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13-07-29
族文化
主条目:汉文化和中华文化

汉文化为今日中华文化的主体,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曹雪芹为汉军旗人)等均享有盛名。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10]

[编辑]汉文化圈

主条目: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仍使用汉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并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媒体)。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缅甸(果敢族)等。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戏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被称为“汉文化圈”[11]

[编辑]语言与文字

主条目:汉语、汉语族和汉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国内学术界传统上认为汉语是单一语言,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语、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学术界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汉藏语系内的一个语族,包含一组由古汉语演化而来的亲属语言。

汉族王朝中的明朝曾订有洪武正韵做为官语,并以此做为永乐大典的索引之一,即为南京官话,明代中后期,北京官话形成并逐渐与南京官话产生差异,最终在清代成官话。后于民国时代爆发京国之争,便以北京官话做为现代标准汉语,也就是标准官话。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国语(台湾)、华语(马新地区)。香港澳门把标准粤语(广州话)列为其官方语言之一。作为金陵雅音传承之南京官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失传。

并非所有汉族人口都使用汉藏语系汉语族的语言。广东部分汉族操壮侗语系的标话,海南部分汉族人口操壮侗语系的临高语和村语。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中(另外两种为:古埃及的圣书字及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种,汉字的字型依历史演进顺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汉族的书法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及国画家。

此外,汉字广受许多国家使用,现在的中国大陆、台湾、港澳、韩国、日本使用着各自不同形态的汉字。

[编辑]姓氏

主条目:汉姓

和其他族群不同,汉族的姓氏多为单字:张、陈、李、王、杨等,也有复姓:司徒、欧阳、上官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有姓,但氏却只有贵族才能有,两者有不同的功用。战国后,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为一。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姒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而汉族之姓则多出于黄帝,炎帝之后,故又称炎黄子孙。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风、姬、姜、嬴、偃、姒、子、隗、妫、姚、归、曼、雍、允、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衣、董、彭、秃、妘、曹、斟、掎、庆等三十四姓。[12]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芈、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芈、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天子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诸侯)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编辑]思想著作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互相讨伐。先秦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四书》、《五经》、《十三经》
道家 老子、庄子、列御寇 《道德经》、《庄子》 《列子》
墨家 墨子、禽滑厘、孟胜、田襄子 《墨子》
法家 管仲、子产、韩非、商鞅
李斯、申不害、吴起、李悝慎到
《商君书》、《韩非子》
名家 邓析、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子》、《邓析子》
阴阳家 邹衍 现代都已失传[13]
农家 许行、氾胜之、崔寔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纵横家 鬼谷子、张仪、苏秦、端木赐 《鬼谷子》
小说家 民间街谈巷语之人 多已亡佚
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尸子》
兵家 孙子、孙膑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秦汉以后:

  • 汉传佛教
    • 玄奘(代表作:《大唐西域记》)
    • 六祖惠能(代表作:《六祖坛经》)
  • 共和主义
    • 邹容(代表作:革命军)
    • 孙中山(代表作:三民主义)
  • 共产主义
    • 毛泽东(代表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

[编辑]饮食

主条目:中国饮食文化和八大菜系

汉族人通常以稻、麦为主食,搭配蔬菜、肉食和豆制品等多种菜点,通过蒸、炒、煎、炸、煮等等不同烹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点。汉民族善于烹饪,经过几千年的烹饪历史发展,菜式基本分为八大菜系,即川、鲁、苏、粤、皖、湘、浙、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 豆腐、茶、筷子、酒等等。

[编辑]艺术

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汉族艺术品或汉文化概念:

  • 汉文化概念:
    • 武侠文化、儒家思想、琴棋书画、成语、道教、禅宗、茶艺、花艺。
  • 艺术品:
    • 水墨画、书法、刺绣、中国结、陶器、瓷器、漆器、玉器、青铜器、丧葬文物,如:房屋模型、人形与动物塑像、漆砖墓碑等。[14]

