人注目的诸多此类古民居,一度兴起日本等国外建筑专家的研究“热”。
  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很适合讲究文化品味的人。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数量多、种类多、规模大、功能全,享有“客家土楼之国”美誉。永定土楼不仅造型别具特色,其中的客家文化氛围更深深吸引观者。

第二节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一、古城建筑
  古代争战都是用刀、枪、剑、戟等兵器,巍然雄峙的古城墙,就是为了阻止敌人的侵犯。一旦发生战争,凭城拒敌,进可攻,退可守,居高临下,对保卫城池安全十分有利。
  中国古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或叫护城壕),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有外城。
  长安古城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布局完整。旅游者今天所见之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年至1378年)所建。该城墙是夯土筑成,底宽18米,顶宽14米,高12米,高大厚重,异常坚固。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我国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观的审美,主要讲究高大、厚实,从实战出发,以利防御。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城则完全成了审美对象,即成为现代人游览、观赏的对象。

  二、宫廷建筑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宫殿建筑最显要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现名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文物宝库。故宫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拥有宫室9000多间,四周有10米高的城墙,墙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城墙外还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成为北京的城中之城。

请思考:1.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2.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陵园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一)、陵寝建筑的文化心理特征
  1.“灵魂不死”观念
  2.“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3.“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二)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和遗物、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地面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1.地下幽宫
  帝王陵寝的地下建筑部分又称玄宫、幽宫,历代陵寝的地宫在布局和造型上各有不同。
  先秦至秦汉时期,帝王陵墓的地宫开始以“黄肠题凑”的形式区别于一般的墓葬。
  东汉以后至清代,由于木椁易被腐蚀和焚毁,人们开始以砖石代替木材建筑地下墓室,墓穴所用的砖、石上面多有画像,墓室中有前后室或东西偏房等,象征墓主生前所居。
  明清时期,地宫建筑更加豪华与宏大,地宫多按“前朝后寝”布局,顶部铺琉璃瓦,地面铺“金砖”,以砖石砌成前殿、中殿、后殿,殿与殿之间皆有门分隔,地宫内有大量的壁画与陪葬品,犹如一座地下宫殿。
  2.地上陵园
  帝王陵体结构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国、秦汉时期,陵体多呈方锥形。由黄土层层夯筑而成,上小下大,由于陵体的上方为方形平顶,好像被截去了顶,故名方上。
  唐初应长孙皇后之请,以山为陵。所谓以山为陵,实质上是在山腰上凿一向下延伸的墓道,在山体内辟石洞营造地宫,然后以石条封砌,借山体为陵体。
  明清时期,陵体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即在地宫之上用砖石砌成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呈圆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城墙即宝城,高出的圆顶即宝顶。
  (三)、陵寝陈设
  为了衬托陵寝的威严,创造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同时也是为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避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主要类型有:标志性墓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
  (四)、现存古代著名陵寝
  1.秦始皇陵
  2.汉茂陵
  3.唐乾陵
  4.宋八陵
  5.明十三陵
  6.清东陵和西陵

  四、寺庙建筑
  寺庙是我国佛教建筑之一。寺庙、佛塔、石窟被称为三大佛教建筑。
  我国古代寺院的布局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鼓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再后便是藏经楼。正中路左右布置有僧房、斋堂等建筑。
  中国官方营建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五台山上的佛教建筑非常多,保存至今的就有58处。其中南禅寺和佛光寺是比较著名的。南禅寺面积不大,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3米。它建于唐代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木结构寺院建筑。佛光寺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657年),因为寺内有“四绝”:塑像、壁画、墨迹和建筑,被称为“世界瑰宝”。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这座寺院建筑在半山腰,上下共三个院落,各个院落都有殿、堂、房、舍等各种建筑。佛光寺外形朴实,比如寺庙的柱子、斗拱、墙壁等没有什么花花绿绿的色彩,一律涂成土红色。
  我国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高、经堂大,建筑物多随山势而筑。

  五、石窟建筑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大都是僧侣们开凿的。石窟实际上是僧房,是教徒们集会、诵经、修行的地方。我国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开凿的,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
我国最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

  六、佛塔建筑
  古塔大都属于宗教建筑,一般称佛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前后,随佛教传入中国。但是,中国的佛塔在结构上和形式上同印度的佛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融入了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主要是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些特点,运用到塔的建筑中,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

