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2B演进之路:从福特制“大生产”到互联网时代“大市场”

 昵称535749 2013-07-05

C2B演进之路:从福特制“大生产”到互联网时代“大市场”


每一轮大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技术→ 经济范式”的巨变。如今,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C2B商业模式正加速“统一大市场”发育,中国企业能否完成美国工业时代“福特制”在互联网时代的移植? 

文/杨培芳

 

参考既往的历史,电力驱动的福特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以厂商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以及它所代表的一整套大生产的分工与协作体系,是工业时代分工体系的代表,是对农业时代小生产分工体系的全面升级,因此也成为了当时美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比如福特制之于美国经济模式,丰田制之于日本经济模式。再如苹果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以及它与开发者之间形成的“平台+应用”的分工体系,就为它带来了巨大成功——2012年5月其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左右。

今天我们正在看到的,则是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等平台,正在快速演化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商业模式,这一模式及其相应的分工协作体系,为我们观察和思考未来信息驱动的高度分工的经济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窗口。因此,关注中国企业在信息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对于研究信息时代的中国经济这一宏大主题也极有意义。

 

“福特制”:溯源大生产分工体系

参考福特制在美国所诞生的环境,我们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经济体而言,立足本国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基于“互联网+内需”的大市场,才有可能生长出中国企业在信息经济下的全新商业模式,而这也将意味着社会分工在全新层次上的一次深化与升级。

每一轮大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技术-经济范式”的巨变。作为工业经济“技术—经济范式”的重要支柱、也是最具美国经济模式特色的福特制,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出现,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技术-经济范式转移”这一进程中的重要部分:

从核心投入要素与新兴主导产业来看,正如以晶体管为表征的IT是信息经济的核心投入要素,工业经济下的核心投入要素则是钢铁和石油。 1899年美国的钢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这一时期,机械、电气、冶金等新兴产业在美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意思的是,美国钢铁产量的最高纪录是 1973年的13680万吨,其后就不断下滑——而20世纪70年代正是以Intel微芯片为表征的信息产业开始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商业基础设施来看,美国的交通网络、流通网络、通信网络等在当时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交通领域,继公路和运河 的大规模建设之后,铁路建设迎来了高潮:1880年时美国铁路约9万多英里,到1890年达到了约15万英里。通信领域,1878年电话实验成功,20世 纪初美国电话就达到了700多万部。流通领域,以邮购商店为代表,美国的连锁商业体系由此开始快速发展。

从“使能”因素看,电力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初,美国已有3600座中央电厂,到1917年发电量跃 居世界第一位。公用电厂在美国供电格局中的比重也飞速上升:1907年,40%;1920年,70%;1930年,80%。电力作为廉价、稳定、广泛适 用、均质化的能源,是工业经济最主要的“使能”因素。作为代表性的基础设施(公用电厂和电网),它支撑起了流水线式的大生产;作为“使能者”,它改变了生 产、消费的结构与过程。

此外,宏观政策在当时也实现了深刻变革以容纳“大生产”的分工体系。大生产给当时的美国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扰动。为释放和接纳大生产的巨大能 量,让流水线上源源而来的商品找到它的消费者,宏观的社会经济制度框架也需要作出相应变革。按照Carlota Perez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 体制、社会保险体制以及信用贷款等——实际上都是通过收入再分配等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把一般劳动者转变为有一定消费力、乃至超前消费的消费者(所谓中产阶 级)——显然,这些政策调整都极大地扩展了市场的规模,也推动了大生产分工体系的展开。

上述一连串事件的核心在于:福特制以及它所内含的一整套大生产分工体系的全面展开,或小生产分工体系向大生产分工体系的跃变,只有在一个广度和深度足够充分的大市场上才能诞生。当 时的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殖民地时期对欧洲出口的过度依赖,国内消费市场得到了快速成长。铁路、流通网络、现代媒体(杂志、报纸、电台等)的发展,以及西 部的开拓,特别是“考虑到相对高的收入水平,1860到1910年美国三倍的人口增长使美国市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这种市场规模使美国企业在 这一时期发展的每一种技术水平都可能实现内在的规模经济。”

回顾世界经济史,从规模、影响力、产业结构等很多方面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与今天的中国经济都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当时的美国经济环境,特别是当时的美国国内大市场,对于大生产(福特)、大流通(邮购商店、百货商店等)、大物流这样一整套全新分工体系的产生,具有着直接的催化作用。

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内需”也正在加速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发育,借助互联网,中国企业在这样一个大市场上,能否探索出信息时代中国企业的“福特制”?

 

C2B商业模式在全球快速演化

信息经济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其核心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代表。

C2B模式的支撑体系主要是三个方面: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社会化供应链。

 

在前端的营销环节,互联网对商业的巨大改变,最先发生在这一环节。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精准互动的大平台,从Banner(横幅)广告到搜索引擎的P4P(为效果付费)广告,再到SNS(社会网络)营销,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个性化营销的效率。

在流通环节,今天的eBay、亚马逊和淘宝网等巨型网络零售平台,在信息时代扮演的角色,无异于工业时代的沃德或西尔斯,它们正在快速成为今天的零售基础设施。而且,它们也已经显示出了支撑起“多品种、小批量”的范围经济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迟早都将发生的三网融合,将支撑起更为完善的在线零售格局。同时,线上渠道也将与线下渠道实现深度融合

在生产环节,互联网上“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走向主流化,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势,推动各家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并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使之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于快速多变的需求。

随着上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让供应链各环节渐次实现了“互联网化”,C2B模式由此具有了越来越坚实的支撑,其主要特征也已经显现出来:

  • 消费者驱动: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广义上的B2C模式——以厂商为中心,而信息时代的商业模式则是C2B——以消费者为中心。
  • 以定制等方式创造独特价值:定制,意味着消费者不同程度、不同环节上的参与,这在供过于求的时代将创造独特的体验价值。
  • 网络化的大规模协作:过去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线性供应链,今天必须要能够实现大规模、实时化、社会化的网状协作。
  • 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类似于工业时代的公用电厂,云计算中心是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

回望商业模式演变的历史,在发达国家,由于个性化需求的勃兴,大规模生产的范式到20世纪70年代已是疲态尽显,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定制开始受到 各企业的追逐,典型如DELL公司,DELL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曾被认为是近百年来最接近亨利·福特的人,但DELL实际上也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菜单 式的有限选择,而且也仍然倾向于让消费者适应于企业既有的供应链。

事实上,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任何企业都很难真正满足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任何企业在不断逼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目标时也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只有到了互联网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才有了大规模实现的可能性。

(via 钛媒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