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以治脾阳虚还是脾阴虚为主作者:回归自然该当是阴阳两虚之证.叶天士常用小建中汤治疗脾营虚证或虚劳咳嗽,往往伴见便溏等症状,故治以阴阳双补,观其用药自明. 有曰:“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柯曰:“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欲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我想是方为阴阳平调之和剂。 我觉得是以补阴为主,临床常见于少女,性格多疑,舌干病机是阴虚及阳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芍药六两(味酸微寒)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胶饴一升(味甘温) 小建中汤出现在太阳经辨证里面 但实为太阴病所设,太阴病的病机多为阳虚内生寒湿 总的来说方子的整体还是偏热,补阴的药物为芍药 ; 大枣,甘草补中气;芍药的作用有很多,其性不止味酸微寒,还有苦泄的作用,重用芍药的作用不仅为味酸敛不收之脾阴,还有苦泄脾络之邪,所以整个方子的重点并不是补阴补阳,而是酸甘敛阴,缓急止痛,苦泄脾络之邪 个人观点:方名建中,即尤以稳固中土为先,桂枝一路以扶助肝木,重用芍药一路以敛而清抑郁躁动伤土的肝风,而缓急止痛。更着眼于调畅肝木。 不差,改用柴胡一路则换成和畅胆木,或者说是更进一步的完善芍药所没有达到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性功可以强辩,气味不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又谓:新产妇人忌用芍药,恐酸敛耳。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则新产恶露未尽正宜用之。 《本经疏证》:芍药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阴寒凝冱而出,乘阳气全盛而荣,故能破阴凝,布阳和。盖阴气结则阳不能入,阴结破则阳气布焉。是布阳和之功,又因破阴凝而成也。 《本草思辨录》:芍药十月生芽,正月出土,夏初开花,花大而荣,正似少阳渐入阳明,故得木气最盛。根外黄内白,则为具木气于土中而土生其金,金主攻利,又气味苦平,故能入脾破血中之气结,又能敛外散之表气以返于里。凡仲圣方用芍药,不越此二义,以此求之方得。 芍药能开阴结。湿痹之骨痹疼烦掣痛,水气之聚水成病,独非阴结耶,皆不用何也?盖芍药外能开营分之结,不能解筋骨间结,内能开下焦肝脾肾之结,不能开上焦心肺之结也。何以故?夫外而营分,内而肝脾肾,皆血所常流行宿止者也。芍药璀璨之色,馥郁之气,与血中之气相宜,不与水谷之气为伍,则能治血分之阴气结,不能治雾露水谷之阴气结,故湿痹水气虽为阴结,非芍药所能开也。然则血瘀岂非阴结之尤者,而有用有不用,其义何居?盖芍药能治血之定,不能治血之动,(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救逆汤柏叶汤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泻心汤旋覆花汤虽为血分之病乃因阳气逼逐而然不关阴结故不用)能治血中气结,不能治血结。(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下瘀血汤大黄甘遂汤磐石丸红蓝花酒等证皆为血结非血中之气结故不用)辨此之法,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不濡为血病,不煦为气病。是以芍药所主之血证,多拘急腹痛也。 ...............重用芍药的作用不仅为味酸敛不收之脾阴,还有苦泄脾络之邪,所以整个方子的重点并不是补阴补阳,而是酸甘敛阴,缓急止痛,苦泄脾络之邪 此言与临床合。如zhangdog版主所述医案:肝藏失调,侵脾则腹痛,侮肺则干咳,病从内生,非外感客邪之比,是宜内和藏气,不当外夺卫气者也。但脉弱而数,形瘦色槁,上热下寒,根本已离,恐难全愈。 归身 白芍 炙草 茯苓 桂枝 饴糖(《静香楼医案》) 以愚看来,小建中汤,其功用实为芍药,而非单纯以饴糖补虚也。其总的病机,恒为肝脾失调。然此肝脾失调,又有自身之特色,即肝之用急,而兼脾之气阴匮乏也。故,此类疾患往往有腹痛之见。 以下转帖 ,写的很好,能回答大家的问题
东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一共载有三个建中汤。即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由饴糖18g、人参9g、蜀椒3g、干姜6g组成;小建中汤由桂枝、生姜各9g,白芍18g,大枣12g,饴糖30g,炙甘草6g组成;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即为黄芪建中汤。 建中,就是建立中焦脾胃之气。脾胃之气有二:一为脾胃之阳气,一为脾胃之阴气。脾胃之阳气虚,则阴气盛;脾胃之阴气虚,则阳气旺。两者均可导致脾胃运纳失常,气机受阻,升降倒置。因此,谈建中,必分阴阳二气。上述三个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还是脾胃之阴气呢?