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明师
名师与明师,虽只一字之差,含义却迥然不同。名师,乃名声响、名气大、名头多之人;明师,则专指在教育教学上洞明、开明、明智、清明之人。现有评选机制下,名师之名,可得之以高远的教育理想,可得之以高超的应试技能,亦可得之以集众人智慧为一身的几节公开课,甚至得之以自封的若干吓人头衔;而明师之明,却只能得之以扎实的专业阅读,严谨的专业探究和积极主动的专业实践。
名师不一定是明师,明师也不一定是名师。既是名师又为明师者,虽不至于用凤毛麟角形容,但也绝非“所在皆是也”。勿容置疑的是,在名师队伍中,确实有一大批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名师,他们以厚裕的学养、精湛的教艺与丰富的实践,引领着千千万万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前行。而有些名师徒有其名,名难符实,名则轻也。而明师,虽非著名,但其诚朴、务实、中用,明则厚重。
求名逐利的年代里,我们当然没必要清高到视名利如浮云的地步,倘若能够在丰富自我、造福学生的同时,换来应得的荣誉,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假如被名利遮蔽了双眼,或者被名利羁绊住前进的步伐,则“名”反而成了成长的阻力。
求“明”则不然。求“明”的过程,是生命不断充实的过程,更是朝向教育的明亮那方不断奋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外在的鲜花和掌声都丧失了价值,唯有自我的不断丰富,才是最好的奖赏。
应该说,明师之“明”胜于名师之“名”。在力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不需要招摇过市的“名”,而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明”。力做明师,也更应该成为当下教师首要的价值追求。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修炼成明师呢?
首先,要洞明,要深明教育之大义,洞悉教育的意义与责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中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作为教师,唯有以这样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对自己从事的教育的本质与意义形成深刻的理解,否则,难免会作出南辕北辙的事情来,最终贻误后生。
其次,要开明,要有大局观与长远观,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现代的理念、创新的思维与坚定的勇气来审视当下的教育,来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明师绝不固守于传统与经验,也不拘囿于应试的禁锢,更不纠结于个人的得失,而是以教师的天职为己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善待学生,尊重差异,积极面对,灵活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实。这是为师之方之策。
第三,要明智,要顺应教育教学的规律,做智慧的教师。在明师眼里,没有一个学生是差生。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训练,他们都会有同样的进步。因此,明师从不歧视差生,从不体罚学生,总是赏识学生,善待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明师在教学中从不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明师把自己当作是导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明师不仅仅在教书,更是在教人。
第四,要清明,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让内心清明,不为世俗所动,不为名利所倾,尤其在教育众象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让物质的需求与精神的成长保持平衡,如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何以良心来对待日常的工作,如何在应试的高压下不丢弃教育的理想,如何在纷繁的教育现象里明察教育之本,更是必须修炼的一项内功。倘若没有一颗清明之心,那么,我们就难免混沌耳目,错乱所为。保持清明,这是为师之品之德。
总之,在我们的校园里,不需要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明师,也必须成为明师。名师,也更应该成为明师的典范。作为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许会有很多的目标追求,但是,其第一个目标就应该是明师。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明师,这才具备让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的基础。
可以这样讲,我们需要德艺双馨的名师,更需要无数可敬可佩的明师。在推进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也许,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只寄托在少数的名师身上,而应该把希望寄托在无数的明师身上,以明师托举起中国教育的明天。(摘自中华语文网 作者 刘恩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