以及因亡国或战乱而消散没落的。

  • 雅乐。

[编辑]传统礼仪

坐礼

正坐是从古代汉族流传下跪于地的坐姿,动作是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正坐不但重视修身养性,同样也重视导引等强身功法,正坐之法可由传统医学气功方面学习。[15]

而现代坐在凳子上,双脚纵向下来的坐法,实际上是从南北朝以后才传入,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当时称为胡坐

送礼
主条目:送礼

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联系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丧葬
主条目: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编辑]服饰

主条目:汉服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中的汉服

汉族服饰被现代人称之为“汉服”是从三皇五帝至明朝汉族一直沿袭下来的民族服饰。其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这种服饰文化在古代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的传统服饰。后因满清统治者强迫剃发易服、改穿满族的旗装而使汉服一度消失,但日本、朝鲜、越南等依然有部分遗存下来。典型的旗装是以男子的长袍马褂和女子的直筒长袍为代表(但事实上在民间上衣下裳的传统汉族穿法仍然常见于妇女服饰中)。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事物的传入汉族服饰再次经历变革。西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

近几年对于汉族的民族服饰有很多争论,其间产生了“汉服运动”,汉服运动者不满于汉族目前没有自己的传统服装而支持“复兴汉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回应:“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没有任何服饰能代表整体民族的服饰,欢迎穿着各民族服装。”在部分新一代汉族青年人中,复兴汉服运动成为风尚,但大部分汉族人平日还是穿着西装或时装为主。

[编辑]建筑

主条目:中国建筑
俯瞰四合院

汉式建筑除民用住宅外,还有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牌楼、寺庙。

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为四合院,不仅在中国民用住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16] 汉代四合院建筑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采用阴阳五行的格局。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17]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18] 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19]元朝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20] 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其他还有和式建筑,起源于唐朝并传至日本,和室铺得是叠席,而唐式铺得则是复式地板。但现在这一类的空间设计都统称为和室。

  • 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建造得较多,传统的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代表性民居为北京四合院。亦有不少简化形式的三合院、二合院。

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 窑洞: 陕北地区因为黄土高原的特点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故此地区汉族居民多挖窑洞为住房,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
  • 木造或砖造平房:
  • 福建土楼:福建地区南部与西部常见此类型,为民宅使用,多作防御

[编辑]教育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

  • 国子监、太学、科举制、私塾、书院、四大书院、翰林院等等。
  • 高考、学力测验等等。

[编辑]图腾

九龙图
公元前四世纪于湖北出土的文物上绘有龙、凤和虎
主条目:龙和凤凰

古代汉族王朝的帝王多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以及民族的象征。龙是汉族千年以来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皇宫使用器物以及皇帝服饰也多以龙为装饰。与皇帝有关的事物也背影上了龙的标记,如“龙床”、“龙颜”、“龙袍”等,汉族先民将龙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甚至被称为“祖龙”。曾被满族建立的清朝,以及被越共灭亡的越南共和国用为国旗及国徽,当今不丹国旗中也有龙的存在。

凤凰(Chinese phoenix/Fenghuang),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但叫凤凰的时候均代表女性。常用来象征祥瑞。;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形象有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传统节日

主条目:汉族民俗节日列表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尾牙节、中元节等等。

显示▼汉族传统节日列表

[编辑]科学

  • 数学
    • 《周髀算经》(西汉);
    •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 祖冲之;
    • 算盘
  • 天文学
    • 天象观察记录:
    •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
    • 制定历法(农历):
    • 二十八宿
  • 百科
    • 《山海经》
    • 《梦溪笔谈》(沈括著)
    • 《天工开物》(宋应星著)
  • 农学
    •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 地理
    • 《水经注》(郦道元著)
  • 发明
主条目:中国发明列表
    • 四大发明
      • 指南针
      • 造纸术
      • 火药
      • 印刷术
  • 世界观
    • 八卦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朝代轮替
  • 风水或堪舆
    • 形法
    • 理气

