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2013-07-05 | 阅:  转:  |  分享 
  
8.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9.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
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两种方法不一致,本文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
选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送东阳马生序1.翻译下列句子.(共12句)(1)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3)俯身倾耳以请。(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7)每假借于藏书之家。(8)余幼时即嗜学.(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
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11)不敢出一言以复.(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按要求填写句子.(1)
写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3.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4.本文是写给
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路途:遥远艰难。衣
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
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
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6.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7.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
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
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困难:无书、
无师、家贫(生活艰苦)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8.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9.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
的衣饰豪华的情节?10.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11.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12.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13.文中多处运
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14.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15.学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
发?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
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答案:略答案:略答案:略出师表1.翻译下列句子.(共10
句)(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5)臣
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
以驱驰。(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8)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2.
按要求填写句子.(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
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4)与“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一致的句子是:(5
)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句子是:(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10)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11)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
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2)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13)陈述作者
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14)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15)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16)
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
职分(1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的句子是:(18)写诸葛亮的政治愿望的句子是:(19)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
句子是:(2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之士忘身于外。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受命以
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4.作
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反复
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
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贤臣——稳定
政局,提兴德之言,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心情:夙夜忧叹.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6.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意义?7.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
之多,这是为什么?在当时对内政建设方面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
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
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
、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
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邹忌讽齐王纳谏1.翻译下列句子.(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
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按要求填写句子(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句子是:(2)写
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
能及君也!”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写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句子是:(4)写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结论
的句子是: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
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5.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
很多的问题。“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是侧面
描写,用夸张手法收束全文,说明邹忌纳谏之道.桃花源记1.翻译下列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4)不足为外人道也.2.按要求填写句子(1)写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句子是:(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
然环境的句子:(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4)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髻。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5)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用原文句子回答)(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
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
什么叹惋?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
么样的心理?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活动、穿戴、心情?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
这么平静的生活)。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1.翻译下列句子(1)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5)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6)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7)览物之
情,得无异乎?(8)微斯人,吾谁与归。(8)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9)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
象万千。2.按要求填写句子(1)作者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2)描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做了哪些事情的句子是:(3)从空
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是:(4)从时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表达古人旷达胸襟与二者之为异的原因的句子:(6)具体阐述古人
旷达胸襟的句子:(7)表现了作者揣测古仁人说什么却反而说自己的句子是:(8)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是:(9)表现迁客
骚人因物而悲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微斯人,吾谁与归?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10)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11)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12)表达作者旷
达胸襟的名句是:(13)本文的对偶句有: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衔远山,
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4.“是进亦忧,
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5.“何哉?”这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6.“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矣。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吃苦在
前,享受在后的无私精神。醉翁亭记1.翻译下列句子(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8)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按要求填写句子(1)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2)描写“醉翁”的由来句子是:(3)夕照全
景的句子是:(4)归后情景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4)领起全文的句子是:(5)微露主旨
的句子是:(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7)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
的句子是:(8)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9)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
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
核心是太守醉。答: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1.翻译
下列句子:(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是亦不可以已乎?(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
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
人能不丧失罢了。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
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6)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
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假使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没有礼
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2.按要求填写句子:(1)本文
的中心论点是:(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4)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
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万钟则不辩礼义
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本文文字用鱼比喻
,用熊掌比喻,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文中还把和进
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也有比更可怕的东西,即。4.
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比喻论证的好处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生义舍生取义生死生义死不义答:文
章第一句从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
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然后作者用正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
例进一步论述观点。5.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
掌‘的用意是什么?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
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答: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8.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
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
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
节操。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
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11.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
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答:赞扬的是这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
评的是这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12.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
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
“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
个人目的。1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
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
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
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1.翻译全文.2.按要求填写句子:(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2)千
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7)对
“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9)结尾点明中心主旨的句子是:(10)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1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
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本文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3.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祗辱有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
者?。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5.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
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
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
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
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6.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论语》十六则1
.翻译十则《论语》.2.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3.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并
阐述为:4.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5.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恕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告诫弟子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
领的一则是: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8.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的一则是:9.告诫我们学习以后常温习,对于远友要乐乎,别人不了解你时不要生气的一则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一句是:11.告诫我们要谦虚好学的一句是:12.告诫我们学习要不
满足,要不断进取的一句是:13.表现“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4.孔
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15.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句子是:16.孔子认为做官应该怎样?不做官也应该怎样?
17.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月不知肉味.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
所好.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8.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目的是什么?2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31.“温故”和“知新”
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3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忠(尽心力
)信(诚实)习(温习)“仁以为己任”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并非并列,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
需要独立思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翻译下列句子:1.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
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三峡》1、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的特
点;后写水,突出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景象。2、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写出了水流_____的特点。唐代大诗人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顺流而下时,他在诗中写过
类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绵不断,隐天蔽日春、夏、秋、冬四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湍急朝辞白
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使画面活起来5.《三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角度与
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6.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
文章采用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例如:往来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答: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
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答: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
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答: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8.本文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答:前句从时间和距离角度突出水流之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后句则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水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给读者
以亲见之感.9.根据文段回答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用两个字概括)(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
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连、高
答: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答: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
峡的特点。1.学会翻译全文.2.按要求填写句子:(1)即是点明全文主旨,也是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句子是:(2)结尾把自己
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
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孔子云:何陋之有?(6)《陈毅市长》中陈毅引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来形容齐仰之居室的环境,这
两句是:(7)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8)本文紧紧扣住_________________立
意.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_________一
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
室中人交往之雅,用_____________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_____________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_____
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__的情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不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何陋之有?高洁傲岸安贫
乐道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4.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答:以山水作类比,引出
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答: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答: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
,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为了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
陋.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
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答:作者讲究择友交
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
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爱莲说1.学会翻译全文.2.按要求填写句子:(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
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
中的话来说,就是:(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
活厌弃的句子是:(7)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香远益清。莲,花之
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世人甚爱牡丹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
度?5.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
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通过描写莲的形
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
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7.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9.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
”,而周敦颐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
富贵的思想感情。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
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答案: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翻译下列句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按要求填写句子(1)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2)作者
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3)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
,运用什么样的句式?4.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5.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
什么论据?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
例谈谈。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1.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夫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下视
其辙,登轼而望之。2.按要求填写句子(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3)
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4)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5)曹刿在对战争
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6)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一鼓作气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现了什么?4.“既克
,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5.本文说明了怎么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
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本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
杰出才能。承上启下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8.曹刿认为鲁庄公“肉食者鄙”,写出鲁庄公“鄙”的有关语句
.9.“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
评价的?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于第一个准备,
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1.翻译下列句子.(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
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按要求填写句子.(1)写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句子是
:(2)写小石潭的全貌的句子是:(3)?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是:(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用原文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5.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游览的先后顺序?.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凄清寂静?的氛围,寂寞忧伤的心情.作用: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6.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7.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8.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9.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记承天寺夜游1.翻译全文.2.按要求填写句子:(1)写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是:(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献花(0)
+1
(本文系秦希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