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四年(1406年)修北京城时,在承天门以南开辟“T”形广场,此后600年天安门广场没有大的改造。第一次大规模改造是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主持的,他不顾当时物议,对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改造。解放以后,由分别在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造。
【棋盘街】
天安门广场以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为界,南边称为“棋盘街”,北边称为是“千步廊”。
“棋盘街”,以我国围棋、象棋的棋盘为对照,就将这个形似棋盘的地方,中间御路似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而命名为。曾是商旅云集之市井,闹市繁荣之街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清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官员只能步行通过,而平民百姓则不能进入。
有清一代,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通过“棋盘街”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光绪帝的皇后1889年2月26日由大清门入宫成婚,成了清朝最后一个从大清门入宫的皇后。而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通过紫禁城后门——神武门进入宫内。 【千步廊】
千步廊原在天安门以南,大明门(大清门)以北御道的两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共288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面北为天街,既今长安街。千步廊是中央政府的办公之地。主要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位置为“文东武西”的格局,文官在东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
左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和翰林院等。
右武: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的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
千步廊属于中央部委办公场所,在明清时期是“闲人免进”的地方,民国以后才对民众开放、自由通行。
(民国初年拍摄的天安门广场“御道”两侧“千步廊”,左右各有廊房110间)
明永乐四年(1406年)修北京城时,在承天门以南开辟“T”形广场,清康熙年间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上与天安门门洞及太庙、社稷坛正门相对应位置,建七座石拱桥。在金水河两岸各设石狮一对,河的南岸还设置蟠龙华表一对,木牌楼一座。清末,广场北自天安门往南到大清门全长672米;东西宽北端以天安门为中心,宽364米;南端以大清门为中心,宽100米。共计面积约为112600平方米。
(1915年拍摄的天安门广场,千步廊已经拆除,皇城墙还保持完整。)
辛亥革命后,开放了广场。民国三年(1914年)拆千步廊,民国三年(1914年)11月至1920年,在东、西三座门、中央公园门前修筑沥青路,在宗人府夹道修石渣路。1924年北京开始通行有轨电车,有三条路线通过广场及东、西长安街。
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出于城市交通方面考虑,对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系列改造。他主持拆除中华门内的千步廊,将拆下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据说园内来今雨轩、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一带廊舍,即是用千步廊木料建成。他还主持拆除了天安门东西三座门两侧围墙。
(1946年从天安门城楼俯拍的广场景象,广场进行了绿化、皇城墙保持完整。)
1946年末,北平市工务局文物整理工程处提交了一份“整修北平市40余处古建工程”计划,1947年8月中旬,这项计划经当时行政院院长张群,还有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分别签署通过,1948年各处修缮工程陆续开工(含天安门)。
(为了迎接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付诸实施。这是在清除垃圾、平整地面。)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使北平以整洁的形象迎接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当时的天安门城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到处是垃圾,仅城楼上的野鸽子粪便就有几十吨之多;金水河失去了风采,河道淤塞,水面污垢腐臭;天安门前也是垃圾成山,最大的垃圾堆竟然有六七米高!因此,清理城区内的垃圾已经成为新的北平市人民政府的首要工作。当时北平有一个硬性规定,无论公车、私车,一律不准空车出城,出城时必须捎上垃圾。北平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古城垃圾宣战,全民大清扫运动揭开了序幕。
(
1950年7月工人搭脚手架对天安门广场的石狮、华表进行移位)
1950年6月至9月和1951年8月至9月对广场先后进行两次改造,开辟了道路,铺筑了路面,拆除了花墙和牌坊;为方便交通,将金水河南岸一对石狮、华表及北岸一对石狮进行适当移位。
1952年,天安门广场东边的“长安左门”和西边的“长安右门”因阻碍交通被拆除。
(1954.天安门前改建观礼台)
(1954年拍摄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中部的皇城红墙还存在。)
1954年11月至1955年5月拆除了广场中部的东西红墙,扩展了广场南部,天安门会场区的地面线路改为地下电缆。广场面积达到11.3万平方米。虽然有梁思成等人的反对,但改善交通等理由获得更多人的支持。那是一个急于发展的年代,一切旧有的障碍都要为此让步。
(1950年代初 天安门广场通行的有轨电车)
1924年北京开始通行有轨电车,有三条路线通过广场及东、西长安街。1959年3月份北京内城区域停驶有轨电车,此后拆除了广场周围电车轨道。
1958年8月1日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落成,举行典礼
由梁思成等人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作者是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整座纪念碑从造型、题字、雕塑和装饰等,主题鲜明,构图严谨,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特点,在中国建筑艺术的宝库中也堪称精品。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年,纪念碑北面原为鎏金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字改成了红色玻璃钢字。玻璃钢字制作工艺复杂,每十年需更换一次,每次更换都要在碑身打眼几个,不仅使纪念碑建筑受到损害,而且与其庄严肃穆极不相称。1980年国庆节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对纪念碑进行修缮时,拆除了红色玻璃钢字,更换了损坏断裂的石料,恢复了原有的鎏金字。1981年3月,增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夜景照明设施。
(1958年拍摄的未修建人民大会堂之前的,天安门广场西部的胡同民居)
(
1958年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大会堂时的材料库,还保留着千步廊拐角处的红墙)
1959年1月进行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3月份北京内城区域停驶有轨电车,此后拆除了广场周围电车轨道。金水桥南到旗杆间的道路由两幅改建成一幅,形成宽达80米的石板道。东、西边缘各辟30米沥青混凝土道路,即现在的广场东、西侧路。在此期间同时建成了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物,并改建了金水河北面观礼台。所有工程均于1959年9月24日完成。10月1日在此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检阅和游行的盛大庆典活动。改建后的广场总面积为292700平方米。
(1958年修建人民大会堂 开挖地基)
(1958年扩建天安门广场,修整地面)
(1958年扩建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并更换花岗岩路面)
1959.十年大庆前人民大会堂建成
人民大会堂位于广场西侧,高46米,长336米,宽206米,建筑面积则达十七万平方米。大会堂的正面有十二根大理石门柱,每根高达二十五米。中央大厅为桃红色大理石地面和汉白玉石柱,顶部挂着水晶玻璃花灯。中央大厅后面是万人大礼堂,礼堂装饰典雅,灯光宜人。大会堂的北部是可容纳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大如足球场,装设富丽堂皇。大会堂所有厅室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吸取了外国的建筑精华,布置得大方雅致,极有特色。
(1958年拍摄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中华门还存在。)
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工程中,中轴线上有“国门”之称的中华门于1959年被拆除,其址成为广场南部的绿地,一大片从外地移植过来的成熟松树林。
1976年11月24日开始在天安门广场原来中华门的位置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各距200米处,占地5.72公顷。工程于1977年8月29日完工。
( 1994.08.15.广场整修 挖出明清时期的铁炮)
(2005.10.18.广场新建两块草地,正在用手扶拖拉机翻耕土地)
1983年4月拆除了金水河南岸东、西侧灰色观礼台,新辟了四块花坛绿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1999年,在国庆50周年前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改造,将15万平方米的水泥方砖全部更换为浅粉色天然花岗石。同时,对广场照明和扩声系统进行了更新,增加了绿地面积。现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72米,北端东西宽500米,南端368米,占地面积达400544平方米。
(天安门广场鸟瞰)
天安门广场经过三次大规模改扩建,焕发了新恣,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
(照片和资料源自网络 由黄城根下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