笔者认为,大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既建立脾胃之阳气,又建立脾胃之阴气,只是以前者为主而已。何以言之?从上述方剂之组成来看,大建中汤乃纯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剂;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虽然都以甘温为主,皆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但由于方内有甘酸之药,所以尚有补益脾胃阴气之作用。 既然上述三方都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用,为何仲景不只出一方,而要出三个方呢?这是由于脾胃阳虚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的缘故。可以这样说: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力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均强。因为大建中汤是仲景专为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而上逆所致的“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和因此而虫动者设,所以方中重用饴糖甘温入脾,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主;人参甘温扶正,干姜辛温,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为辅;更用辛热之蜀椒者,走串上下,逐寒温胃,杀虫止痛,又牵制饴糖之甘腻也。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亦属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但由于方中有白芍之酸苦微寒,故温中散寒之力,则不如大建中汤。所以然者,以白芍补阴而碍补阳也。因为如此,故仲景温阳,往往不用白芍,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等,即是。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何以要用白芍,而且剂量还要比桂枝汤中之白芍加大一倍呢?分析一下它们主治的病证,即可明白。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言少阳发病之期,木火内盛,心脾气血不足,故用小建中汤之甘温建中,甘酸微苦寒以泻木邪。“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为少阳兼里虚寒,且以里虚寒为主,故《伤寒杂病论》用上方,取甘温补中,甘酸缓急止痛,兼理少阳。“产后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此乃产后血虚,脾胃阳气不足。因此,仲景用小建中汤之甘温以补虚祛寒,甘酸缓急止痛,滋阴益血。“虚劳里急,悸,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为阴阳俱虚,寒热错杂之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阳虚,中焦虚寒,故里急腹中痛;阴虚不涵阳,虚阳上犯,或外越,故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心悸;阳不摄阴则失精;阴阳两虚,不能温养四肢,故四肢痠痛。阴阳两虚所以用小建中汤者,补后天以生化气血也。 黄芪建中汤之主治,与小建中汤相同,只是偏重于补气而已。因此,其主治应尚有短气、自汗、身重、脉大而弱等。 由上可知,上二方多用白芍,其意有三:一为清泻木邪;二为缓急止痛;三为滋阴益血。 因为上述二方偏于温补阳气,所以笔者认为,它们治“虚劳,诸不足”是有条件的。“虚劳,诸不足”,即阴阳气血俱虚。若以阴虚为主,用上方,必甘温助阳而加重阴虚。只有阴阳气血俱虚而偏于阳虚、气虚者,上二方才切合病情。 必须说明,阴阳气血俱虚而脾胃不虚者,既可使用上述两方,也可使用直补所病脏腑阴阳气血之方剂。但是,脾胃虚弱,特别是脾胃阳虚偏重者,必用上两方。否则,不补脾胃,但补它脏,尤其是补阴,则于脾胃阳虚不利。 《内经》云:“劳则温之”,《伤寒杂病论》准此而立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以疗虚损诸疾。因为虚损大多阴阳俱虚,气血津液皆亏,脏腑不足,但补阳,则伤阴;只滋阴,则伤阳。用建立中州而灌四旁之上二方,则无弊矣! 孙思邈认为,上二方,尤其是黄芪建中汤,益气之力有余,若用于产后营血内虚而“腹中刺痛,呼吸气少,或少腹急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之证,则补血之力不足,遂将上方化裁为当归建中汤治之。李东垣继承而发展之,云:“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由于他强调脾胃之升降,尤其重视升发之气,所以,在上述二方之影响下,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升阳益胃汤,以垂后世。