[编辑]火器

主条目:火器

火器,现代又称热武器或热兵器,指一种利用推进燃料快速燃烧后产生的高压气体推进发射物的射击武器。传统的推进燃料为黑火药或无烟炸药。

在中国历史上,于公元9世纪被发明后,有被用于放烟火和战争武器的用途。汉族王朝多有发展,但由于中原地区一直以步兵战和城池攻防为主,并未和西欧各国的技术接轨,在蒙元南下和满清南下过程中也广泛使用了火炮,直到清康熙年间后火器开始衰微,主要是境内大抵安定与预防叛乱,其中是因骑射起家的满清政府格外注重骑射传统的关系。

[编辑]候风地动仪

主条目: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中国古代侦测地震的仪器。由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汉顺帝永建七年(132年)发明。曾经准测出泷西地震,立即上奏皇上,当时遭重臣诽议,结果3天后600加急来报,甘肃发生大地震。目前虽有再制品,唐山大地震时,它却未能展现该有的预报功能,原因是未能明白古人的智慧。真正张衡所制的地动仪毁于东汉战火。

[编辑]天灯

主条目:天灯

天灯又称为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发明,也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起初是为了传递讯息之用,但目前通常则被当成节日祈福许愿的工具。知名学者李约瑟也指出,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李格尼兹战役(Liegnitz)中使用过龙形天灯传递信号。

[编辑]连弩

主条目:连弩

连弩是一种古代的远射武器,共分两种。一种是扣动板机后,就能把箭连续不断射向敌人的连发式;另一种是能同时发射多支箭的多发式。三国时期诸葛亮大大改进了连弩的设计,所以连弩也被称为“诸葛弩”。明代的诸葛弩,一次能连续发射十支箭,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连发式连弩。由于连弩发射准确、杀伤力大、打击范围大,在战场上对于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威胁极大,所以也被称为“元戎弩”。

[编辑]木牛流马

主条目: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编辑]中医

主条目:中医、汉方、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导引和房中

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汉方、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导引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狭义的中医,指的则是汉医。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21]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编辑]体育

以下是一些汉族代表性体育文化项目。

主条目:功夫

基于汉医学理论为基础,以气功、导引、套路等术方行内练一口气,以按摩、推拿、汉方,药浴及其他秘方行外练筋骨皮,达成内治外练成强身手搏之能。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主条目:角抵

角抵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角力游戏,又称相扑。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宋太祖曾制定军中以相扑决高下升迁的法则,并以相扑高手担任御前“内等子”[1],每逢朝廷大朝会圣节或御宴,照例用左右军相扑助兴。相扑在宋代军中十分流行,宋朝名将韩世忠、岳飞在军中推行相扑练武,提拔相扑比赛得胜者。

明代杜堇所绘《仕女图-蹴鞠》
主条目:拔河

根据中国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书云:“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22]

主条目:蹴鞠

蹴鞠拼音:cù jū,中古拼音:chiuk giuk[23])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也见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蹴就是“踢”,鞠是“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被认为是现在足球的雏形,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在2004年初公开确认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满族建立清朝后,全面禁止了蹴鞠,蹴鞠就此没落。

[编辑]民族英雄

以下为代表性人物:

  • 岳飞: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一生为中国宋朝抵御异族侵略。
  •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 戚继光: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 于谦:明朝名臣,土木之变后,于谦决策领导,抵御瓦剌,力挽国势,为成功的保护汉家社稷立下巨大功勋。
  • 郑成功:南明抗清名将,以“忠肝义胆”、“抵抗异族侵略”形象深入人心。
  • 史可法: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清高宗以其忠义,追谥忠正。
  • 张煌言:南明名将,明南北都沦陷后,坚持抗清近20年,为世人敬仰。
  • 李定国:南明名将,为抵抗满清侵略立下煌煌战功。后因大势已去,壮志未酬,抱恨而死,然忠义之心长为后人景仰。
  • 孙中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领导革命党人推翻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恢复中华人对中国的主权。

