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汇总、分析结果,特联合发布《2013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旨在对2013年全国茶叶产销形势进行研判,形成行业共识,引导和推动中国茶业继续沿着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行。 春茶,在每年全国茶叶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量、质量、价格关联着广大茶农、茶企和消费者的利益。2013年入春以来,伴随着全国各产茶省春茶生产的逐步展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合浙江省茶叶行业协会、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广西茶业协会、湖北省茶叶协会、上海市茶叶协会、云南省茶叶协会、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江西省茶叶协会、湖南省茶业协会、贵州省茶叶协会、山东省茶文化协会等省茶叶行业社团,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持续性行业调查工作。根据汇总、分析结果,特联合发布《2013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旨在对2013年全国茶叶产销形势进行研判,形成行业共识,引导和推动中国茶业继续沿着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行。有关报告如下:
1.生产情况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但是中国茶产业在2012年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内销市场蓬勃发展,整体呈现出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全行业规模突破1400亿。 纵观全国整年茶叶生产情况。早春,遭遇低温天气,导致茶树发芽晚、开采期推迟,使春茶生产期缩短,各地呈现处不同程度的减产;但随后仲春和秋季气候正常,有利于茶树生长,加之各茶区及时加强茶园管理、扩大茶叶采摘量,弥补了先前的损失。因此,全年茶叶生产在持续多年的良好基础上,再获丰年,茶叶各项生产指标全面增长,总产量和总产值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2012年,我国干毛茶总产量178.98万吨,同比增加16.66万吨,增10.3%。除海南外,全国主要产茶省(区、市)茶叶普遍增产,其中增产万吨以上的产茶省有:云南增产3.34万吨、福建增产2.5万吨、四川增产2.4万吨、湖北增产2.28万吨、贵州增产1.6万吨。与此同时,我国茶园面积持续扩大,达到227.8万公顷,同比增加16.7万公顷,增7.9%。其中采摘面积173.5万公顷,同比增加9.1万公顷,增5.51%;占茶园总面积比重由上年77.9%降低到76.1%,在产业良好发展趋势的带动下,新茶园的建设情绪高涨。在扩大茶园面积的同时,各地以茶园素质提升为依托,加快提高茶叶生产水平,以采摘面积计算,每公顷产103.15公斤,同比每公顷增产4.45公斤,增长4.5%,扭转了2011年的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的茶叶生产正在走出重视面积扩张而忽视加强茶园水肥管理的误区,茶叶采摘也从偏爱于抢早和单芽转化为重视单产,整个行业对于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的认同度上升。 在日趋丰富的茶叶市场需求引导下,我国的茶叶产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地加大了茶类结构调整力度,各茶类间发展差异愈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绿茶生产达到124.78万吨,仍为我国主要茶类,占我国茶叶生产比重接近七成,同比增加11.02万吨,增幅9.69%;红茶达到13.24万吨,同比增加1.87万吨,增16.45%;黑茶达到7.98万吨,同比增加1.63万吨,增25.67%;乌龙茶达到21.79万吨,同比增加1.82万吨,增9.24%;白茶1.02万吨,同比减少0.41万吨,减28.7%;黄茶179吨,同比增加减少212吨,减54.2%。除比重较小的白茶和黄茶外,六大茶类普遍增产,其中:绿茶和乌龙茶增幅下降,与我国茶叶总产量涨势差距明显,红茶和黑茶增幅较大。 据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干毛茶总产值953.6亿元,同比增长166.7亿元,增幅达21.2%。各地普遍增收,增收幅度大多在15-30%之间,茶叶产值增长超过10亿元的产茶省有9个,其中贵州省和河南省增量最大,分别为18.3亿元、18.1亿元。 2.内销情况 2012年,在内销市场上,黑茶成为六大茶类中最大的亮点,继普洱茶重拾升势之后,湖南黑茶凭借自身保健功效和强势宣传成为新的热销产品,在其引领下,梧州六堡茶、雅安藏茶等黑茶产品也不断扩大自身认知度、顺势发展。红茶市场比重持续扩张,但较2011年速度放缓,红茶生产者通过对金骏眉等热销产品的研判,把握市场需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调整产品风味,各种新创红茶陆续上市,但产品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市场的主力军依然是正山小种、祁门红茶、云南滇红、坦洋工夫等辨识度高的传统红茶产品。乌龙茶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基础上,产品结构均衡发展,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市场向规范成熟的方向发展,同时凤凰单枞等广东乌龙茶也逐步加快发展速度。