叶天士认为,东垣之说,偏重于补阳气,忽视补益胃阴,于是在仲景麦门冬汤的启发下,特提出了“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和“偏恶则燥”的学术见解。准此,他将麦门冬、扁豆、玉竹、沙参、桑叶、生甘草等组成一方,名益胃汤,专治胃之阴津不足之证。这是叶氏学习领会仲景法而独出心裁之处,也是我们应重点学习的地方。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性功可以强辩,气味不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又谓:新产妇人忌用芍药,恐酸敛耳。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则新产恶露未尽正宜用之。 《本经疏证》:芍药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阴寒凝冱而出,乘阳气全盛而荣,故能破阴凝,布阳和。盖阴气结则阳不能入,阴结破则阳气布焉。是布阳和之功,又因破阴凝而成也。 《本草思辨录》:芍药十月生芽,正月出土,夏初开花,花大而荣,正似少阳渐入阳明,故得木气最盛。根外黄内白,则为具木气于土中而土生其金,金主攻利,又气味苦平,故能入脾破血中之气结,又能敛外散之表气以返于里。凡仲圣方用芍药,不越此二义,以此求之方得。 芍药能开阴结。湿痹之骨痹疼烦掣痛,水气之聚水成病,独非阴结耶,皆不用何也?盖芍药外能开营分之结,不能解筋骨间结,内能开下焦肝脾肾之结,不能开上焦心肺之结也。何以故?夫外而营分,内而肝脾肾,皆血所常流行宿止者也。芍药璀璨之色,馥郁之气,与血中之气相宜,不与水谷之气为伍,则能治血分之阴气结,不能治雾露水谷之阴气结,故湿痹水气虽为阴结,非芍药所能开也。然则血瘀岂非阴结之尤者,而有用有不用,其义何居?盖芍药能治血之定,不能治血之动,(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救逆汤柏叶汤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泻心汤旋覆花汤虽为血分之病乃因阳气逼逐而然不关阴结故不用)能治血中气结,不能治血结。(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下瘀血汤大黄甘遂汤磐石丸红蓝花酒等证皆为血结非血中之气结故不用)辨此之法,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不濡为血病,不煦为气病。是以芍药所主之血证,多拘急腹痛也。 小建中汤方[脾胃阳虚症]
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用法 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歌诀:小建中本桂枝汤,芍药加倍加饴糖,甘温补中兼解外,胃腹满痛力能攘。 方解 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然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里祛寒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析: 脉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得此脉,常是腹中急痛的反映,治疗宜首先考虑用小建中汤。不差者,是说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解除,这时病多转属少阳小柴胡汤证,故不应再用小建中汤,而宜用小柴胡汤治疗。 按: 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汤证不常见。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也因表里实,津液自和,使表证自汗出而解。假如症状没全消除,知已转属少阳,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解析:血少心气虚则悸,外邪不解则烦。小建中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能主治此证。 按: 伤寒二三日,即见心中悸,是营虚血少,此时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当宜首先建中,中气建,营血充足,津液自和,则汗自出表自解。小建中内能补虚,外能除邪,故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 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里急、腹中痛,即腹中痛的互词。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衄者,为气冲热亢。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内守。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外邪未解。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按: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即里急腹急的证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适应证的主症。