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仕贤:现在的电影越做越脑残

 四洋一家 2013-07-21

伍仕贤:现在的电影越做越脑残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陈雪莲 蔡锐锋2013-07-19 10:42
4

[导读]伍仕贤,美籍华人导演,他自编自导的电影《车四十四》和《独自等待》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好评。2008年被美国专业杂志称为“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年轻导演之一”。

采访那天,正赶上伍仕贤带着妻儿工作,房间有些昏暗,因为旁边由保姆照看着的三个月大的儿子正在睡觉,而他的妻子、演员龚蓓苾正在外面为一家杂志拍摄封面。若不看伍仕贤中美混血儿的容貌,一口京片子极易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地道中国人。生活中,他自认为是一个喜欢聊天、开玩笑的好玩的人,但因为害怕媒体“断章取义”,幽默的同时又变得有些严肃。

伍仕贤的新片《形影不离》2011年10月获选第16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影展的开幕片,在海外的关注度挺高。而由于国内发行不给力,直到最近该片才在大陆上映。这是一部题材独特的心理悬疑片,由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香港著名演员吴彦祖和内陆演员龚蓓苾担纲主演。讲述了都市白领李越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患上短期精神分裂症,在一位神秘“邻居”的指引下,开始做起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活雷锋”。故事新颖刺激而不乏黑色幽默,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当代中国都市中的热点问题:失意白领,物质主义,以及友谊和婚姻中的考验与磨难等。

有网友赞扬说:“《形影不离》看似荒诞,实则让人深思。”对此伍仕贤的回应是:“电影暗含的主旨我不想太直接去讲,我觉得大家可以自己从片中领悟到。”

英雄不一定穿着制服惩恶扬善

虽然小范围内口碑尚可,但《形影不离》国内票房并不佳,“国内投资发行方是新公司,没有好好做宣传和发行,连一个路牌广告都没有,而且挑的这个档期又和几个好莱坞大片挤在一起。”但伍仕贤坦言,自己拍片一向没有太多票房压力,“《形影不离》属于中小成本制作,凯文的酬劳是打过折的友情价,又因为凯文的国际影响力,海外市场早已收回成本。”

《国际先驱导报》:为何对这样一个探讨精神分裂的超级英雄题材感兴趣?

伍仕贤:我老是感觉一些“七、八零后”年轻人进入社会以后遇到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最先做出的反应就是逃避。我并非只是想讲述精神分裂者的故事,而是想说很多人其实随时都有可能崩溃成这样。我只是拿一个夸张或比喻的手法来讲。

Q:那你是否担心这个电影60%的英文对白对普通观众会造成一个障碍?

A:应该没有吧,每天都有好莱坞电影进来全是英文的,100%英文的,大家不也照样看嘛。而且有字幕,大家已经习惯看字幕了。只是看这个电影观众要集中注意力,你要在那发短信、玩微博或上厕所,一眨眼也许有些重要的信息就错过了。这种有点回到以前看电影的感觉……七八年前很多电影都属于需要观众有参与感的,现在的电影越做越脑残。我特别喜欢挺好玩、比较极端的一类电影,需要你多看几遍看得懂的电影。可能这一类电影,特别是心理悬疑类在国内比较少。

Q:《形影不离》涉及到英雄情结,你本人是否有英雄情结?

A:没有。我觉得英雄可以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你看李越到了最后成了真正的英雄。他本来都想辞职,跑了呗,但那是最简单的路。在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上,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英雄,没必要非得穿着制服出去做惩恶扬善的事情才是英雄。

我不是很容易放到一个框里的人

一路走来,伍仕贤并非一帆风顺。37岁的他至今只拍过两部长篇电影,导演专业毕业后并没能立即执掌电影导筒,而是拍了不少广告和MV,“花了大概六年时间才终于为《独自等待》找到投资,这片成功之后就简单多了,就有很多明星演员愿意合作,拉投资就比较容易。”但境遇的变化不会改变他身上的创新劲儿。从处女作《独自等待》时不知名的小导演成功请来很少客串的大影帝周润发,再到请来两届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主演《形影不离》,伍仕贤说自己的秘诀是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试你就永远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Q:你在《独自等待》后的五年,没有好的剧本就不拍电影,而是去拍一些广告,为什么?