[编辑]政治特征

由于汉族曾主导数十个位在中国王朝政治,渊源影响深远,有汉族王朝独特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特征,为其他民族国家或其他民族主导王朝所少见。

[编辑]中华意识

主条目: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和大汉族主义

中华思想指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一种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对象。也被称为“华夷思想”。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学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 大汉族主义在用现代定义之前的称呼,可以追溯到中国中心主义的“天朝”的称谓以及春秋大义中作为身份认同依据的“华夷之辩” 。

[编辑]禅让制

主条目:禅让制

禅让制“禅”,拼音:shàn (国) / sin6(粤),中古拼音:zjenh),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禅让之礼象征较为正常的改朝换代,两朝官员多为原班人马合并,或一者被吸收,这是使前朝政策或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与一方被消灭殆尽而战败亡国的意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为汉族王朝独特且重要礼仪之一。

[编辑]世袭制

主条目:世袭制和贱民

中国以往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得不使社会形成稳固的血缘家庭。世袭制概念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很容易被普遍群众接受。从宋朝开始,出现了不能世袭的现象,类似于英国的终身贵族。但有些如皇帝、皇族、贱籍等依然带有强制性的世袭,使皇族代代皆贵于一般平民,贱籍者却代代不得翻身。

[编辑]朝贡体系

主条目: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朝贡体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国以天朝自居,通过册封,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层层往外推拓。(详见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

而在某些时期,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也向其它强势的民族或国家进贡。(详见中国向其它民族国家朝贡列表)明亡国后,满族创建的清庭保留了明朝大部分的朝贡体系,只是要求各国缴还明朝的封诰,重新领取清朝的封诰。

朝贡体系随著满清的崩溃而解体覆没。

[编辑]羁縻与土司

主条目:羁縻和土司

羁縻(jīmí),《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土官制度。后因满清推行改土归流而渐次消退,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瓦解。

[编辑]科举制度

主条目:科举和士大夫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24][25]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24],发展并成熟于唐朝,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而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26]

[编辑]言谏制度

主条目: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是监察体系的一种特殊职官,通常称为言官、諌官。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宋亡后制度也废。汉族王朝所设一般监察机关乃是辅助皇帝监控政府运作是否如皇帝所意,而谏议却是针对皇帝本身或政府官员施政决策之得失进谏或纠举。蒙古族创建的元廷搁置不设。明初洪武期间置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不久废除。满族创建的清廷未设此制,之后此种制度已经消亡。

由于言谏制度之基础建立在不以言论治文人百姓罪名为前提而成立,故汉族所建立之王朝多半亦重视文人百姓之表达空间,使多数汉族知识文人百姓多勇于诤谏,甚至认为诤谏是他们的天职。宋明亡后,文字狱与言谏制度及汉族文人的言论表达自由成反比消长,失去基础的言谏制度也随之消亡。

[编辑]罪己诏

主条目:罪己诏

汉族王朝执政者多认为政治上的过失是灾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但出现灾情,如地震或久旱不雨,皇帝必须发表“罪己诏”,自称无才无德,要避殿、减膳、罪己、求言,或赦免罪犯,诏求直言无隐,以补过失。中国学者萧瀚统计显示,汉朝15位皇帝下过罪己诏:其中汉宣帝下罪己诏8次,汉元帝13次,汉成帝12次。

[编辑]马政

主条目:马政

汉族王朝曾建立负责马匹饲养,照顾的行政机构。始自春秋前秦国就曾因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而被分封。

[编辑]社会特征

汉族聚居所在地,通常必伴有汉族独特有之各类社会习俗,与欧美或其他民族民俗所不同。

[编辑]士农工商

主条目:四民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将订下“士农工商”的次序,一直沿用至今。《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编辑]三纲五常