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但不能认为小建中汤可治一切虚劳、腹痛。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解析: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女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按: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男子有是证,也可用本方。 临证思考 本方是治腹痛的常用方,多用于胃溃疡、肠炎、痢疾、前列腺炎、盆腔炎等病,如辨证准确,则其效如神。但实热性腹痛是不能用的。 辨证要点 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心悸而不呕者。 验案 例1:张某,男,42岁,某厂门诊病例,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为“胃黏膜脱垂”。近症常于饥饿时胃脘疼,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与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饥饿时仍感胃脘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例2:刘某,男,46岁,1965年11月30日初诊。十多年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手术而来京治疗。 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cm×0.4cm。 此属表虚里寒,为小建中汤证: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1965年12月3日二诊。疼减,手足心热亦减,仍有时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一行。上方加炒五灵脂6克,元胡粉2克(分冲)。1965年12月9日三诊。胃脘疼已不明显,惟食后心下堵满,四肢发凉,夜寐欠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服茯苓饮(茯苓15克,党参10克,枳壳10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陈皮30克,半夏12克),带方回家调理。 按:本患者胃脘刺痛,为里虚寒挟瘀,用温中理气活血等法,长期不效,是因患者有表邪存在,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里。当治用小建中汤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疼则很快缓解。 小建中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芍药(18) 桂枝(9) 炙甘草(6) 生姜(10) 枣四枚 饴糖(30)用法:水煎二次,分二次温服。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虚阴阳不和等病症。 药理研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习惯性便秘,抑郁症,乙型肝炎等。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10克 白芍20克 生姜6片 甘草(炙)6克 大枣8枚 饴糖30克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之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等。 配伍 饴糖甘润微温,守而不走,功能补虚建中,缓急止痛,优点是既补脾阴,又补脾阳,但缓急止痛之力稍逊而缓慢;桂枝辛甘而温,走而不守,补益之力虽不及饴糖,但温通阳气,散寒止痛之力则甚快捷而可靠,两药相配,相辅相成,为虚寒性腹中急痛之要药;白芍之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可知其意是令白芍配伍甘草、饴糖以柔肝止痛;生姜、大枣、炙草相伍,意在辛甘鼓舞脾阳。 运用 1.本方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功效和營活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腹痛營血内虚者。 2.本方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功效固表敛汗,调补阴阳。主治自汗、短气属阴阳气血失调者。 3.本方为"甘温除热"之方剂,对于气虚发热或气血阴阳失调之发热,亦可本方治之。 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胰腺炎等见有腹痛属中焦虚寒,以及功能性发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见有发热属气血阴阳失调者,均可本方治之。