A:《独自等待》之后这五年我走了一趟好莱坞,见各种在美国的电影制片人,为《形影不离》片子做了一些铺垫——你要说为什么一些国内的导演不能一上来就找到凯文·史派西,那也是得先做一些工作。期间有很多公司找我让我继续拍一些像《独自等待》的东西,我估计也可以票房大赚,但是然后呢?我没兴趣。在美国,广告我没怎么拍,然后给了我一些剧本,有一些我特别喜欢,但还在开发中,于是就等等等,一直没有下文。其他那些马上可以开机的我又没什么感觉……

Q:你的电影多为自编自导,以后会不会考虑改编一下别人的小说或剧本?

A:对,目前都是自编自导,下面的有两部正在筹备的都不是我的剧本,但我肯定是参与其中,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之所以自编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喜欢的剧本,我写剧本特别慢,所以并不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只不过可能有个想法找不到别人帮我实现,只能自己写。我在美国虽说学的是导演,但考分最高的都是写作,所以也敢自己去写。比如《形影不离》就是正好有一些我想表达的东西在里面。我不是一个很容易放到一个框里的人。

Q:一部电影的投资、技术和故事,你最重视和最耗精力的应该是故事这一块吧?

A:对。早晚也有人会说:哎呀,给你弄个3D片拍拍。但我不会刻意去弄,我觉得有时候3D再酷,如果故事就那样,也打不动人心。我希望我拍的东西起码要有感觉,要么你会愤怒,要么你会高兴,要么会感动,现在很多3D片精力过于放在技术上,很难让人有感觉。

没有毕业证的导演

母亲是美国人,父亲来自中国台湾,混血儿伍仕贤既接受了美式电影教育,也在“中国电影黄埔军校”北京电影学院念了两年书。2005年上映的处女长片《独自等待》中,看似荒唐的情节蕴含了对于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他在其中也充分发挥自己的喜剧才能,以高强度的节奏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他和他的电影为观众带来了真挚的笑声和深刻感触,是对伍迪·艾伦和诺拉·艾芙伦的现代喜剧地盘的入侵。”美国最权威的电影专业杂志《综艺》如此评价伍仕贤和他的《独自等待》。

如今,东西双重文化和教育背景也让伍仕贤的电影带上鲜明的“伍式风格”。伍仕贤也坦承,《形影不离》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好莱坞式叙事中国背景的新形态国产电影”。

Q:你大三从华盛顿大学转到北京电影学院,原因是?

A:当时中国电影刚刚走上国际电影节,我就很好奇。因为我在台湾出生,从小看的都是港台片,完全没有看过国内的电影,我都不知道国内有电影,一看就觉得很不一样,然后问东问西,发现这几个导演都来自于同一个学校:北京电影学院。我说那我去看看吧。最初的决定不是留下来,只是说来看一看,因为在美国上大学你随时可以停下或继续。结果一来就留下了。学校是在我交完各种学费的最后一刻,才通知说给不了我本科学历。我说谢谢啊,拿了我两年学费才通知我,最后那张纸也没给我,那随你便吧(哈哈哈)。

Q:当时你从美国的电影教育体制转到中国,有没有不适应?

A:没有不适应,反而让我能兼容这两种东西,因为在美国学校会把重点放在剧本和故事创作、技术和剪辑上,而在国内更强调电影理论,接触到的是我以前在美国根本就没看过的欧洲、苏联电影。对我来说,理论和实践正好结合起来,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就像《车四十四》就属于电影节比较受欢迎的电影,而《独自等待》又符合大众口味。

Q:在中国要怎么样去规避题材的限制?

A:既然选择在这儿工作,那肯定得遵守这边的规矩。当时也有很多人很惊讶《形影不离》怎么会通过审查,这里面讲那么多事情,但是就看你用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角度吧。我没有选择用一个特别严肃的方式来聊这个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它能通过的原因。公平地说,审查也在慢慢放宽,七年前《独自等待》人家给我的修改就比《形影不离》多好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