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悟
“高山流水”讲的是知音相惜的故事,音乐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载体,即使没有琴,没有音符,
两个灵魂相契的人也可能会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过,依然要感谢音乐,正是那天
籁般的琴音,让两颗心在瞬间达到高度默契,达到友情的极致,让两个志趣相投的人不必无意
间错过,再倾力寻找,然后发出相见恨晚的感叹。所以,音乐并非友情本身,却是供奉友情的
神圣高台。
初相遇
五弦、十指遇合,撩拨出如风如石如水如雾,如梦境逶迤的乐声。伯牙、子期相识,交握成如
天如地如生如死,如时空浩荡的友情。
相遇的过程,如此短暂。短暂,却至永恒。
公元2007年,中秋夜。天湛蓝似锦,月浑圆若盘。我坐在自家院里,抬头望天,两千多年前,
那一场注定穿越时空的相遇,似正在月光下发生。
微雨,风斜,舟漾水面。十指捻动琴弦,伯牙任内心掀动情感的波澜。四野静谧,唯有一线孤
清的乐声在浮荡。
音符间,孔丘与颜回端坐,娓娓而谈。伯牙不知,岸上山野中,有一人荷樵独立,默然倾听,
听孔丘的赞美,听颜回的谦逊,听伯牙内心涌动的情感和话语。
话语如雾,出口与入耳间,没人知道会散逸多少,保真多少,存留多少。心与心的距离,世间
最远,也最难抵达。
音乐是另一种难解的语言,飘渺无形。捕捉多少,会意多少,错失多少,同样无人确知。在这
条飘渺的通道上,在琴弦如丝的路途上,一个晋国臣子与一个楚国樵夫,踏险相遇。
楚,是伯牙故乡。伯牙四处出游寻觅知音,知音却在起点处,等他。也许,早有根在地下悄悄
相连。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呼唤,抵达,与回归。
山在琴声中,巍巍隆起;水在琴声中,淌淌洋洋。月光下,子期正涉过千山万水,来与伯牙相
会。
[《警世通言》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载:“俞伯牙乃楚国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他奉晋主之命出使楚国,中秋夜宿江边,弹起瑶琴,琴声引来樵夫钟子期。一见之下,遂为知
音。据清代学者汪中考证,伯牙、钟子期实有其人,为战国时期楚人,生活于楚怀王和顷襄王
时代。]
乐相知
伯牙指端卧一琴,名瑶。传说,始祖伏羲琢造。
瑶琴的前身,是一棵梧桐。梧桐在伏羲的视线里,巍然屹立。凤凰来栖时,梧桐的心瞬间激活
,怦然擂动。伏羲截取梧桐的心与腹,琢成一把琴,让它永远留住这心的悸动。
水浸之,风吹之,绷以五根丝弦,历经磨难的梧桐成为琴。弦动,音起,啸虎息声,哀猿不啼
,山野中的子期再无法挪动脚步。
那一日,脚踩芒鞋,身披蓑衣,头戴箬笠的子期,走在归家路上。他透过雨声,听到了逶迤的
琴音。那是伯牙指端的倾诉,伯牙心尖的潮汐。也许,他还听到了琴音里一棵梧桐久远的心跳
。久远,而不曾冥寂。那是一把琴率性的吟唱。
两千年间的文字,没有告诉我,伯牙如何与瑶琴相遇。也没有告诉我,日复一日,在指间的触
碰,流泻的琴音中,抚琴的伯牙是否听到了一棵梧桐曾经的心跳?
[荀子《劝学篇》载:“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吕氏春秋·
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音相续
知,似是单向的。短暂的相遇,伯牙出题,子期猜解,之后,永久别离。伯牙从未获得深入子
期内心的机缘。一年后再见,已是坟冢阻路,惟有琴音袅绕生死间。
知,又是双向的。在伯牙摔琴的瞬间,完成。瑶琴散碎,琴音永绝,那是伯牙,一个爱琴人对
知音最大的赞美,最真诚的祭奠,最炙烈的感恩。
两千年前,伯牙与子期身后,战国的硝烟正在升腾弥漫,尔诈我虞是常演的剧目。有识之士在
国与国之间游荡。世间,多的是背叛,隔阂,误解,仇恨,心与心的遇合相契如此艰难。于是
,离开,一再地离开。寻觅,一再地寻觅。
公元1989年,十八岁的我走进汉阳琴台。高山流水的典故,经由民间传说进入我的记忆。琴台
,后人虚设的纪念地,纪念伯牙、子期那一份罕见的情缘,也将祈愿一并放入。
公元2007年中秋,遥望走进琴台的一幕,记忆像受潮的底片,业已模糊。月光下的我已经懂得
,漫漫一世,知音不是等在前路的必然。
那是天赐的缘分,可遇不可求,甚至比爱情珍罕。
公元1977年,伯牙琴弦间淌出的古曲《流水》,流入浩淼太空。那是地球上的人类向着宇宙发
出的声声召唤。
乐音浮漾天宇,呼唤无边无际。也许,不期然的一天,极远的远方会传来悠长的一声回应。
备感孤独的人类,终于找到天赐的知音。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
者。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曲《流水》与世界其他地区二十七首著名乐曲录入金唱
片,由美国“探索者一号”携入太空,在宇宙永久播放,将其想象为一种可能的语言,以寻找
外星生命和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