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 甘草6克(炙) 大枣12枚(擘) 白芍18克 生姜9克(切) 胶饴60克 【用法】前药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后入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温服。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日本汉方医常以本方来改善虚弱儿体质,有称治小儿腹痛如神。) 【方解】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有芍药甘草汤之义。提示经常性腹痛时可用小建中汤缓急止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比较】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化阴之意,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虚羸,以产后百脉空虚,加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之当归。若与小建中汤相比,则小建中虽阴阳并补,但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则侧重于甘温益气;当归建中汤乃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故名大建中,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关于“小建中汤是否败脾阳”的公开答复
小建中汤臆解 月含山 理中者,理中焦,理中焦寒湿。用于实证。
建中者,建中焦,建中焦以缓虚急。用于虚证。 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白术散:
理中汤中焦虚寒也用吧,但其虚寒证偏于寒。
砂半理中汤,理中汤加砂仁半夏,治疗中焦虚寒呕逆。 麻杏理中汤,理中汤合三拗汤,治疗中焦虚寒兼外感咳嗽。 黄连理中汤,理中汤加黄连,治疗脾寒胃热,或脾寒肠热。 连梅理中汤,;理中汤加黄连乌梅,治疗中焦虚寒下焦湿热的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哦,接下来呢我们介绍,虚劳里急,哦,第94页。诸位看这个处方!一个人有虚有劳里面里急哦,内里面身体里面,这个我们会这样子讲哦,中医会形容里急就是上完厕所好像感觉还没有上完,可是再回去上也没有,肛门口啊或尿道口啊收不起来的感觉,里急后重。那心会动悸,流鼻血,腹中痛,梦失精,哦,所以虚劳里急这两个症状,悸,动悸啊,这些,做梦有遗精,四肢酸疼,手脚烦热,咽干口燥,这些统统加起来都是小建中汤,它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你可以有很多症状,一个虚劳,一个里急,悸,动悸!流鼻血,腹中痛,肚子痛啊,梦失精啊,四肢酸疼,都可以用小建中汤,所以小建中汤呢是一个滋补的处方哦。 经方里面呢有两个滋补的方子,补方第一个,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病人呢是里阴虚的时候里面阴是虚到的,就是我们过去在伤寒论里面介绍的炙甘草汤,哦,那如果说是表阳虚的时候,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小建中汤,哦,小建中汤。这个表阳虚的意思就是很容易得到感冒,没事的时候我们固表,这个阴阳的观念是这样的,你如果阳很够,毛孔会闭的很紧,不会受到风寒,哪有风一吹就受到感冒,你风一吹就感冒,就是表阳虚,哦,表阳虚。那过去我们有薯蓣丸啊,吃那个薯蓣丸来长期的吃来补身,实际上需不需要?不需要!平常你就吃小建中给小朋友喂小建中汤,然后呢你如果说,这个如果说都不吃小建中,但是呢小孩子感冒或者你自己感冒,比如我现在是桂枝汤你就吃桂枝汤,柴胡汤你就吃柴胡汤,葛根汤就吃葛根汤,也就是说你感冒通通用经方来治疗,你自然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感冒了。哦,所以经方在治疗的时候不但可以把病去掉,同时呢可以协助你恢复你的表阳,哦,不会那么虚弱哦。那小建中汤呢,这里有个特征你如果是桂枝跟芍药是等量,就是桂枝汤,但是如果芍药加一倍,是桂枝的一倍就变成小建中汤,后面还要加饴糖,好诸位看这个糖,甜的东西呢入脾脏,脾脏哦。这个处方呢六位药,用水来煮,哦,七碗煮三碗,然后再放......吃的时候再放饴糖下去哦,然后再去微火再把它稍微化解一下哦,平常喝一碗,一副药就是煮成三碗嘛,每次喝一碗,哦,一天吃三次哦。当然了你说这个三次很强,因为你在滋补嘛,虚劳里急而梦失精。 这个处方呢最重要的是让大家要了解一个观念就是:桂枝和芍药。《黄帝内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一个观念,它认为呢,当中医呀,不管是中西医都好了,医者,不知阴阳,哦,没有办法当医生,无以为医。所以当个医生要知道阴阳,这个“阴阳”两个字呢,不是说光是诊断而已,处方都要知道阴阳,我们以这个处方来做例子给你看。桂枝呢,在药典里面是辛甘发散,它的味是辛,哦,甘两种都有,辛甘发散呢是阳药,哦,白芍哦,诸位拿起来闻,味酸,煮起来有点苦味,酸苦呢涌泄哦,为阴哦,所以呢芍药是阴,桂枝是阳哦,后面很多处方我就用白芍和桂枝调整一下给你们看,这个地方呢,因为是阳虚,它把白芍加重的时候,我们腹中痛哦,这个肚子痛,还有腹中疼痛。 