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乡村在戛洒

 聂耳小书屋 2013-08-08

最美乡村在戛洒

——新平生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实践

多年来,戛洒镇坚守“旅游小镇”的定位,对塑料大棚坚决说“不”,让小镇保持了美丽的田园风光。 任永坤 摄

金豪农家乐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回头客

名木古树环绕是花腰傣寨子的特点
 
 

 
 在滇中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成片水稻,传统的劳作方式本身就是一道美景。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5778
 
 
策划人语
    这是一个不允许出现塑料大棚的乡镇。多年来恪守旅游小镇的定位,让新平县戛洒镇始终将优美田园作为生态景观建设的一部分加以保护,面对大棚高产值的诱惑坚定地说“不”。而今,在滇中其他乡村已难得一见的成片稻田以及热带林果占据着戛洒的田间地头,这个拥有花腰傣与哀牢山两大旅游品牌的小镇探索出一条生态观光农业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戛洒乡村旅游
    快速发展的启示
    多年来,玉溪旅游主推以抚仙湖为重点的东线,似乎在不经意间,以新平“哀牢山—红河谷”为重点的西线旅游却快速崛起,成为省内自驾旅游的黄金线路。戛洒镇的乡村旅游受益于这条黄金线路而快速崛起,但它不仅仅是新平旅游的受益者,更是新平旅游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在带给游客舌尖上的满足的同时,也以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不断丰富着新平旅游的内涵。
    事实上,新平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绝非偶然,而与新平县对戛洒旅游大镇的准确定位及目标明确后的常抓不懈紧密相关。在新平,戛洒与漠沙的大环境有相似之处,都是花腰傣聚居的乡镇,但漠沙的定位是农业大镇,而戛洒的定位是旅游大镇。多年来,新平县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均布局在漠沙,戛洒则严禁大棚落地,将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劳作方式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实践证明,没有大棚,通过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同样可以惠及广大农户,实现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新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新平县对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视、挖掘与包装,尤其重视招商引资,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多年的努力,让新平的乡村旅游摆脱了“田园风光+农家乐”的简单模式,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展示平台,不但丰富了新平旅游的内涵,也延伸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  本报记者  吕向群  文/图
    
