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强度?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7-15
患者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常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有时不得不减低药物的剂量,或者选择较缓和的化疗方案,进而影响疗效,使缓解率及治愈率下降。Hryniuk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剂量强度概念,即不论给药途径、用药方法如何,疗程中单位时间内所给药物的剂量,用mg/(m【2】·周)来表示,mg代表化疗药物的剂量,m【2】表示根据病人身高及体重算出的体表面积,周表示单位时间的概念。相对剂量强度(RDI)则指实际给药剂量强度与一人为的标准剂量强度之比。如为联合化疗则可计算出几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及平均相对剂量强度,由于剂量强度是整个疗程中平均每周所接受的剂量,所以在化疗中,如减低剂量或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均会减低剂量强度。动物实验中可见,减低治疗药物的剂量强度,常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及治愈率。在临床肿瘤化疗中,也有许多资料证明化疗剂量强度与治疗效果明显相关。如果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剂量强度和按计划进行甚至缩短间隔时间,将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这已在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的治疗中得到证实。还有一点可说明为何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强度,即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考虑,如剂量强度不够不仅不能杀灭癌细胞,相反会造成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摄取减少或对损伤细胞的修补能力增加等而产生抗药性,而化疗方案的延迟则会导致肿瘤细胞的重新增殖,使化疗增加难度,造成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许多临床资料亦表明,一些通过化疗可获得治愈的疾病,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剂量不足,而不是由于耐药。所以在治疗中,对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强度的化疗以保证疗效。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于(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体骨髓移植(ABMT)及自体外周血于细胞移植(PBSCT)的应用,使提高化疗的剂量强度成为可能,并已日益引起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