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河北省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之一。全市有满、回、蒙古等47个少数民族成份,2604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2%。少数民族人口居全省第3位。少数民族人口中以满族、回族占绝大多数,其中:满族204805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65%;回族28551人,占10.96%,其它少数民族成份占10.39%。 全市有3个民族乡和2个少数民族占主体的镇,均分布在遵化市,分别是汤泉满族乡、西下营满族乡、东陵满族乡和石门镇、马兰峪镇。 全市有民族村175个,分布在除路北区以外的13个县(市)、区,其中满族村146个,回族村28个,满回联合村1个。自2003年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已有112个民族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其中市级28个,县(市)区级84个。 回族是唐山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据2009年统计,唐山的回族有近30000人。 最早来唐山的回族约在明嘉靖年间,多数是逃荒或在原居住地生活困难的贫民。也有部分防守边城、关口的回族士兵退役后在原地安家落户。到唐山各地来的回族主要聚居在经济发达的集镇,如开平的开平镇,迁安市的建昌营镇、沙河驿镇,玉田县城关镇、鸦洪桥镇,丰润县的沙流河镇,丰南市胥各庄镇等。 唐山的满族人口有20万人,主要分布在遵化、玉田、滦南、丰南、丰润5县(市),其中遵化市人口最多,有近7万人,聚居于清东陵附近3乡2镇,即东陵满族乡、汤泉满族乡、西夏营满族乡、马兰峪镇、石门镇;共有101 个民族村,满族人口44000 多人,占遵化市满族人口62.38%。除此外,全市满族人口较集中的乡镇有:玉田县杨家套乡、唐自头乡;滦南县宋道口镇、长凝镇;丰南市大新庄镇,丰润县流沙河镇等。 唐山满族的来源主要是清顺治年间(1644年)进关的满洲八旗兵及其他满洲人,入关后来唐各地定居的,大体分为三种渠道: 1、驻防。清军入关后,每到一处都设卡驻防。有记载可查的迁安冷口,永平古北口、喜峰口,遵化马兰关、罗文峪、大安口、鲇鱼池关等地都设有关卡,驻有八旗兵把守。这些官兵来了以后,带来了家属,成了这里的满族居民。 2、守陵。康熙元年(1661)清王朝在遵化马兰关一带的丰台岭(后封为昌瑞山)建陵,为了维护帝王尊严,在马兰峪设内务府,作为承办事务衙门,又调遣一些官兵、士兵和满、蒙古等平民来看护陵寝,管理有关陵墓事务。内务府下辖各陵圈内村庄都是八旗兵、平民和技术人员居住的地方。各村庄都按帝陵的名称命名。到乾隆五十八年(1794)管理陵寝的满族人和护陵的满族是满族士兵有3819人,加上眷属而使马兰峪一带成为满族聚居区。 3、圈地。清康熙八年(1669)户部按照康熙皇帝的手谕,将京东8县土地拨给有功者,因此大批满族八旗兵纷纷进入唐山各县“跑马占地”。据有关史料记载,今丰润县、丰南市及滦南、迁西等地的部分满族,就都是这时期移居此地的。 唐山的满族在迁居唐山后,由于长期与汉族等民族生活在一起,大多数习俗已与当地汉族相融合,但仍保留了自已民族的部分风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