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古人已会刻字记事 中华文明再前推 ![]() 良渚陶符资料图片
近日,民间陶瓷研究者闻长庆提出,刻在良渚文化陶器口内侧或底部的象形符号,应当看作原始文字。而中国由甲骨文开始的3500年有文字可考历史,也应相应延长为7000年。他的推断理由是,许多良渚陶符在不同器物上反复出现,或者是一个器物上四周分散的刻符连贯起来,肯定是“想表达特定的内容”,说明这些符号连在一起已经成句了。 古良渚人已会刻字记事? 注意到良渚陶符“原始文字”性质的人中,闻长庆并不是第一个。 此前,著名中国上古史研究专家李学勤,曾尝试释读一件良渚竹节形黑陶豆上的刻符。其椭圆形豆盘上,刻有一对抽象的鸟纹和一个太阳纹,李学勤先生解释说,豆盘中间是太阳纹,太阳纹边上的一对鸟纹不是鸟,而是太阳发出来的光芒,可以解释为“炅”字。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是“双鸟朝阳”或“描写太阳与云纹”。 与这个陶豆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黑陶罐,罐的肩到上腹部位,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刻出8个图像,李学勤先生解认为它记录的是一次狩猎场景:一群古良渚人和一只老虎对峙,一些人立即张开网,一些人去把老虎引到陷阱内,经过一番激烈搏斗后,终于抓到了老虎。 良渚刻符是否原始文字? 另一位良渚文化研究者陈万康进而发现,同样的单个刻划符号,出现在了许多良渚文化的不同遗址中。 他认为,若这一图案只是偶然发现,那么可以猜测是良渚人随手乱划,并没有什么含义。然而它们反复出现,则不得不让人相信,这些良渚刻纹已经通用、并达到了记载简单语句的程度,具备原始文字的性质。不过,陈万康说,良渚陶器刻符是否具备原始文字性质,历来争议颇大。甚至一些良渚遗址的正式考古报告中都有意无意忽略。 此前,他从无锡锡山等四处良渚文化遗址收集到了22枚豆盘刻纹,以及口沿刻纹、黑陶罐和陶璧多字刻文,在这些不同地点出土的器物上,他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同形刻划符号,初步整理后发表在了博客中,以期引起考古界、古文字界的重视。 他觉得良渚文字应与祭祀有关:一批口径大多在40-50厘米的外红里黑陶豆口沿,外涂一层鲜红的亮釉,盛食物的盘面涂镜面黑釉,盘中心还刻有文字。 “如此硕大口沿的陶豆,不会是实用食器,而是祭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