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员、优伶和商人为何奉承装神弄鬼的“大师”

 昵称13036818 2013-08-02

吴钩 文史学者

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24回写了一个叫贾大少爷的芝麻官儿,来到京城跑官。因为在京城人生地不熟,拜访权贵无门,只好花大钱请人穿针引线。当时京城中有一伙人就专门干这种官场皮条客的活,如前门外大栅栏有个钱庄,掌柜叫黄胖姑;前门内有个庵子,当家的女尼叫做“镜空”,都是替人打通关节的官场掮客。

那位镜空神通广大,结识了不少达官贵人,还有一位公主拜在她门下为徒,经常出入宫禁,所以颇有些势力,能通过影响皇室的意见,进而影响官员的仕途命运,在京城的权力圈子内,算是一个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人物。她也恃着与权贵亲近的关系,干脆做了奔逐权门的掮客。那些进京求官的、托人说项的,晓得她的来历,就想走她的门路,图个近便。而对这“不正之风”,都察院的御史们(检察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具折纠参,因为镜空的后台硬,“说了非但无益,反怕贾祸”。贾大少爷原本想托她这个门路谋个肥缺,可惜找不到庵子所在,错失机会,结果被黄胖姑一伙人前前后后骗去了十几万两银子,美差却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假如他当初走了镜空大师的门路,说不定就如愿以偿了。

《官场现形记》虽是小说家言,但所记故事大体上都有所本,是晚清官场的真实写照。装神弄鬼的“大师”成为宫禁座上宾、官场皮条客,并不是小说家的虚构,《清稗类钞》说,“京华僧道多交接王公,出入宫掖,以故声价至高。”当时京城白云观的方丈高大师更是其中的高手。

综合《清稗类钞》与民国笔记《小奢摩馆脞录》的记述,高大师原是山东任城人,幼年时家贫,在商店打杂,因为弄丢了商店的银子,怕被责罚,跑到城西吕仙庙当道士。店主追来,又往东逃到某县白云岩,住了数年,然后“入京师白云观,未久而为方丈矣”。高大师虽早年落魄,却不知从哪里学来一些真假莫辨的法术,在京城声名很响。“达官贵人之妻妾子女,皆寄名为义女”,都拜大师为义父;高大师“正月二十日寿辰,凡王公百官以及优伶隶卒,咸往庆祝,并有俄国商人,及太监诸色人等甚伙,毂接肩摩,岁以为例”。《清稗类钞》称高大师“名动公卿,势倾一时”,并非夸大其词。

那些王公百官、优伶隶卒、俄国商人为什么如此奉承高大师?是因为他会些神仙异术吗?非也非也。原来高大师生性“喜交游”,凭着打出来的名头,在京城官场中人脉深广,“当时如荣禄、奕 、载恬者,皆与之有旧,高亦出入邸中,恬不为怪”;他还“与总管太监李莲英结异姓兄弟,进神仙之术于孝钦后(即慈禧太后),孝钦信之”。简言之,高大师是一个移动的社交平台,是一名神通广大的隐权力者。一般官场中人、商场中人结交权贵,需要求高大师牵线。高大师也乐得做起官场掮客来,于是“卖官鬻爵之事,时介绍之”。晚清的白云观也因此成了贩卖官帽子的地下市场、接驳权力系统的非正式管道、直通禁紫城的隐秘入口。

高大师具体是如何做这“卖官鬻爵之事”的,《清稗类钞》与《小奢摩馆脞录》都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另一份晚清笔记《十叶野闻》则记录了一则晚清白云观道士介绍官场交易的轶事,可供参考。这里须引出另一个人物 高大师的结拜兄弟、总管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这个人“极谨慎”,为避嫌疑,“凡外省大官来京陛见者,均谢绝不与通往来,即有造谒者,亦不答拜也”。但熟悉内情的人到京城跑官要官,都知道要找李莲英的门路。有一个姓关的道台,“得赀甚丰,入都谋干”,想谋个封疆大吏当当。有人献策说:“此事要成,非请李莲英帮忙不可。”但李莲英拒不见客,如何请托?

关道台有个当京曹的朋友,知道门道,拉着他到白云观走一趟。“旋有老道士出迎,鹤发童颜,耐人瞻仰,略事酬酢,即出浅霞酒、青精饭以饷客”。谈话间,老道士说起,李莲英大总管将要来观中诵经。关道台问李大总管近况如何、什么时候来白云观,老道士或答,或不答。京曹朋友扯着关道台的衣角出来,说:“吾与道士虽甚稔,然李莲英轻易不肯为人介绍,你这么问是没有用的。”关道台说:“我愿出二十万两银子。”京曹朋友说:“且看道长肯不肯收。”便与老道士约好第二天再会。第二天,关道台前来拜访,适逢太后驾临白云观,例应回避,不得而入,只好怅然而返。第三天,老道士外出,又见不了面。第四天,关道台与京曹朋友一大早就来到白云观,总算见到了老道士。“密谈良久,始约越日复往”。银子老道士已经收下了,事情应该有了眉目。

但此后关道台跑了几趟白云观,都见不到李莲英。关道台认为事情办砸了,钱财被老道士诓骗了,便跑去质问他的京曹朋友。京曹朋友说,“别担心,道长既收了咱们的银子,这事准成。只是这银子花得少了,老道士的介绍费就要五万两,总共算下来,非四十万不能办也。”关道台一咬牙,说:“苟达目的,必竭力为之。”过了十天左右,谕旨下来,果然被任命为某省巡抚,但始终未能与李莲英见上一面。

李莲英就是用这个法子,向来京城跑官要官者卖官鬻爵,按照官缺的肥瘦定下不同的价码,均由白云观老道士出面洽淡、经手。能找到白云观这个门路的,基本上都请托成功,但李莲英本人“绝不接洽”请托之人。几年下来,李莲英至少捞了数百万两银子,慈禧太后死后,他便“以富翁之资格归老纳福”,得了个善终。

《十叶野闻》中那个“鹤发童颜”的白云观老道士,很可能就是高大师。高大师结局如何呢?据说他先于慈禧去世,死时慈禧御赐的珍品列了四大张目录,“本朝王公侯贝及各国钦使并俄国驸马”皆前往吊唁。哀荣备至,大概可列为成功学的典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