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临汾:中国的摇篮

 笑龙图书馆 2013-07-25

 

临汾大中楼

 

 

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

 

 

临汾尧庙

 

    山西省临汾市有个尧都区。顾名思义,尧都就是帝尧建立的都城。去临汾游览,见到的人都说:临汾是中国的摇篮。偌大个中国,怎么会在临汾这小小的地方生成呢?看来真有必要深究一番。

    探究大中楼

    去临汾的路上,听到有人说:“平阳府有个大鼓楼,半截子盖到天里头。”

    平阳是临汾古时候的名称,看来这临汾的大鼓楼可真够高的了。然而,到了临汾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不见大鼓楼。倒是有个楼,匾书却是:大中楼。向路人打听,他笑着指指大中楼,说那就是!大中楼就是鼓楼。鼓楼的确不低,高达40余米,据说在我国现存的鼓楼里要算是最高的了。

    鼓楼四面是砖券门洞,洞额上都有题词。东面的题词是:东临雷霍,是说东边面临雷山和霍山;西面的题词是:西控河汾,是说西边不仅要控制近在眼前的汾河,还要控制远在天边的黄河。南面的题词是:南通秦蜀,秦蜀显然是陕西和四川;北面的题词是:北达幽并,幽是幽燕,可以直抵燕京了。这眼界真够开阔了。临汾能有这般不凡的鼓楼,鼓楼又能有这般不凡的题词,据说和尧都有联系。

    披阅史书追根溯源。当初帝尧带着先民在这里住下,要和大家一起过安居乐业的日子。这个目标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然而,在那时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吃饱肚子就很难。虽然,那时候人们已不纯粹地茹毛饮血了,神农氏炎帝发明了农业耕种,众生可以从土地获得吃食。可是,要在土地上收获填饱肚子的五谷,不是舍得卖力就行,常常是流着汗水撒下种子,却有种无收,或者广种薄收。原因在于,弄不清到底啥时候播种最好。往昔人们都是根据湖水的大小来决定播种日期的,湖水涨了,一般天气就热了,就该下种了。但有时刮过几阵西北风,天气骤然变冷,种子别说发芽,全冻在地里了。这一来,人们饿肚子不说,再待天暖耕耘,连种子也没有了。看来,把握下种的日子是那时的头等大事。

    帝尧就从这头等大事入手了。据《尚书·尧典》记载,他命羲氏与和氏分别到阳谷、昧谷观察日出日落,掌握四时变化,进而确定岁月轮回。经过几载辛劳,终于有了收获。他说:“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啊!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认识了日月轮回的规律,知道了应该将种子播在温暖的时节。也许在当代人眼中这不过是个小小的发现,可是当初就是这发现结束了广种薄收、甚而有种无收的时期。一个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过去了。史书将这段历史称为:帝尧钦定历法,敬授民时。
    农耕文明的开端在平阳,平阳最先五谷丰登,平阳人最先吃饱了肚子,安居乐业。这一来,平阳成了广众向往的地方。自古一理,人们都往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地方移动。没过多久,平阳居住的人就越来越多。不光是来定居的,还有来朝拜的,周边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头领也来了。来了又去了,带着帝尧赐予的种子去了,无疑还带走了从这儿学到的农时节令。平阳繁荣了,昌盛了,而且还把自己的繁荣昌盛传播到了远远近近的部落。远远近近的地方都繁荣昌盛了,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都变成了地方性的国家,平阳正好处在万国林立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简称中国,最早的中国就这么出现了。回望这段历史,著名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五帝时代后半段的代表是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就在此时。

    古老的中国就这么问世了。原来大中楼含有大中国阁楼的意思,怪不得有那么大的气派!

    陶寺遗址的实证

    说临汾就是中国的摇篮,陶寺遗址可作佐证。

    陶寺古墓葬是上世纪的考古发现。面积约3万平方米,墓葬1000多座,可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从数量上看,大型墓最少,小墓最多,中墓居中。大墓仅有9座,棺内撒满了朱砂,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还有诸如龙盘、鼍鼓、特磬、土鼓等象征王权的礼器。据此考古学家判断,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中等墓80多座,虽然也有陪葬品,但是比起那煌煌大型墓来,可就差多了。最为令人怜悯的是小土墓里的那些人们,他们不仅没有陪葬品,有的甚至连骨骼都不完整,明显是受过戕害的。显而易见,那个时候阶级分化了,阶层拉大了,国家的雏形出现了。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中这样评价:“陶寺遗址,从其早期公元前2500年开始,这里已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甲种大墓的主人……这类大墓主人执掌着当时最重要的社会职能——祭祀与征伐。”“距今5000—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古中国的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已陆续形成了邦国林立的局面。这种状况同文献记载中夏代之前颛顼—尧—舜—禹时期‘万国’并存的传说有吻合的一面。这当然绝非偶然的巧合。”

