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陵与帝陵发掘研究

 笑熬浆糊糊 2013-07-19

 

西汉景帝阳陵

 

    从事考古研究工作以来,因多数时间进行的是秦汉帝王陵的发掘研究工作,故经常有人问及帝陵发掘的有关问题。最近,应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在城大讲授“秦汉帝陵研究”系列讲座的时候,也有多位同学及听众提出了涉及帝陵发掘的若干问题。

    众多的问题一方面显示了民众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和较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极少数人对“帝陵和帝陵发掘”的认识、理解不够科学和全面。

    李白昔日游秦汉旧迹时,触景生情,作《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评价“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尔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方面成为文人骚客登高访古、抒怀人生的常用语;另一方面则成为世人眼里古代帝陵形象的代言词。萧瑟的秋风中,一座座枯草横生的高大土冢,长眠地下的簇拥无数奇珍异宝的一个个“孤家寡人”,是常人心目中关于帝陵的基本认识。

    经过历史考古学家近百年的探索,已经可以勾勒出多座帝陵科学、真实、完整的基本轮廓和框架。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第一座真正的帝陵,陵区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8公里;中心是封土,其下为地下陵穴,封土以外是内城和外城;封土北侧和东侧发现有寝殿、便殿和园寺吏舍等陵园建筑。陵区内还发现包括兵马俑坑在内的各类陪葬坑及墓葬600多处。“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西汉景帝阳陵面积约十二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阳陵邑及刑徒墓地等部分组成。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干陵则面积更大,由陵山、下宫、多重陵园门阙、大量陪葬墓等组成,“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凸显出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北宋皇帝陵4个陵区,占地30余平方公里,内有七帝八陵及陪葬墓近1000座。每座帝陵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陵台、神道、石刻及围绕陵园的寺院和行宫等建筑组成,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清东陵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15座陵园仅宫殿、牌楼等地面建筑就有217座。每座帝陵则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地宫等建筑构成。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作。

    帝陵作为一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安葬之所,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备、内涵之丰富是其他墓葬绝对不能比拟的。帝陵不仅仅有“西风残照”的高大封土或陵山,有众多的随葬品;还有根据“视死如生”观念设置的广阔陵园、高大宫阙、众多陪葬墓等等,构成了封建帝王们心目中延续其统治生涯的地下王国。时至今日,又升华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遗产的群居地。
    与许多学科的发展一样,帝陵的发掘研究也大致遵循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科学程序。因此几十年来,为了研究和保护帝陵,考古工作者参照历史文献记载,利用调查、钻探及局部试掘的手段,对多座帝陵进行了长期、细致、艰苦的研究工作,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多座帝陵的规模、布局和内涵,出土了大量各类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阳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许多博物馆,使帝陵成为广大民众接受古代历史教育的课堂和旅游观光的场所。

    近年来,随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和收藏热的兴起,许多热心人对帝陵(主陵陵穴)发掘研究生成了异乎寻常的兴趣,有的建议,有的询问,有的出主意,有的还表示愿意资助经费。作为长期主持西汉帝陵考古研究工作的笔者,内心也十分渴望能够完整地发掘一座包括主陵陵穴在内的西汉帝陵,以促进帝陵制度的研究。但是,理智告诉我们:帝陵的发掘研究是必要的,应当长期、持续的开展;主陵陵穴的发掘提议是不可取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帝陵已经不仅是一个个帝王的葬身之地,它作为一个个时代精神与文化的典型载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统的见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虽然它见证的不全是辉煌,虽然它指引的不都是康庄大道。

    国际《威尼斯宪章》开宗明义第一段:“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资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的纪念物看作共同的遗产。大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资讯传下去。” 

    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崇敬先祖是世界各民族的共识,没有哪一个民族自愿去挖掘自己祖先的陵墓,哪怕是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因此,日本的天皇陵不仅不能发掘,即使参观也必须经宫内厅批准;埃及金字塔的挖掘也大多是殖民时代的殖民者所为。况且,与埃及金字塔的石构建筑不同,中国古代帝陵,特别是两汉以前的帝陵,其主陵结构多由高大的封土与巨大的墓穴组成。可以预见:发掘最后成果之一,就是将一座山变成一个坑,挖掉了一个见证,搬走了一座里程碑。试想,这样的发掘成果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们的文物保护技术也基本达到了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修复保护陶瓷器、玉石器、铜铁金银器等文物,也能够对漆木器、丝绸、纸张、壁画等易损文物及其遗迹进行较好的保护和修复。在此基础上,个别专家也信心满满,认为文物保护技术过关了,可以应对即将出现的文物保护难题。此观点也成为帝陵主陵发掘思潮的推手之一。

    从面对一些易损文物束手无策,到从容面对、妥善保护,我们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的职责不仅是能够保护,而且是永久保护。一件家用电器、一套住宅,有使用期,十年或几十年;一件文物、一座帝陵是没有使用期的,如果非要有一个期限,那就是与人类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专案没有结项的时间表。

    为了从事科学研究,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包括帝陵在内的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持续的调查、钻探和发掘,根据研究成果划定保护范围,妥善制定保护方案,逐步实施保护展示措施。这种做法和程序,符合《威尼斯宪章》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符合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长远利益,也是大多数文物考古专家的共识。重复结论:帝陵的发掘研究是必要的,应当长期、持续的开展;主陵陵穴的发掘提议是不可取的。无论是什么目的,研究、好奇、旅游开发、还是收藏。

    帝陵主陵不发掘,帝陵研究、保护、展示无疑均会有大的缺憾,会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历史之谜。逆向思维:在特定的条件下,残缺之美胜于圆满,正如“断臂的维纳斯”;神秘之魅力甚于皆知尽晓,正如漫长历史、浩瀚太空及人类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