中医的观念里面认为说,这个胸呢为阳,腹为阴。肚脐以下肚子痛,哦,我们会重用芍药,重用芍药。过去你们有学过芍药甘草附子汤,是叫做去杖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个又名呢去杖汤,就是吃了以后,拐杖就丢了,本来不能走路,就可以走路,那你有没有看到桂枝?没有桂枝啊!为什么?它就是用白芍,因为白芍是阴药,阴药!一个人脚没有力是阳足阴不足,哦,所以说静脉,我们会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动脉呢,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个人的血脉循环系统,血脉循环系统呢分为动脉跟静脉。那如果我跟你说动脉静脉等长你真的去丈量,你不用丈量,你随便切一块下来看动脉静脉都是等长,所以说桂枝芍药如果是等量在用的时候就是阴阳很调和的时候,所以经方里面在《伤寒论》第一个方,就是什么......桂枝汤,哦,113个方子在伤寒论里面60%都是桂枝汤来做加减,哦,所以说我们如果把动脉和静脉分开来的时候,桂枝汤是桂枝呢是动脉,芍药呢是静脉,杖本身呢有动脉跟静脉,好,如果桂枝白芍调的很好,两个是等量的时候,杖的功能就恢复。小建中汤呢,这个肚子里面哦痛,是少腹,是阴......虚,所以说它用芍药怎么样,去把它补强起来,把它补强起来,补强起来!所以芍药的剂量会超过桂枝很多,同样的你如果说遇到个太太,我们刚刚前面讲的半产漏下或者月经来的时候,每次月事来都痛,你说老师我都不要用别的药,就用芍药,你如果同样是四物汤你开给她的时候,你芍药用到3钱5钱她还是痛,那你以为你错了,实际上你没有错!而是剂量不够,剂量很重要,哦,现在大家学到了,芍药是让静脉能够回流起来,能够酸苦涌泄。那我现在请问你,你不要管病名哦, 如果有个人跑来找你,医生啊我有个很奇怪的病,你说什么病啊?我头一低下来,这个脸就开始肿,然后头抬起来以后,慢慢抬高慢慢又消失了,硬块又消失了,那西医来讲,可能说是你是血管瘤啊!这样一低下来血管瘤就充血嘛!哦,姿势不对就充血,然后抬起来以后慢慢又回去了。白芍,酸!是收敛,病在表,加上附子,白芍跟附子两味药,哎,收掉了,就那么快,你懂我意思吧,哦, 前个礼拜我看到新闻上一个小孩子,他在医院里感染到超级病毒,结果发肺炎死掉啦。新闻一出来我一看那小孩子拍的照的一张照片,身上皮肤都是白点,凸起来的白点,这个不是死症,可以治的,哦,过去呢在有本书呢叫《寿世保元》,里面有一个叫麻疹门里面啊,哦,麻疹么,它分很多门啊!这一套书的麻疹门,两位药,这个经方家立下来的哦,黄芩跟白芍,比如说这两个是等量。张仲景呢,我在金匮一开始就跟诸位讲:我们讲的是,张仲景呢是用寒药来做泄的动作。寒泄,寒泄的目的是为什么是撤热,把这个药撤掉哦,撤掉,所以说寒泄的药尤其用在肺上面,用的最多的就是黄芩,黄芩!那为什么要用白芍,就是阴,它阴不够的时候,阳会下陷下去,所以本来麻疹发了一半,诶,麻疹不见了,麻疹内陷下去了,过去我们经方在治疗病人小朋友麻疹或者是水痘的时候,葛根汤一下去就发出来了,可是你如果发到一半的时候,病人体力不够,麻疹下陷下去,病人会高热,就是那个人得到肺炎,那个小孩子得到肺炎。发出来了,结果西药没有药可以就因为是ABXXX(一种病毒),他在医院里这种最强的抗药性。其实两味药就可以了!这两位处方千年传在那边哦,我一看到哎呀糟糕这个走了很可惜,两味药就可以了!哦,是专门针对肺炎高热的时候啊,还有这个麻疹,小孩子得到麻疹内陷的时候,救急的时候用的,哦,那两味药而已。 这就让大家更了解一下,芍药如何的应用它,因为你内陷下去的时候是阳很强阴不足嘛陷下去,那你用阴药,我们现在你只有两味药,桂枝跟芍药,你会用哪一个,一定用芍药嘛!芍药把它提升上来对不对,黄芩下去解毒,去热,这个寒药能够撤热,两味药!哦,当看到这个新闻,每次看到这种不该死,有的人是病死我们没有话讲对不对?可以不要死的死掉,哦,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学去呢,哦,帮助一些哦。尤其做急诊室里面,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的话,能够帮助他们哦,反正都不行了嘛对不对,用用中药又如何呢?大剂的用。比如说那个小朋友,你这个用量一钱的药粉,各一钱的药粉,一钱的很多啦,两个混在一起,等量吃下去,哦,这个都是救人于危难的时候哦使用。 大家现在就了解了芍药,所以说简单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当你发现到病人的静脉血液循环不好的时候,你都可以用芍药,重用芍药,哦,像腹部的阴,少腹是阴,还有女人的静脉瘤,还有豆疹,任何疮疹下陷,所以说比如你看到一个人,两个人在一起,这个病人呢这个疮是凸出来的,凸到外面来的疮很简单,那个疮是陷下去的很危险,陷下去的你第一个要想到什么?想到芍药,这就是阴和阳的观念,哦,阴和阳的观念。后面呢我们会介绍到常常会开个处方,桂枝汤把芍药拿掉,或者是桂枝汤药加重桂枝哦,这个原因,慢慢慢慢诸位看经方的时候慢慢去了解,当你心领神会的时候像这种处方,像脸上生个血管瘤出来,处方马上就开出来,根本就不用想就出来了哦,所以我希望诸位能做到一点就是:将来哦,你们不但能够设计处方,不但经方能够很熟练以外而且可以设计处方,然后你的处方是浑然天成的很简单,一下就把他病去掉了,哦,这是最高的境界。哦,我还是做不到哦,你们呢以后一定要做到!哦,我们慢慢做,哦,大家看这个小建中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