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算盘里的大千世界

 富一生 2013-08-04

小小算盘里的大千世界



南国早报   2009-09-08          ■ 本报记者 廖敏 文/图
  袖珍算盘。
  1.2米长的算盘。
  圆柱形算盘。
  包装精美的算盘。

  跨世纪书画艺术馆特约

  本报记者 廖敏 文/图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这是多少人曾经非常熟悉的珠算口诀。如今,这首口诀与它的载体——算盘一起,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不过,在收藏界里,一些年代久远的算盘还是备受藏友关注

  叹:算盘承载丰厚历史底蕴

  作为“70后”,记者上小学时还是有珠算课的,同学们多是带着家里长辈流传下来的算盘上课,课堂上念口诀的声音与拨弄算珠的劈啪声相映成趣。时代变迁,算盘已被随处可买的电子计算器取代。9月5日,在南宁藏家赵爱国的收藏室里,看到他所收藏的150多把老算盘时,记者有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

  “想不到短短几十年,算盘已经由日用品成为了收藏品。”赵爱国对算盘有着不少回忆。童年时期,他家里老人常说年轻人至少要学好两样本领才能立足于社会,一是写一笔好毛笔字,二是打一手好算盘。青年时期,赵爱国在柳州一家县城的农业银行就职,因为工作的需要初学算盘。如今,通过十多年时间的悉心收藏,他收藏的算盘不仅数量多,还有不少独特的品种。

  赵爱国介绍,算盘起源至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东汉、南北朝说”。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十四种算法,其中就有“珠算”。清代另一位学者钱大听等则主张“元明说”,即算盘出现在元朝中叶,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有人据此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其中典型的依据就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盘,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算盘类似的串档算盘。历史悠久的算盘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赵爱国看到算盘离人们的生活渐远,就收藏起“老物件”。

  奇:算盘还有不少“另类”形态

  算盘的规格,最常见的是长方形算盘。四周由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档的上端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上端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端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珠算配有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

  赵爱国收藏的几把塑胶材质的算盘,看起来并不起眼。他拿起来轻轻抚摩说,这是文革时期的教学用算盘,算盘的边框上还有“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的字样。这几把算盘的独特之处就是算盘可以挂起来,且算盘珠往上拨动后是可以固定的,老师可以一边拨算盘一边讲课。赵爱国说,珠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文革前小学有专门的珠算课,之后取消了单独设课的做法,珠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现在,银行学校里只有个别专业开设珠算课程。

  同样是长方形的算盘,有一把却非常特殊。赵爱国拿出的这把算盘,有1.2米长,共有41档,由上好的木材制成,边框上有“民国二十五年 高记算盘”字样。他介绍说,这是他在北京的一个私人民俗博物馆里“求”来的,当时见到馆藏有好几把同样的算盘,经过多次恳求对方才出让。这么长的算盘是干什么用的?据说是过去一些大型的店铺使用,摆在柜台上,可以供几个人同时使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显示店铺生意昌盛的意味。此外,到了对账的时候,这个超长算盘也可以让几个人一起核算,非常方便。

  除了长方形算盘,赵爱国手里还有一把形状独特得让人想不到的圆柱形算盘。他说,在旧货市场上淘到这把算盘时,他还以为是个笔筒。后来多方求证,才了解到这是过去用于到农村收租、收农产品用的。田间地头不平整,普通的算盘使用起来有局限,而这种圆柱形算盘既可以放在地面的凹陷处,又可以摆在两腿间,使用十分方便。

  赵爱国说,算盘的形态各异,往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小算盘凝结着工匠们独具的匠心。

  趣:设计精巧的“多功能算盘”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账房先生怀里抱着个黑糊糊的小匣子,体积不大,与如今的A4纸差不多。这个细节,或许大家都没有注意,小匣子打开是什么样的。不过,赵爱国的藏品里,就藏着小匣子的秘密。