黄茶市场进一步萎缩,主要产地仍在加大产品推介力度,以谋求长远发展。而市场当家品种——绿茶依然以70%的市场份额保持平稳增长势态。 2012年底,《中办国办关于各级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八条要求》(民间俗称“国八条”)出台,明文规定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根据我会调查显示,作为春节期间礼尚往来的的传统礼品,高档名优茶的销售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考量,这有利于规范茶叶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可以帮助茶企与茶商及时调整生产及销售思路,通过工艺创新提升产品品质,适当增加中低档茶的生产,力行节俭包装,让茶叶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让茶叶消费更加亲民。 3.茶叶出口 在出口方面,根据海关数据,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31.35万吨,位居世界第二,同比下降2.82%,金额10.42亿美元,同比上升11.11%,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出口均价虽有提升但仍偏低。 二、2013春茶情况 1、生产形势 2013年入春以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福建、江西、安徽、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等十几个全国产茶省,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主要销售市场进行了持续性行业调研。综合调查情况发现,受益于今年的良好天气状况,全国各茶区茶青采摘和茶叶生产普遍提前7-20天;大部分茶叶产区呈现暖春的气候条件,除云南、四川和贵州部分地区受高温干旱影响外,其它地方均未出现极端气候和灾害,总体气候条件较好。4月中旬,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虽然出现轻度倒春寒现象,但因已过采摘高峰期,对茶叶生产影响不大,春茶产量较往年有所增加。预计,2013年我国春茶总产量为73万吨,同比增加8%。全国各产茶省份情况如下: 浙江今年入春早,热得快,光照充足,早熟品种提早开采,比上年提前了10-20天。采摘期间,气候条件整体较好,但仍偶发雨水、低温等不良天气,使采摘期拉长。据对全省十个产茶市业务部门调查汇总分析,截至3月25日,全省茶园开采面积达70%,较上年的30%扩大了一倍多。已采收名优新茶9570吨,产值33.7亿元,与上年同期的3570吨和14.8亿元相比,分别增168.8%和128%。 安徽因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采摘时间略有延迟,但因茶叶品种、所处区域等不同,各地春茶上市期也不同由于受倒春寒影响,气温较低推迟了当地的茶叶生产,大部分都延至3月底集中“问世”,而霍山黄芽、岳西翠兰等“高山茶”则在清明前后才集中开采,产量总体平稳,庐江县、霍山县、岳西县、徽州区等多个茶叶主产地春茶上市期较去年有所提前。 河南省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信阳市,信阳茶叶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开采面积8万公顷,由于去冬今春以来的气候条件较好,今年春茶产量高于往年,约产春茶3万吨,同比增长13%。 江西在入春过后,气候条件良好,气温回升平稳,降水充足,适宜茶叶生产。春茶长势良好,茶芽快速萌发,采摘时间普遍提前,预计产量会有所增加。 湖南春茶整体生产时间比上年延长1倍,开采时间提早1个月,名优茶生产时间相对延长1倍。全省新开采茶园增多,正常情况下,预计今年总产量同比增长10%以上。 福建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截止本报告发布,闽南乌龙、闽北乌龙的主要品种铁观音、水仙、肉桂等尚未开始大面积采摘,产量无法统计,但武夷山、福鼎、政和、福安等地的红茶、绿茶、白茶已经大量上市,开采期比去年提前10天左右。据调查显示,2013年福建红茶产量增幅在15%左右,白茶为3%,绿茶保持平稳。安溪方面虽说天公不作美,采茶时节的天气常阴晴不定,但比起前两年的春茶采茶季气候,已好了许多,今年铁观音春茶产量预计达到2.35万吨,茶叶制优率高于去年。 广西各地平均气温与去年同期相比,气温普遍偏高,各地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日照充足、温暖湿润的天气有利于春茶等农作物的生长,今年各主要产茶区春茶前期开采时间比去年都提前采摘。如昭平县,2月6日春茶即已开采,比去年提前了15天左右,茶类品种有红茶、绿茶,截至3月底,全县春茶产量已达1800多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5%左右。区内三江、凌云、灵山等县的茶叶产量也出现3%-5%左右的增幅。 其它西部茶区的春茶生产则遭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云南、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出现高温干旱,产量有所减少,如云南省茶园多集中于山区,缺乏水源供水及基础灌溉条件,自2012年入冬至今,各地数月持续高温,降雨偏少,导致全省茶园春旱已有不同程度显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茶园干旱受灾面积达10万公顷,成灾面积6.7万公顷,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普洱市北部、临沧市、大理州、楚雄州一带。受旱情影响,受灾地区春茶的发芽期、采摘期和上市期都将有所推迟,春茶开采生产较往年推迟10-15天,春茶产量较往年同期减产10%左右。四川春茶主要产区在川南、川西,冬干春旱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茶区雨量偏少或几乎无雨,致使春茶发芽量减少,尤其是浅丘和平坝茶园,单产较去年同期减产20%—30%,山区因生态较好影响较小,单产减近3成,全省总产略增。 此外,全国其它产茶区春茶进行都比较顺利,如江苏、湖北、陕西、海南、广东、重庆等均反映生产正常,产量会有所增加或持平。