主条目:三纲五常

三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观念来自法家,《韩非子》中讲:“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孟子则更进一步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第三章)

[编辑]三从四德

主条目: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宋明以降女子的行为规范,四德也成为汉族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编辑]婚姻习俗

[编辑]一夫一妻多妾

主条目:一夫一妻多妾制和妻姊妹婚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中国古代妻与妾有严格区别,妻一般称正室、元配,妾通常出身低微,地位较低下。妻姊妹婚是指男子同时以两个或多个姊妹为配偶,或者在妻子去世后续娶其姊妹的行为或习俗。此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社会中经常出现,为汉族固有习俗,古称媵娣制。

[编辑]联姻

主条目: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是同姓的男女不得互相通婚的婚姻制度。汉族诞生以前,华夏部落民时代便有所谓:“同姓不婚,惧不殖也”之说。

姑换嫂就是穷人家无力婚娶,将自家女儿许配别人家为妻,换娶回那家女儿为媳,也有称作“调换亲”。由于汉族重视宗法与家族关系的延伸与补充,对于感情良好的兄妹或姊弟,或是借由表兄妹联姻成亲血脉相连,自己人总是比较好讲话,被认为亲上加亲的美事。另外还有男方改姓,赘入女方家门,将来所生的儿女依母姓的“招赘婚”。[27]

主条目:童养媳

为汉族固有且独特的其中一种婚姻习俗,童养媳的婚俗约于宋朝出现。是把未成年的女孩送养或卖到另一家庭,由该家庭抚养,长大后与对方的儿子正式完婚,结为夫妻的一种婚姻习俗。

[编辑]义结金兰

主条目:结谊

是两个或以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一种拟亲属的关系,称为谊亲,又称契亲、干亲,俗称干字辈,彼此以亲情维系,可以是长辈和幼辈,也可以是同辈。通常友上加亲,亦友亦亲,关系比一般的远亲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辈的结谊又称结拜、结义、换帖。

古代结谊属于较为严肃的关系,有礼仪,有宗教或祭祀,或其他习俗严密定义,视结谊为补救或扩张伦常关系不足、扩大家族宗族力量的方式之手段。

但结谊、上契等行为常会被认为是非情侣或夫妇的暧昧或性关系之代名词,因此一群谊兄弟姊妹也可能是暗示存在群体性关系。不过,谊兄妹或谊姊弟恋爱和结婚在汉族来看,多视为平常事,一般不会视为乱伦。有些长辈会鼓励谊兄妹或谊姊弟恋爱和结婚,或谊兄弟行姑换嫂,[28]。视为亲上加亲。尤其是互相认对方子女为谊子女的父母。

[编辑]汉族移民

自中晚明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中叶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编辑]果敢族

主条目:果敢族

果敢族是缅甸的一个很特殊的民族:在缅甸,他们被指为从中国云南省而来,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国汉人[29];而在中国,有人指他们是明朝在缅甸的遗民[30]

[编辑]明乡人

主条目:明乡人

郑经在三藩之乱时出兵大陆,后因战事不利撤退,若干将领四散海外,礼武镇总兵杨彦迪投奔广南,二镇总兵周云隆率一队船在舟山,房锡鹏也有一支船队在浙江乌洋,黄进在琉球。[31]。后以杨彦迪部将陈上川投奔越南定居西贡〈今胡志明市〉,设明乡会馆,并有“耻作北朝臣,纲常郑重;宁为南国客,竹帛昭垂。”对联自述身世。以明乡人之名传后世。

[编辑]箕子朝鲜

主条目:箕子朝鲜

商朝的遗臣箕子率商朝遗民(古河南、山东人,具体数目不明)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此一说法为“箕子东来说”(?????)。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著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32]

[编辑]兰芳共和国

主条目: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1770年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成为“兰芳共和国”。

[编辑]高昌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陆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