  在赵爱国众多非常“明显”的算盘藏品中,夹杂着一个铜皮匣子,制作相当精美,正面是浅浮雕的麒麟图案,周围布满传统的吉祥文饰,背面刻有“民国二十六年 北平铜厂”的字样。打开这个匣子,匣盖的内侧镶嵌着一把算盘,匣腹分为四格,分别可以放置毛笔、印油、契约、印章等物品,原来,这是一套“多功能算盘”,账房先生带着它,外出办理关于票据往来、订立契约、收账消账等业务时就非常方便了。赵爱国说,可以看出,算盘作为过去重要的计算工具,还反映了特定社会时期的生活风貌。

  自古以来,算盘总是用来算钱的,也正因为如此,算盘还通常被中国人用来寓意招财进宝。比如说,人们时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会做生意的精明人士。古代中国小孩挂在脖子上驱凶避邪的百眼筛上,除了有剪刀、发簪、镜子之外,其中的算盘也是一种象征富贵的吉祥物。赵爱国有一把微型算盘,纯银精制,尺寸为2.5厘米×1.2厘米,像一颗镶嵌在戒指上的长方形银制饰物。戒指算盘共有9档,为上二珠下五珠的七珠算盘样式,算盘珠直径约为1毫米。令人称奇的是,这63颗银制算珠竟然也为标准算珠样式,并非银丝绕制,用放大镜细看也难以发现接缝痕迹,工艺难度可想而知。更加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微型算珠居然均能在银制珠杆上作自由滑动,上下自如,毫无涩阻感。当然,若要使用它作珠算计算,根本无法用手指来拨珠,唯有用钢针代替手指方能使用这戒指算盘。赵爱国说,这只是一种装饰品而已,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并不注重其实用价值,作为收藏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了。

  藏:收藏算盘要“以稀为贵”

  赵爱国说,在他收藏算盘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明显感觉到旧算盘在市面上的数量越来越少,尤其是稀有的算盘。过去他是遇到旧算盘就收入囊中,现在则是只收精品。对于辨别算盘的收藏价值,赵爱国也颇有心得。

  首先要把握算盘的历史特征。赵爱国说,中国出现算盘以来,随着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算盘作为最常见的计算工具,已经成为官府、赋税、财政以及民间经商都离不开的必备器具。虽然,算盘的发明者已经无据可查,但算盘的足迹流传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在它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赵爱国介绍,明代的算盘,它的横梁上面开了木榫、圆角,并配有抽屉底板;清朝的算盘一般多为红木材质,横梁上的铁质的挂壁提梁也是那个时期的明显特征;到了民国的时候,各种各样材质的算盘就多了起来,而且工艺也日趋精致。

  从收藏价值来说,通常以算盘的稀有程度来衡量算盘收藏价值的高低,算盘的材质越好价值越高。比如说,象牙算盘比木制算盘身价更高,贵金属制成的算盘价值就更高了。算盘串珠用的“档子”也有高低之分,一些珍贵的算盘配有牛筋档。算盘的价值也可以从工艺制作上来辨别。比如说,一只清代的红木算盘,没有钉子、也没上过油漆,完全是用木榫来连接的。这样的算盘就比一般的红木算盘贵重。与其他收藏品不一样的是,由于算盘在计算时的用途不同,价值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比如说,算盘的档数通常都是7、9、11、25等奇数,一些特别用途的偶数档的算盘因为比较罕见,其身价就要高过奇数档的普通算盘。

  此外,算珠多少的差异也能成为决定算盘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赵爱国介绍,一般中国的算盘是上面2颗算珠,下面5颗算珠;日本的算盘则是上面1颗,下面4颗或是5颗;而越南的鹿角算盘,上下都是5颗算珠,这样的算盘在市面上较为少见。

  最后,赵爱国总结说,收藏算盘有“四看”,一看算盘出处,二看年代价值,三看特殊用途,四看材质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