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这个世界的神秘现象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8-01

【原文】不任汩1鸿2,师3何以尚4之?佥5曰何忧,何不课6而行之?鸱龟78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9何刑10焉?永遏11在羽山12,夫何三年不施13?伯禹1415鲧,夫何以变化?纂16就前绪17,遂成考18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19之?地方九则,何以坟20之?河海应21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22?禹何所成?康回2324怒,坠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25?川谷何洿26?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27孰多?南北顺椭,其衍28几何?昆仑县圃,其尻29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30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31,负熊以游?雄虺32九首,儵33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3435九衢36,枲37华安居?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3839,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40何所?鬿41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译文】不能胜任急速洪水,民众何以崇尚他?都劝舜兮何忧愁,何不考核而行为?神龟口衔来牵引,鲧却为何不听从?顺从水欲而成功,上天为何惩罚他?永远制止在羽山,为何三年不给他?夏禹违鲧不听从,他为何有此大变化?继承前人未竟事,随后成就父亲功。为何大禹继父业,而其谋划各不同?洪水泉潭极深广,大禹又是如何填?华夏大地分九块,大禹又是如何来顺应?河海响应龙腾跃,有何穷尽何经历?鲧被什么所迷惑?大禹为何能成功?共工凭借一怒气,何故撞倒不周使东南倾?九州如何来举措,川谷如何成池塘?向东流淌不溢满,有谁知晓其缘故?东西方与南北方,各自长短有多少?南北方顺其椭圆,其多余之数有几何?昆仑山上有悬圃,它的尾脊在何处?增城山高有九重,它的高度有几里?四面八方都有门,其门随从谁开关?西北之门开辟又开启,何样气息从此通?太阳为何不到此,火龙为何来照耀?羲和之手尚未扬,杜若之花为何放光芒?什么地方冬天暖?什么地方夏天寒?什么地方有石林?什么野兽会说话?哪里有那小角龙,背负熊罴到处游?雄蛇生有九个头,疾速往来它何在?为何长生不死去?长命之人有何守?华美浮萍九条道,大麻之花何安居?灵蛇能够吞咽象,它的个头有多大?黑水深广无止处,三危到底在哪里?延续年龄不死去,寿命到哪才停止?鲮鱼喜温藏何处?北斗九星怎相处?傻羿为何要射日,日中乌鸟怎解羽?

【说明】本段仍是屈原自问,他想不明白,鲧既然是一个无能的人,为什么会成为舜的大臣,为什么许多人都推荐他?禹是鲧的儿子,其继承父业,为何与鲧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他治理洪水,划分九州,又是怎么做到的?还有许多大自然神秘现象,也让屈原想不通。

——————————————————

【注释】1.汩:(gǔ古)乱流、急流。《书·洪范》:“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庄子·达生》:“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列子·黄帝》:“与齐俱入,与汨偕出。”

2.鸿:(hóng)通“洪”。《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韩非子·饰邪》:“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楚辞·屈原·天问》:“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史记·河渠书》:“禹抑洪水。”《汉石经·尚书·洪范》:“鲧陻鸿水,汨陈其五行。”这里用为洪水之意。

3.师:(shī诗)《书·大禹谟》:“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书·太甲上》:“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诗·大雅·韩奕》:“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管子·轻重乙》:“请以令发师置屯籍农,十钟之家不行。”《尔雅》:“师,众也。”这里用为民众之意。

4.尚:(shàng)《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书·君陈》:“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管子·幼官》:“旗物尚青,兵尚矛,刑则交寒害釱。”《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论语·里仁》:“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礼记·表记》:“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国语·晋语》:“尚有晋国。”《孟子·万章下》:“尚论古之人。”《史记·五帝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说文》:“尚,曾也,庶几也。”徐灏注笺:“尚者,尊上之义,向慕之称。”《集韵·漾韵》:“尚,贵也。”《字汇·小部》:“尚,崇也,又尊也。”这里用为崇尚、尊崇之意。

5.佥:(qiān)《书·尧典》:“佥曰:‘于,鲧哉!’”《书·舜典》:“佥曰:‘伯禹作司空。’”《楚辞·天问》:“佥曰何忧。”《说文》:“佥,皆也。”《方言十二》:“佥,夥也。”这里用为众人、大家之意。

6.课:(kè客)《管子·八观》:“课凶饥,计师役,观台榭,量国费。”《韩非子·八奸》:“今则不然,不课贤不肖。”《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说文》:“课,试也。”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这里用为考核之意。