    新世纪之初,考古工作者又从陶寺文化遗址发现了尧时期的城址。这城址分为早期小城和中期大城。大城东城墙长1660米,南城墙长1500米,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考古报告说,这是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时代最大的城垣。更何况城中还遗存着宫殿区、祭祀区、仓储区。仓储是日常生活的需要,祭祀是头领的天职,宫殿则是头领号令天下的场所。陶寺遗址这新的奉献不仅是对国家雏形的进一步确认,而且是用城址来实证尧都平阳的确凿无疑。

    不过,你千万不要为这发现而陶醉,还有更为令人欣喜的消息。考古工作者发现了11根夯土柱,附近还有夯土墙和生土台芯。也许我们会对着这些迹象百无一解,专家学者却惊喜地云集而来,因为一个惊诧人寰的喜讯从这里飞出了:陶寺发现了古观象台。观象台?这不是与《尚书·尧典》帝尧钦定历法、敬授民时的记载不谋而合吗?崭新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我们古老国家的生成,我们民族文明的生成,不是暴力争夺的结果,而是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驾驭自然为起点的。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当然为先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业绩而自豪,而骄傲!

    尧陵尧庙拜先祖

    出临汾城往东行,越走山越深,越走水越幽,走得山水清静得有些肃穆了,就看见了一个高高的土冢,它高得如同一座巍然的山头,那就是帝尧的陵冢。陵冢的高大巍然并不稀罕,秦陵、昭陵、乾陵,哪个不高大,哪个不巍峨?可是绝然和尧陵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那些秦汉隋唐陵墓都是抓民夫修筑的,帝尧这陵墓却是广众自发堆成的。帝尧下葬的时候,四方子民无不悲伤,纷纷前来祭祀。来者都不空手,每人都攥着一抔黄土。待灵柩落入墓穴,人们款款上前覆上黄土,你一捧,他一抔,竟然堆成了那高巍的陵冢。可叹后世帝王只会效仿高高的陵冢,却永远不会博得众生发自内心的崇敬。

    一座高大的陵墓,仍然无法尽倾人们对帝尧的敬意,于是在临汾的城郊又耸起了尧庙。庙,是功德无量的人才配享有的。尧,是他的庙号。至此我们也该明白了,尧并不是他的名字,他姓伊祁,名放勋。曾封到陶地、唐地为侯,所以又有陶唐氏之称。正由于他的功业崔巍,才有了后人敬祀的庙宇。大家以尧为他的庙号,表达的就是内心的敬意。尧,在古代写作“垚”,是高大雄伟的意思。

    早先的尧庙气派大得很,“为地七百亩,为房四百间”,是皇家祭祀的本庙。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大祭时皇帝必然派员主祭。如今的尧庙依然不减往昔的风采,前去观瞻,远远就会看到庙前高耸的华表,它早先实际上是帝尧为了听取广众对朝政的意见而设立的诽谤木。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百姓平民,只要站在诽谤木下就可以畅所欲言,尽数帝尧的过错,即便说错也不会有人计较。诽谤木的设立开创了广纳众谏的民主政治氛围,这更让人明白了国家生成的原因。后人将诽谤木一直耸立至今,而且称为华表,莫不是要光大先祖的精神?

    跨进庙中,在五凤楼背后可以看到一眼井。井,在庙中并不罕见,住持也要饮水,罕见的是这眼井摆在了尧庙的正中间。原来,尧时期曾经出现过大旱,河水断流,苗木枯干,人们焦虑万分。就在此时,地上爬行的蚂蚁启示了帝尧,他认为蚁虫也要喝水,地下肯定有水。于是,往下一挖,有水了,大旱解除了,人们得救了。从此,人类开始了地下水的广泛利用。水井的出现,先是推进了农耕。继而人们离开河流,择高地居住,有了大规模的聚落,城市出现了!因而,至今大家仍把城市文化称为市井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明。

    尧庙的广运殿里,坐落着仁慈的帝尧。司马迁说,望之如云,就之如日。说他像云霞一样灿烂,像太阳一样光华。真是这样吗?就让我们静静地肃立,去接近他的心灵,去感受那个生成国家的辉煌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