2013年,由于全国气候状况平稳,适宜茶叶采摘加工,各地春茶品质较去年略有提高:如福建福鼎,春茶自开采以来,适温、晴天、北风气候非常适宜茶叶新梢生长及太姥银针等高档福鼎白茶茶青的采摘、加工,茶青质量明显提高。云南临沧市则大力推进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引进新设备,提高加工水平。滇红集团、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等当地茶业龙头企业,通过成立协会和合作社等方式,加强对原料基地的管控,加大高优原料的收购量和收购价格,进一步促使了茶叶品质的大幅提升。安徽今年阳光充足,雨水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多,对茶叶品质提升是个利好因素,清明前开园的茶叶较去年品质有所提升。其他省市如浙江、湖北、江西等普遍反映质量提高不少。 3、茶叶价格 在春茶价格方面。受政策面调整影响,除云南普洱茶和福鼎白茶因市场热捧使茶青价格上涨外,其它地区的茶青和干毛茶均出现下跌,跌幅大体在10-30%之间,不同茶类略有区别。 调查显示,浙江由于前期市场慢热、交易量平稳等因素影响,早茶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去年。高端礼品茶叶价格出现理性回归的趋势,价格明显回落,降幅在20%左右。后期,浙江茶界主动应对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将生产重点移至更适于大众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产品上,促使该部分茶叶产量增加,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安徽省高档名优茶价格有所下降,中低端名茶价格同质持平。据了解,歙县开采期,鲜叶收购价格每公斤90元左右,干毛茶收购价格每公斤500余元。江西由于采工难请,手工费提高造成采摘成本提高,预计每公斤鲜叶采购价格在200元以内;同时受中央“八项规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茶叶整体价格受挫,降幅为20-30%。湖南省早春茶销售没有往年的红火,茶叶价格相对比较合理;名优绿茶销售形势不容乐观,高档礼品茶比去年下降30%左右。 福建和云南部分品种价格逆市上升,如福建受红茶热销推动,红茶价格略有上涨,但白茶上涨幅度较大,如福鼎大毫茶单芽价格每公斤84~104元,比去年每公斤增加16~20元,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茶每公斤价格40~60元,比去年每公斤增加16-18元,与去年相比按同样标准采摘的茶青价格提高30%左右,绿茶价格则继续保持稳定。今年安溪县茶都毛茶交易量比增10%,其中批发价每斤100元-300元的销量上涨10%,均价上涨5%;批发价每斤300元至600元的销量同比持平,均价稳定,价格高于600元的茶叶销量下降。云南受干旱影响,春茶推迟到4月下旬,从茶叶上市情况看,价格主要集中在70-180元/公斤不等,较去年上涨了20%左右。普洱茶目前上市最多的主要是老树茶,价格集中在200元/公斤左右,普洱生茶的价格都有10%-15%的上涨。但是云南个别小区域名茶价格飙升,如双江冰岛老树茶鲜叶每公斤价格1200元,同比涨50%,临沧昔归茶鲜叶每公斤4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 其它地区春茶销售价格情况基本平稳。在重庆,往年春茶一般在清明前后才陆续上市,但今年各大早春品牌几乎都在3月上旬就出茶了,今年竹叶青每公斤批发价为740元;碧螺春每公斤批发价为600元左右;而品质好些的秀芽每斤批发价在200-300元,春茶价格较去年同期平均每斤上浮了10~20元,主要是因为用工成本上升。河南信阳今年采茶工的采摘费,每公斤青叶增加10-20元,但去冬今春天气条件不错,今年信阳毛尖春茶的产量将会增加,因此信阳毛尖的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 4、茶叶销售 在市场销售方面,通过对北京、广州、上海、济南等主要销区的调查汇总反映:市场人气不足,呈现“疲软”、“降温”趋势,高端礼品茶销售明显下降,多数商家表示,今年礼品茶订单数量比去年少了一半以上。中低档茶受消费驱动,销售比较平稳,进入四月份,不少市场和大企业表示,此类产品销量在逐步增加,预计整体销售将受有限的影响。 在产区方面,目前中低档茶受影响较小,积压尚不严重;高档茶叶价格普遍下降两三成,但销量仍比较正常。如:四川受茶叶销售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高档礼品茶销售量锐减,中高档茶销售也连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重庆今年很多企业遵守抑制三公消费的相关规定,均取消了相关产品的预订,一些中高档礼品茶叶销量同比去年下滑了20-30%。贵州方面,名优茶销量的下降幅度高达50%以上,中低档茶价格有上升,名优茶和中低档茶价格总体要下降15-20%,往年来黔收购的浙江、湖南、河南的收购商减少,但增加了两广和重庆的收购商。 三、春茶生产与销售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对于茶叶生产的影响在扩大:今年,全国各主要产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采摘和加工工人难招的现象。