  七、桥梁建筑
  (一)桥梁概述
  中国桥梁从古到今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大致可以分为梁桥、拱桥和索桥、浮桥四大体系,它是“凝固的音乐”。
  1.梁桥
  2.拱桥
  3.索桥
  4.浮桥
  (二)中国著名桥梁
  1. 我国古代桥梁最古老、最负盛名的桥——西安的灞桥。灞桥是汉朝时期建造的一座石桥,是我国石柱桥墩的首创。
  2.我国现存第一座古海港大石桥——福建泉州洛阳桥
  3.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
  4.安澜索桥,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附近的内江之上,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5.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三节 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成
  (一)构架
  中国古建的主流是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是采用梁柱式结构。
  木造构架四种不同类型:
  1.叠梁式(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4.干栏式
  (二)度量
  1.间
  2.进深
  3.开间
  (三)斗拱
  斗拱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其功用在承受上部伸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先纳至檐上再转到柱上。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翘、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重量传递到柱上,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出挑层数越多,级别越高。斗拱的外形有一种错综精巧的美,还可以起到建筑的装饰作用。
  (四)屋顶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又称四阿顶)
  2.歇山(又称九脊殿)
  3.悬山(又称挑山)
  4.硬山
  5.攒尖(又称斗尖)
  6.单坡
  7.盝顶
  (五)屋顶装饰
  1.藻井
  在天花板的中央部分向上升起一个方形的井口,井口逐层向内收缩,各层之间用斗拱、雕刻、彩画装饰,底部多为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名曰“轩辕镜”,是用在最尊贵的建筑的一种装饰,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2.兽吻
  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称鸱吻,为尾部翘卷的鱼形,从元代开始鸱吻逐步演变为龙吻,即以龙头装饰,张牙舞爪,咬住正脊,文称“吞脊龙”。为了防止龙吻“擅离职守”,逃归东海,又在龙头上插一把剑,死死的将其镇于屋脊之上
  3.垂脊兽(又称瑞兽)
  装饰在四面垂脊上的小兽,最多为十一个,次序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垂脊上小兽越多表示级别越高。
  (六)台基
  台基是全部建筑物的基础,分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两层或三层。
  1.普通台基
  其构造是四面砖墙,里面填上土,上面墁砖的台子,台子四周平削方整。用于一般建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
  2.须弥座   
  是由佛座演变过来的,形体比较复杂,在台基的立面增加了很重要的雕饰部分,中部是“束腰”部分,非常华丽,一般用在高级建筑中,如宫殿、坛庙的主殿以及塔的基座。
  (七)彩画
  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
  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1.建筑彩画的分类
  和玺彩画:用在宫殿、坛庙中的主殿、堂门等高级建筑。
  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在找头内画带漩涡状的几何图形,多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和牌楼建筑上。
  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更贴近民间生活,常用于园林建筑、民舍住宅的构件上。分为枋心式苏画、包袱式苏画。

  二、群体组合
  群体组合,是由一个一个的单体建筑合成一个大的群体建筑。像寺院、庙宇、宫殿、陵园等,从建筑的总体来说,是一个完整的组群布局。我国古建筑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再以“间”组成房屋,由房屋组成庭院,再由庭院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北京的故宫就是这样的群体组合建筑。中国古建筑这种组群布局,在设计上,大都是采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
  以故宫为例,它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建筑群,每个建筑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的。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故宫内最突出、最宏伟、最豪华的建筑物,而中轴线两侧的建筑保持了严格对称和均衡。在布局上显示出整齐和对称的美。太和殿两侧的建筑采用了低矮的连续的回廊,同太和殿形成高低、大小的对比,好像是一幅有主有次的画面一样。像寺院建筑,庭院建筑也大都采用这种手法。可以说对比、对称是中国古建筑群体组合的一大特色。

  三、装饰色彩
  我国古建筑十分讲究内部的装饰、陈设和外部空间的点缀。建筑物内部常用雕梁画栋、图案花纹、匾牌楹联以及壁画进行装饰,以此增加华丽和富贵的气氛。
  颐和园的长廊以彩画装饰著称。长廊的彩画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像是一个“画廊”。
  色彩是构成建筑形式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红、黄、绿是我国古建筑的主色调。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点来看,红色表示喜庆、欢乐;黄色表示辉煌、富贵、庄重;绿色是生命色,它使人精神愉快和精力旺盛,给人一种生机勃发的感觉。从我国封建统治者的审美观点来讲,帝王的建筑是黄色琉璃瓦,王侯的建筑用绿色琉璃瓦,老百姓只能用灰色瓦盖房。我国宫殿的建筑一般都是“红墙黄瓦”(黄琉璃瓦),显得金碧辉煌,以显示皇权的威严、皇宫的豪华富贵。

  四、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把建筑的美,即人工的美(其中包括人的智慧、创造、志向)与自然美,即自然风景的美联系起来,将人的情感赋于自然中,再以自然美与艺术美来陶冶人的精神,以满足精神的审美,这是我国古建筑布局造景的重要审美特征。
  我国古建筑十分注意同自然美的融合,像颐和园、避暑山庄的建筑,皇帝陵园的建筑,孔庙的建筑,以及寺院、庙宇的建筑都是与自然风景结合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