    2010年,新平县戛洒镇曼李村的周红清夫妇为偿还盖新房欠下的外债,利用新建的两层半房屋开了一个农家乐。农家乐开在一楼,加上屋外的小小庭院,可以摆五六桌,夫妇俩给它取名金豪农家乐。这个最初只为补贴家用的小馆子开起来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食客们来了还想来,小小的饭馆人气爆棚,成为戛洒小镇上的一张餐饮名片。粗略估算,这个夫妻小店每年的毛收入有80多万元,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夫妻俩还清了建房的欠款,买了轿车,成为村里的富裕人家。
    客人们留连金豪的原因固然因为其独特的傣家口味——食材取自当地的干黄鳝、咸鸭蛋、戛洒江鱼、时鲜野菜等,更因为它独一无二的外部环境——这幢不大的两层半的房屋正对着一大片稻田,稻田旁边密密地种着芒果树、酸角树。坐在金豪亭亭如盖的榕树下品傣家地道小吃、赏优美田园风光是一件令人放松惬意的事。以至于很多外地人到了这里,都有对着农田举起相机的冲动。
    近年来,在其他乡村大力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时,戛洒镇却坚守着“旅游小镇”的定位,对塑料大棚坚决说“不”。多年的坚持,让小镇保持着美丽的田园风光。现在,小镇农民要么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致富,要么通过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热带水果获取收益,要么到邻近的大红山“两矿”打工,在保证农民增收的同时,戛洒镇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高原特色农业与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农田里的坚守
    今年年初,几个种植鲜切花的外地客商走进戛洒镇曼李村,与农户们签订了租用田地栽种鲜花的协议。此前,农户水稻种植的亩收益每年不过五六百元,将田地租给花卉公司,每年光田地租金就有1000多元。村民们经过权衡,纷纷与外地客商签订了租田协议。田租了,谷子的青苗补偿也付了,但客商来搭建塑料大棚时却遇到了来自村民及当地政府的阻拦——戛洒镇的农田里不允许搭建大棚。
    尽管遇到这样的阻拦还是第一次,但详细了解了戛洒镇的相关规定后,外地客商们表示理解并放弃了在戛洒建鲜花大棚的计划。
    “我们也晓得把田地租给花卉公司更划算,但如果大棚建起来,我们的村庄就不美丽了,发展乡村旅游也没有基础了。所以,我们宁可舍弃一点小利,也不让花卉公司搭大棚。”村民周红清告诉记者。
    戛洒镇位于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红河上游的戛洒江自东北向西南穿境而过,是新平县的两大旅游品牌——花腰傣风情以及哀牢山风光的重点分布区域。按照新平县将戛洒打造为“第一旅游大镇”的目标,戛洒镇明确了打造“哀牢山—红河谷”自驾旅游黄金线路的思路。依着这样的发展思路,戛洒在完善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优美的田园风光作为生态景观建设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谨慎地进行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戛洒域内陆形复杂,既有1960余米海拔的高寒山区,又有510米海拔的河谷热坝,呈明显垂直立体气候。花腰傣世居于红河河谷的低海拔地带,传统的田间作物以双季稻为主。水稻产值低,但花腰傣恪守着粮食自给自足的传统,多年来都未放弃水稻的种植。在保留着大片原始稻田的基础上,戛洒镇依托红河河谷地带的热区资源,引导外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热带水果。继“褚橙”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到戛洒建基地,形成以金泰、高原王子、金土地等公司为主的柑桔种植基地,以特行、天惠公司为主的香蕉种植基地,以诚义公司为主的荔枝种植基地。外来公司越来越多,每亩田地的租金也由最初的每年三四百元涨至现在的每年一两千元,但所有公司都遵守着政府的规定——不允许搭大棚。现在,戛洒镇水果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值达1.5亿元,四季飘香的水果与传统的稻田互相辉映,构成了戛洒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
    在半山及高寒冷凉山区,同样看不到大棚的踪影。按照新平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规划,戛洒的半山以种植甘蔗、竹子为主,高海拔区域以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主,这些经济林木在带给农民较好收益的同时,也与哀牢山独特的自然景观较好地融为一体。
    一个不允许出现塑料大棚的乡镇,农民是否就增收无门呢?戛洒农民通过自己的实践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速都小组的白贵云除了留下少量稻田种粮自家吃外,将家中其余的1.2亩田地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租给外来公司种香蕉,自己在家养了15头母猪,发展生猪养殖业。借助着戛洒旅游小镇及大红山“两矿”聚集起来的人气,白贵云的儿子在戛洒镇上开了一家包子店,每月有八九千元的收入。白贵云一家在速都小组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收入的人家,戛洒集镇附近的农民收入来源与白贵云家差不多:田地里种水稻保证粮食自给自足;发展养殖业、租地带来家庭的额外收入;到集镇上开店、做生意可带来丰厚的家庭收入;成年后的孩子到大红山“两矿”打工,每月有一两千元的工资收入。欣欣向荣的镇域经济发展拓宽了小镇人的就业渠道,戛洒经济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不断丰富的乡村旅游内涵
    守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如何转变为农户现实的收益?新平县的做法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而与一些县区“田园风光+农家乐”的简单发展模式相比,新平的乡村旅游因为有花腰傣民族风情和哀牢山风光两大旅游资源的支撑而蕴藏着无穷的潜力。
    “花腰傣世居于红河河谷地带。戛洒定位为旅游小镇后,镇党委、镇政府除了重视村庄田园风光和自然风貌的保护外,同样重视花腰傣风情的整理与展示。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的引导,让花腰傣文化特色得以彰显,来丰富戛洒乡村旅游的内涵。”戛洒镇纪委书记余俊告诉记者。
    如何让民族特色融入乡村旅游呢?新平县采取的捷径是招商引资——引入有经济实力、有经验的大公司,进行地方民族文化的包装及营销。其中,中恒公司的进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中恒公司曾在楚雄成功实施了彝人古镇项目,进入新平后,重点打造两个产业园区:一个是位于新平县城的五星级酒店暨彝族文化产业园,主要展示新平的彝族历史文化;另一个就是位于戛洒大槟榔园的花腰傣民族文化村,主要展示花腰傣原生态文化,包括大槟榔园旅游广场上的酒吧一条街、花腰傣文化传习馆、槟榔大道等。中恒公司还打造了一台用原生态歌舞展示插秧、婚庆等花腰傣文化与习俗的大型歌舞表演——花腰宴舞,绝大部分演员都来自当地。游客参观游览了周边的田园风光后,可在大槟榔园边品尝傣族美食,边欣赏花腰傣歌舞,看完花腰宴舞后,对花腰傣的历史、文化与风俗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些精品节目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戛洒乡村旅游的内涵。