7.鸱龟:一种庞大的神龟。

8.曳:(ye)《易·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易·未济·九二》:“曳其轮,贞,吉。”《诗·唐风·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说文·申部》:“曳,臾曳也。”段玉裁注:“臾曳,双声,犹牵引也;引之则长,故衣长曰曳地。”《玉篇·日部》:“曳,申也,牵也,引也。”这里用为牵住之意。

9.帝:(dì弟)《易·益·六二》:“王用亨于上帝,吉。”《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暱焉。”《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管子·幼官》:“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老子·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公羊传·宣公三年》:“市牲不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字汇·巾部》:“帝,上帝,天之神也。”在卜辞中,对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称“上帝”。帝字在卜辞中形作“▋”,周代金文也和这差不多,都象花蒂的形状;故王国维曰:“帝者蒂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巳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巳由人身或动物性之扬而转化为植物。古人故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百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桦桦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主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据《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所研究,在夏商周三朝,君王都没有称帝者,有帝字称呼的只有殷之帝乙、帝辛,但他们都称为王,他们以下的称为公、伯、侯、子、男。只有在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始称“始皇帝”;至秦汉以下,君王也都称帝了。因此,在周文王时,或在春秋时代,本“彖传”是不会对人间君王称“帝”的。“帝”是对“上天”的称呼。

10.刑:(xíng)《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吕氏春秋·顺说》:“刑人之父子也。”《吕氏春秋·音律》:“阴将始刑。”《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这里用为惩罚之意。

11.遏:(e)《书·吕刑》:“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诗·大雅·文王》:“命之不易,无遏尔躬。”《诗·周颂·武》:“嗣武受之,胜殷遏刘。”《管子·七臣七主》:“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尔雅·释诂下》:“遏,止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制止之意。

12.羽山:山名。一说在今山东郯城东北,一说在今山东蓬莱东南。《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书·禹贡》:“淮、沂其乂,蒙、羽其艺。”

13.施:(shī失)《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老子·五十三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易·谦·象》:“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无施劳。”《国语·吴语》:“吾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求以报吴。”《礼记·中庸》:“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韩非子·解老》:“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论衡·奇怪》:“夫令鸠雀施气于雁鹄,终不成子者,何也?”《广雅·释诂三》:“施,予也。”这里用为给予之意。

14.禹:(yǔ雨)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是远古夏部落领袖。他曾经治过洪水。姒姓,名文命,鲧之子。禹治水成功,娶涂山氏女,生子启。后来启代益为君主,建立了夏王朝,禹遂为夏宗神。《国语?周语下》则说因禹治水有功,上帝嘉奖他使有天下,并赐姓姒,称有夏氏,故《郑语》称之为“夏禹”。相传商、周族人都居住生息在他所敷布的土地上。在春秋文献中,禹的业绩除敷土、治水之外,又增加了划分九州的传说。战国文献中,禹还被崇奉为社神。而到儒、墨两家著述中,禹和尧、舜被推崇为古代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儒家编《尧典》颂扬他们,并称禹为平水土的“伯禹”;又将一篇地理名著加工成《禹贡》,作为记载他治水分州的经典。

15.愎:(bì毕)《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愎谏傲贤者之言,不能威诸侯。”《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韩非子·十过》:“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这里用为刚愎、不听从之意。

16.纂:(zuǎn)通“缵”。继承。《国语·周语上》:“纂修其绪。”张衡《东京赋》:“况纂帝业而轻天位。”《汉书·叙传》:“纂尧之绪。”

17.绪:(xù序)《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绝祀。”《书·君牙》:“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诗·鲁颂·閟宫》:“缵禹之绪。”《诗·商颂·殷武》:“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这里用为前人遗留下来的未竟的事业之意。

18.考:(kǎo)《书·洪范》:“五曰考终命。”《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尔雅》:“父为考。”《礼记·曲礼》:“生曰父,死曰考。”《礼记·祭法》:“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苍颉篇》:“考妣延年。”这里用为去世的父亲之意。

19.窴:(tián)古同“填”。填塞。《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窴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20.坟:(fén)《管子·君臣下》:“聩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尹知章注:“坟,顺貌。或刑赏之莫敢违逆,若子之从父,家之从长。”这里用为顺从之意。