茶叶生产属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近年来,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城进厂,茶叶生产人力瓶颈凸显,尤其是名优茶,如果来不及采摘,效益就大打折扣,这种问题在今年春茶调查过程中普遍出现。 2、茶叶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受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费用的上涨,给茶叶生产增加不少成本,如安徽以每公斤名优干茶600-1000元的市场价格估算,仅成本平均就需400多元/公斤。当地外请的采茶工在包吃、住、行之外,日工资普遍在100元以上,相比去年的80元/天上涨了25%。在成本上涨而销量和价格没有相应提高的前提下,严重打击企业和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3、高档名优绿茶价格大幅度下跌:受国家政策和经济大环境影响,作为礼品茶的高档名优茶销售困难,造成绿茶名优茶价格普遍出现下跌,跌幅在20-30%之间,个别品种跌幅高达50%左右。 4、产品品类、包装形态、营销方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茶叶生产门槛低,生产技术的交流导致茶种、茶类出现一拥而上,同质化现象严重,辨识度不高,更有部分企业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忽视自身特点,影响本地茶叶区域品牌建设。 四、2013全年茶叶产销形势预测 根据我国茶产业生产特点与发展趋势,全国春茶产量通常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60%以上。因此。在2013年春茶产销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2013年全国茶叶形势预判如下: 1、茶叶产量再创新高。过去几年,我国春茶的生产和采摘一直受气候波动影响,但产量依旧保持年均10%左右的递增,主要因素是新开辟茶园和存量茶园基数较大,弥补了减产部分。2013年天气良好,大部分省份反映本省区增产几成定局。据此推算2013年总产量将达到185万吨。 2、茶叶深加工方兴未艾。中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居世界首位,如何高效利用茶叶产出,避免产能过剩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命题。近几年,全国茶界普遍尝试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加工设备、生物技术等手段应用到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之中,技术成果大量涌现,已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预计,2013年随着茶叶深加工的逐步发展,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机构、组织,积聚更为壮大的科研力量、生产资料、资金实力,使茶叶深加工成为茶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3、企业将愈加重视大众消费市场。受国家关于“控制三公消费”、“国八条”等政策面影响,在三令五申禁止铺张浪费的呼声下,大多数中国茶企的高端销售盈利模式既面临挑战,也对企业本身提出了深挖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要求。2013年,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会将更多的力量投入生产推荐适合中档价位的商超专供产品;各种名茶亦将放低身段,借助茶叶电子商务的销售途径及茶叶产品包装精简瘦身来降低价格拓展销路。追求环保的绿色茶叶消费理念将得到大力提倡,企业也将更加重视消费者的满意度。 4、茶叶质量安全不容忽视。2013年3月1日起,由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正式实施。新标准对茶叶类别的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由原来的9种增加到25种,菊脂类由以前的5项增加到8项。保证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大范围地倡导茶产业推行绿色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从民间呼声上升为政策导向。2013茶叶将面临更多监督和检测,保证质量安全是企业存续的根本。 5、资本介入推动茶叶全方位营销。在中国茶叶的以往营销方式上,多数茶企业习惯花大钱建立品牌连锁店,举办各式各样耗资巨大的推介会、巡回展以及争相邀请明星代言人等形式。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消费市场的成熟以及大资本的介入,更多元、更经济、更紧密和互为依托的营销模式已经影响到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轨迹,中国茶产业链将会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展现出注重协作、理性发展的新趋势,跨领域的体制创新将为2013中国茶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亮点。 6、电商渠道受到品牌企业重视。茶叶电子商务近几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茶叶品牌,引领和带动全行业积极触网,拓展茶叶销售途径,也为茶叶销售带来了更多年轻化消费力量。