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子路等侍坐章》 第一部分: 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 1.
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2.
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3.
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4.
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5.
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简析 本文记叙了孔子弟子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通过孔子问志,子路等四人述志,孔子评志,写出了孔子的四个弟子不同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对不同个性弟子因材施教的态度。从儒家思想出发,子路、冉有、公西華、虽性格不同,才气各异,但都是入世之人。其中子路率直不拘,思路开阔远大,孔子对他的回答“哂之。”是既赏识他的魄力与能力,又对他的不逊稍有不满。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文中表现在:孔子问话刚落,子路就不加思索立刻回答,可以看出子路张扬莽撞的性格。而他要在三年内把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的军队强大,人民勇敢善战,且知礼义,也许可能,但他张狂的表白,让人感觉他魄力有余而城府不足,大有自负之嫌。冉有看到孔子对子路哂之,回答表現出谦恭有度。他的目标是治理一个小国,使民富足,还自谦的把礼乐让给别的贤人来治理教化。这种中庸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并为他感叹。评述是“为求则非邦也与?”公西華比冉有还谦恭,说话留有很大的余地,让人感觉藏而不露。开口就表示不是能干,是愿意学习,而且对于宗庙之事还是仅仅做个小相。虚心跃然纸上。孔子对他只做一名小相,表示惋惜,评述是;宗庙、会同也是诸侯的大事。公西華你做小相,谁能做大相呢?冉有、公西華的谦恭逊让与子路的自负自信形成对比,互相映衬。而曾皙在音乐美的陶冶中超然脱俗,具有童心未了的纯真气息。他的回答蕴含着人的天性美的出世境界。与子路三人的入世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对他的评述是赞同。对于一个饱经风霜而终难得志的过来人,出世的梦幻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向往。所以在潜意识中孔子与曾皙不谋而合。儒家的治国思想有礼、乐俩大方面,子路三人表达的是礼,曾皙是乐,孔子赏识曾皙徜徉山水之中,咏而归。就是赞美曾皙从音乐的内在中培养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性情。孔子让他的弟子畅怀述志,引导他的弟子认识远大理想与立足现实重在行动的关系,在互相对比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做人的道理。其实做人重要的是立足现实,寻找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端的愿望。一个人的发展不在于终极理想的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的起点。现实中不缺乏宏图伟志,缺的是走向目标积累起来的切实道路。年轻人往往浮躁不安,眼高手低。其实立足现实,加强内心修炼才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前提,这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 礼治思想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 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的学生中各种阶层的人都有,他的弟子来自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禁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门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但更多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这些贫寒之士也受到教育。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贵族阶层垄断受教育权利的当时社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着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侍坐》篇四位平民子弟侍坐言志,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佐证。 因材施教的思想 既然弟子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不同,那么各自的能力水平也不同,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言论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子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逐一作出了评价。(1)对子路有肯定有否定,但心气平和,只是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2)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3)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论语》记载孔子曾将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对”、“其言不让”,对于性格刚直,甚至有些粗鲁的并且年龄比较接近自己的子路来说,孔子既要肯定子路的才能,又要适当批评纠错,以此来完善子路。在《论语》中经常有孔子批评他的话如“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尔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但也有肯定的话如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对于公西华,孔子委婉指出要客观评价自我,不用过于谦虚。对于曾皙则毫不掩饰地喟然赞叹。
由此可见,孔子针对不同个性心理的学生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他既有赏识教育,又不滥用赏识,总能做出科学评价。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创立理想社会非孔子一己之力所能奏效,但他确实通过因材施教不遗余力地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 循循善诱,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 《侍坐》开篇“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设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长者风范。接着“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他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又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子路率尔对曰,固然是因为他粗狂鲁莽的个性,但同时也是孔子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例证。 孔子的课堂上不是一言堂,而是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当曾皙表示自己“异乎三子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皙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的评志也是肯定是主体,批评很温和,鲜明体现了他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孔子有师道尊严,但并非“师道森严”。对待他的弟子,基本上做到了他自己说的三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既不高高在上,使他的弟子难以接触,也不一脸严肃,使他的弟子望而生畏;倒是常在弟子中,有问有答,谈笑风生。即使批评,也是双向的,既有他批评他弟子的,也有他的弟子批评他的。最典型的就是子路,一会儿说他太迂,一会儿又对“子见南子”表示不悦,逼着他像小孩一样起誓。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弟子们就很容易无拘无束地提出各种问题向他请教,与他探讨,有疑问、有困惑、甚至有不同看法也都当场提出,课堂可谓民主,师生可谓平等。 写作特点 1.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 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 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