    在依托外来公司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包装的同时,政府部门也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大方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按照《新平县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戛洒镇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在曼李、平寨、大槟榔园、曼湾等小组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活动。在创建区内,除开展村容村貌、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外,推广花腰傣民族服装的穿着也是一项重点工作。目前,创建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着花腰傣服装率达100%,涉旅企业着花腰傣服装率达95%,让游客一走进戛洒,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氛围。
    万人齐跳民族广场舞也是新平县努力打造的一个特色节目。近年来,新平县组织文艺老师到各村进行民族广场舞的辅导,在戛洒,以集镇内的3个广场文化活动点为龙头,每晚有400多人参与跳民族广场舞;各村也以村级活动场所为龙头,9支业余文艺队共352人与1支镇级专业文艺队21人带领群众齐跳民族广场舞。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营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也让外来游客多了一些可参与的节目。
    在大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加强行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也是一项重点工作。2010年,新平县旅游行业协会戛洒乡村旅游分会成立,充分发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遏制同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保护旅游者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合法权益,规范乡村旅游秩序。目前,戛洒镇有吃、住、玩一体化的农家乐32家,被市、县评为特色乡村旅游四星级1户、三星级5户、二星级1户,从业人员近1000人。2012年,戛洒镇接待旅游人数达40万人次,有力推动了戛洒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以点带面推动戛洒乡村旅游再升级
    今年以来,新平县着手实施乡村旅游的升级版——生态农庄的规划建设。具体做法是选择基础较好、有民族特色、自然风光优美的村庄,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以点带面地推动戛洒乡村旅游再升级。
    速都小组是新三公路旁一个花腰傣聚居的寨子。站在速都村边已有几百年树龄的大酸角树下,可俯瞰流淌了千百年的戛洒江穿过寨子奔流而去。花腰傣崇尚自然,房前屋后的树木受到严格的保护,不允许砍伐,这样的风俗让这个古老的花腰傣寨子保留着大量有几百年树龄的芒果树、酸角树和榕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前两年,一棵有上百年树龄的老榕树枯死了,但大家舍不得砍,到了今年,已经枯死的榕树枝干上竟又发出了新枝,带给大家莫大的惊喜。经过村民的精心呵护,现在,这棵老榕树已经枝繁叶茂,继续荫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寨。尤为难得的是,村里还流淌着来自哀牢山腹地的一股股涓涓细流,衬托得这个小小的村落宁静而幽雅。从速都往上走,曼李、曼秀、曼湾、小槟榔园、大槟榔园等傣族村寨都同样溪水环绕、古木苍苍。村与村之间要么由小桥流水相连,要么以稻田边的古树为界,如同串在一起的一颗颗珍珠。
    现在,新平县打算把这一串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珍珠通过再包装,完美地呈现到世人面前。今年,按照云南省打造100个精品生态农庄的规划,速都至大槟榔园片区被确定为花腰傣风情生态农庄的试点。农庄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包括戛洒江西岸、新平至三江口二级公路以东的大槟榔园、速都等6个傣族聚居的村民小组。规划区内居住着花腰傣村民385户1625人,有农田1379亩、林地300亩。“选择这6个村庄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村子田园风光、自然景观都保留得非常好,发展乡村旅游也有较好的基础。”新平县文化旅游广电和体育局旅游产业办主任陶洪渊告诉记者。
    按照规划,新平县整合了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等各块资金,加上县里的直接补助,将斥资5000余万元开发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庄。生态农庄立足于规划区内的6个自然村及其附属田地,涵盖花腰傣民俗风情展示区、花腰傣田园生态旅游体验区两个功能分区,在营造优美、恬静的田园景观的基础上,通过精品农园、花腰傣民族旅游示范点等项目的建设,打造云南省内独一无二的花腰傣风情农庄。
    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戛洒镇着手实施了几项工作:一是村庄环境整治,包括村庄道路硬化;清除了人畜共居的畜厩,按每户10平方米的面积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畜厩;清理房前屋后有碍观瞻的柴草,新建了柴房,实行柴草统一堆放。二是河道治理。6个村庄共有7条小河穿寨而过,戛洒镇要求各村将河道间的垃圾、淤泥悉数清走,在溪边栽树、支砌石头,营造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三是保护名木古树。在保护好村里已有的名木古树的基础上,加大与村庄风貌相协调的本土树种的培植,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形成四季有绿、季节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记者进入这些村落时,村民们有的在修路,有的在清除河道中的淤泥,有的正在拆除建在屋旁的猪厩与牛厩。这些保存着优美田园风光及傣族风情的村寨经过这次整治,将作为新平乡村旅游的精品项目隆重推出。“你再过一两个月来,这些村庄就更漂亮了”,余俊告诉记者。
    规划区内,现在既有金豪这样小规模的农家乐,也有中恒集团打造的花腰宴舞这样可容纳上百人就餐、观赏的娱乐项目。而升级版的乡村旅游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其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显现。按照规划,到2015年,生态农庄规划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村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50%以上,旅游文化带动的非农收入占总收入中的比例达50%以上。
    周红清是戛洒乡村旅游的受益户。花腰傣风情生态农庄的建设,让她看到金豪农家乐的更好前景。她希望有更宽敞的地点,可以扩大金豪的经营规模。
    而即便只是金豪这样小规模的农家乐,其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显现。金豪目前请了3个小工,都是当地的农民,每人每月开1500元的工资;金豪每天要卖几十斤江鱼,善于捕鱼的村民白天打工、晚上捕鱼,捕到鱼就送来金豪出售;金豪的时鲜小菜、饭前摆放的水果都由本村的农户供应,外地食客吃过饭后通常会带走咸鸭蛋、腊肉等礼盒作为伴手礼,这些食材都出自当地,同样形成一条条新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余俊告诉记者,像这样重点打造的生态农庄,戛洒镇将成熟一个、打造一个,不断升级戛洒的乡村旅游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