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都是谁?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下面将“三皇五帝”分别介绍如下: 三皇: 三皇之首燧人氏: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燧人氏居于河南商丘,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中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五十年前的商丘农村依旧有人在使用。另一种表述是: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三皇之中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史书记载“包牺氏(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超人的智能。他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相传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有马头龙麟的“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河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即先天八卦)。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他还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因此位列“三皇”之中。 三皇之末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是黄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当时的中原古人们曾给炎帝神农涂抹上一层层神秘的色彩,说他是主掌稼穑的农业之神,教民耕种;还说他又兼医药之神,尝百草而创医学。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非神农一人所创。但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出了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据西汉初年的千古奇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使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炎帝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位列“三皇”理所应当。 五帝: ㈠ 黄帝: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姓尹祈,号轩辕氏,因居于有熊,又名有熊氏,系少典之子。曾灭蚩尤于涿鹿、败炎帝于阪泉,被拥戴为中原各部落联盟领袖,据传有很多发明:蚕织、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均创始于黄帝时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后人推崇的“黄老”学说,也是指黄帝和老子的论著《黄帝内经》与《道德经》。 ㈡ 颛顼(zhuān xū):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部族首领。姓姬,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相传是皇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后来的八个氏族。在位期间,曾令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令黎任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在位78年,将部族治理的井井有条,活到90多岁。他的子孙众多,宗族兴旺,一直延传后世,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 ㈢ 帝喾(gào) :中石器时代的部族领袖,姓姬,号高辛氏,系尧帝之父,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jiāo )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滨),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喾。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在位70多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帝喾有四妻四子。姜源(女字旁)生弃(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简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庆都生尧,成“五帝”之一;常仪生挚,后为赤桑帝。 ㈣ 尧帝:新石器时代的部落联盟领袖。姓尹祁,号陶唐氏,字放勋。因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谐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在位时,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教授人民依时令农耕。他还在朝堂设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是原始社会民主政治的先驱。及至老年,尧帝发觉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遂咨询四岳十二牧(各部族首领),最终选中舜为其继任人,尧帝“聘二女(娥皇、女英)侍舜以察其德,令九男随伴以观其行,逐虎狼之壑以考其智”,通过长达三年的漫长考察,最后才放心的令其摄位行政,史称“禅让 ”。 《史记》中称赞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光耀,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评价极高。 ㈤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共工、骥兜、三苗、鲧等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曾任命了许多有为的官吏: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他的成功,不仅有赖于个人德操和智慧的优秀超拔,同时也得益于组织机构和政治制度的日趋完善。执政晚年,舜效法尧帝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最后选中了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并禅位于禹。 据史书记载,禹到晚年也曾有过禅位之意,但他的儿子启最终却继承了王位,“禅让制”到此终止,“家天下”从此盛行。因此,禹便再无资格栖身于“五帝”之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