21.应:(yīng)《书·益稷》:“谁敢不让,敢不敬应?”《管子·侈靡》:“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这里用为应和、响应之意。

22.营:(yíng)《管子·七臣七主》:“此营于物而失其情者也,愉于淫乐而忘后患者也。”《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荀子·乐论》:“弟子勉学,无所营也。”《淮南子·原道》:“精神乱营。”《淮南子·本经》:“则目不营于色。”《汉书·刘向传》:“所以营或耳目。”这里用为迷惑之意。

23.康回:人名。即共工。王逸《楚辞章句》:“康回,共工名也。”

24.冯:(píng)《易·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大雅·卷阿》:“有冯有翼,有孝有德。”毛传:“有冯有翼,道可冯依以为辅翼也。”《管子·山至数》:“冯市门一吏书赘直事。”《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庄子·盗跖》:“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史记·伯夷列传》:“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司马贞索隐:“冯者,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部》:“冯,或假借为凭字,凡经传云‘冯依’,其字皆当作‘凭’。”这里用为凭借、依靠之意。

25.错:(cuò措)通“措”。《管子·五辅》:“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礼记·仲尼燕居》:“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荀子·荣辱》:“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韩非子·有度》:“威不贷错,制不共门。”《易·序卦》:“礼义有所错。”《洪武正韵·暮韵》:“错,同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错,假借为措。”这里用为举措之意。

26.洿:(wu)《管子·地数》:“金起于汝汉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左传·文公六年》:“治旧洿。”《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说文》:“洿,浊水不流也。”王充《论衡》:“三代(夏商周)隘辟,厥()深洿沮也。”这里用为池塘之意。

27.修:(xiū休)长。《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庄子·逍遥游》:“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史记·秦始皇纪》:“德惠修长。”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广雅》:“修,长也。”

28.衍:(yǎn)盛、多、过多、多余。《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庄子·天下》:“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杜笃《论都赋》:“国富人衍。”

29.尻:(kāo)家畜外形部位名称,臀部。《庄子·达生》:“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这里延伸为山的尾麓,山脊尽处之意。

30.羲:(xī西)传说尧时掌天文的官吏羲氏(羲仲和羲叔)的简称。《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书·胤征序》:“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文选·班固·答宾戏》:“基隆于羲农,规广于黄唐。”

31.虬:(qiú求)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楚辞·离骚》:“驷玉虬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32.虺:(hui)毒蛇,俗你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类。《诗·小雅·斯干》:“维虺维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大招》:“王虺骞只。”《韩非子·说林下》:“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也。”《广雅》:“虺,蝰地。”《字汇》:“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

33.儵:(shū苏)同“倏”。疾速。《楚辞·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楚辞·招魂》:“往来儵忽。”《庄子·大宗师》:“儵然而往。”

34.靡:(mi)《诗·大雅·烝民》:“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诗·周颂·烈文》:“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文采则女工靡。”《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韩非子·存韩》:“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这里用为华丽、美好之意。

35.蓱:(píng)古同“萍”,浮萍。《楚辞·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36.衢:(qu)《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管子·桓公问》:“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荀子·王霸》:“杨朱哭衢涂。”《三国志·魏文帝纪》:“轩辕有明台之议,放勋有衢室之问,皆所以广询于下也。”《晋书·天文志上》:‘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又为四表,中间为天衢,为天关,黄道之所经也。’”这里用为道路之意。

37.枲:(xǐ喜)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书·禹贡》:“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

38.玄:(xuán)《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老子·一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易·文言》:“天玄而地黄。”《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远也。”《楚辞·九章·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说文·玄部》:“玄,幽远也。”《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这里用为幽远、深厚之意。

39.趾:(zhǐ止)《管子·弟子职》:“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何所趾。”《释名·释形体》:“趾,止也,言行一道一止也。”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绍兰云:“《说文》无趾字,止即是,问足所止何方,非趾之谓。”这里用为“止住”之意。

40.鲮:(líng)鲮鱼,也叫土鲮鱼,属鲤科鱼类,是我国华南淡水主要养殖鱼种之一,性怕冷。

41.鬿:(qí齐)九鬿:北斗九星(北斗七星加第六星旁的一颗星和北斗勺端的招摇星)。《楚辞·天问》:“鬿堆焉处?羿焉彃日?”

42.羿:古人名,传说是中国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亦称“后羿”、“夷羿”。《左传》:“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管子·形势》:“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荀子·儒效》:“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