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电商已经引起众多品牌企业的重视,2013年将会有更多的品牌企业建设和拓展电商渠道。 五、相关建议 1、借助体制创新,提升生产效率 面对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提升的产业常态,中国茶产业应当拓展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茶叶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建议以政府为主体,加大对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的新型茶叶生产主体的扶持力度,集中茶叶生产资源,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提倡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方式,以此提高茶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保证质量安全,夯实发展基础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已成为企业能否再在市场立足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形势下,茶叶生产企业应当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健全产品源头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对茶企茶农在茶叶生产方面的技术引导,规范茶叶生产过程,把好产品质量关,将产品的安全视为企业的底线。同时,建议企业逐步推进所产茶叶的无公害农产品、有机茶、绿色食品等的认证工作,将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提倡合理布局,调整生产规模 高端礼品茶市场遇冷,企业应当顺应市场的新变化,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生产结构,适当压缩高端礼品的生产规模,尤其是2013年春茶生产早于去年,而且天气状况良好、春茶肯定增收,因此各地应适度控制规模,防止茶叶卖难、造成积压。 4、坚持市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针对当前茶叶消费日趋多元化的态势,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力结合市场需求,适当丰富和增加产品品种,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拓展产品的销售空间。同时,适度简化包装、推行茶叶绿色消费模式,既有助于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又可帮助其建立环保亲民的良好品牌形象,一举两得大势所趋。因此,在研发茶叶产品时应当更多地考虑茶叶品质、规范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节约包装茶的生产成本。目前,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不降反升,茶叶企业要抓住机遇转型,应对市场冲击。建议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档茶叶的比重,在加强质量把控,提升品牌、附加值方面下功夫,回归茶叶其本身价值,做出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好茶。 5、借助科技创新,减少同质现象 各茶叶机构应在研究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借助科技手段调整茶叶生产技术,开发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以此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认知度,避免同质化现象的泛滥。 6、拓展销售方式,疏通营销渠道 “三公消费限制”和“国八条”的出台使公务消费减少,茶叶企业要从观念上改变销售思路,要通过活动、广告、品鉴等多种形式推销茶叶,主动积极走出去,到销区去让消费者体验和互动;要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微博卖茶等手段开拓新渠道。同时,茶叶产地政府应从“消费者”积极转变为“倡导者”、“宣传者”,帮助茶农、茶企拓展疏通市场营销渠道,防止卖难情况的发生,合理保护茶农、茶企的生产积极性。 7、积极发展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多学科、跨领域、集成化、系统化的茶叶新产品加工方式,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叶出路、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我国茶叶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茶业资源优势,通过引入深加工技术和相关科技成果实现茶叶行业的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型,推进我国茶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作者:占万宝 新闻来源:中国普洱茶网(http://www.puercn.com) 详文参考:http://www.puercn.com/chayenews/csfx/4537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