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性格“自取其祸”

 caoqiutian 2013-08-10

岳飞性格“自取其祸”

2013年08月08日16:06   新浪历史   李万刚   我有话说(52人参与)
百姓欢送岳飞出征百姓送岳飞出征

  历史悲情的时刻常常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好人遇到了奸恶当道的迫害,不得施展抱负,以至生灵涂炭国家沦亡。就像十二世纪二三十年代,岳飞不幸遭遇到了秦桧。然而,心酸的时代并非仅仅因为贤明英雄受奸恶压制,好人难以出头,历史悲剧往往有着深远的时代根系。

  岳飞是宋朝国家沦陷之际军事体制牢笼破碎时飞出的一只鹏鸟,从一介布衣到建勋平天下,成为宋朝三百年最有才华的军事天才。然而,他又为自己重建了牢笼,当他带领将士疆场拼杀为赵构、秦桧赢来了与金国相持的局面,使得一场“杯酒释兵权”又一次出现,无形的镣铐带上后再难以疆场伸展。

  在人们印象里,岳飞是愚忠的典型,其在胜利在望之际,赵构却下令班师,“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岳飞乖乖的撤退了。这其实是将岳飞“矮化”了,岳飞“尽忠报国”并非是奴才式没有主见的俯首帖耳,而是有着坚定的立场,是惟一一位敢于公开直言反对和议的将领。

  赵构为何要致岳飞于死地?是因为岳飞自从军到被陷害,都是主张以武力矢志不渝“收拾旧山河”的主战主义者,注定难以接受阳痿皇帝赵构和以秦桧为首的文臣妥协的议和路线,两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岳飞才性勇于担当,敢于犯言直谏,对和议屡屡抗议,招惹了先天猜疑武将的赵构和文臣集团,埋下了祸根。在懦弱者独裁的时代,英雄气质反而成了取死之道。

  “变态治军”

  1127年那一年,对于23岁已有7岁儿子的岳飞来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时代开始了。

  非在亡国的时代,岳飞才能出现。这是南北宋三百年的光荣与悲哀。本来,宋朝是最需要岳飞这样军事英雄的王朝,国家一直未能完成统一,燕云十六州的头顶之痛始终未治愈,然而,宋朝却是军人最窝囊的三个世纪,被帝王戴着镣铐跳舞,在北方强敌面前惟有饮恨的结局。

  历史并非到了宋朝,突然得了重病,不再有军事脊梁出现,而造成面对强敌屈辱苟安的窝囊局面,是宋朝的军事体制自废武功,武人根本无法施展拳脚。岳飞之死,韩世忠饮恨,都是压制军人体制的必然结果。

  这还要从赵匡胤种下的祸根说起。赵匡胤从黄袍加身的亲身经历发现,任何人信誓旦旦的忠心都不能相信,皇帝位子要想坐稳,寄托在部下忠心是靠不住的,最妥当的办法是不让人完成威胁皇帝的资本积累。

  因此,赵匡胤从晚唐五代节度使佣兵自重不断抢权夺位的历史教训出发,认为最恐惧的不是外敌而是内患,即怕握有兵权的将领也像他一样黄袍加身,这是从他自己经历得出的切实经验。赵匡胤说过,“外忧不过是边防的事,都可以预防;但是奸邪之人没有明确特征,一旦成为内患,是最为恐惧的人。当皇帝的,一定要经常对此谨慎小心。”

  宋代由此刻意文治,患上了武将恐惧症,“防弊压倒一切”,给防止武将威胁皇位设计出了体制镣铐,“过犹不及”,结果防了旧弊却造了更大的弊端,矫枉过正,违背了军事规律,扼杀了战斗力。按照钱穆来讲,遂成历史上最坏的军事体制了:

  一是军队归中央。精良军队全归中央为禁军,素质低下的在地方干杂役为厢军;如此则无法形成地方军事割据,但是,当“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也收了,州县遂日渐困弱”,结果地方丧失抵抗力,后来金兵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如探囊取物般陷落东京也是此因;

  二是军事权力“三权分立”,将帅与军队分离。发兵权、管兵权、指挥权进行分离,将与兵互不熟悉,兵将日常没有了隶属关系,打仗时候临时派遣将领,带着陌生的士兵去前线;如此无论是管兵的还是带兵的都无法形成形成军阀,发动政变,而“兵将不相习”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三是以文驭武,不仅中央军事决策的枢密院由文人担任,前线指挥作战时也以文臣统御武将担任最高指挥人,无论是国防部还是前线,“一把手”都是文官,武将反而只能担任副职;如此武将再也难以对稳定、皇权构成威胁,然而当懵懂兵略、缺乏战术战场经验的皇帝和文臣成为国家军事体制的核心,意味着战斗群体的釜底抽薪。

  四是“将从中御”,皇帝在深宫中指挥一线战争;这对于赵匡胤、赵匡义从军队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皇帝还勉强说得过去,彻底消灭了武将前线谋反黄袍加身的可能性,然而,让深宫中长大的皇帝们决策“千里之外”只能是梦话。

  可以说,宋朝帝王对武将们的不放心到了极致,其制度设计如同给武将设置了无形的“紧箍咒”。然而,军事规律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相互掣肘和外行指挥内行的结果不仅是军人处处长期窝囊受气,更是军队战斗力的丧失和国防的漏洞百出,面对辽国的屈辱纳币,金国军队长驱而入而国陷,皇帝成为阶下囚,也是咎由自取。

  有宋一代,是武将产生的荒漠和地狱;帝王猜忌抑制武将也传染给了文人集团,滋生了武将歧视的成见,文武臣之间若冰炭不合。

  “否极泰来”,1127年,靖康之变造成国家机器瘫痪,北宋灭亡了,随之破产的是宋朝精心设计的捆绑军人体制,那套给军人带上的无形镣铐破碎,搬掉了压在军人身上的“四座大山”,由此客观上形成了军人自由施展拳脚的历史夹缝,成为军人自由发挥的战略窗口期。生死存亡之际,一批军事人才也在血与火创造的军事自由中产生,岳飞是其中最杰出者。

  在出于宋王朝命悬一线抗金的需要,仅有亲兵过千的赵构不得已放权,倚重武将,让那些武将不在轮番更戍而有独立固定的屯兵区域,“君命有所不受”,权力大增,抗议自行扩军,带兵作战,甚至恢复了自赵匡胤开始宋朝最为恐惧的节度使制度,将帅权力大增,即某地方军区的将领不仅统领一地军事,还兼任政府首脑,掌握行政以及财税,可以任命地方官员,掌控一方财政收入,可谓一地的“军阀”。

  正是不得已的“放权“,使得宋朝军人潜在的战斗力获得了“自由发展”,战场上没有了文官指挥,没有了掣肘,生死全由将领们的周旋拼杀,在一个个失败而又坚持中,宋朝军队战斗力开始恢复、成长,锻炼出几支劲旅。过去那种“将不专兵”、行政、财政与军政掣肘的畸形暂消,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这种过去根本不敢想象的将兵一体的私家部队。

  在1127年靖康之变后十几年内,宋朝军队从刚开始的一触即溃的节节败退逃遁,开始能够取得防御胜利,使得金军无法横行无阻,进而有了局部的胜利,宋金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来之所以和议能成,也是基于这种战略形势。

  此时,身在战争一线的岳飞等将领,成为赵构保存皇位不得不依赖的心腹,岳飞更是成为一代天骄,剿灭匪寇“安内”有力,对抗伪齐刘豫与金国部队有功,1134年,刚刚三十而立的岳飞成为南宋历史上第五位,也是南北宋三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节度使;不到一年,又升任宣抚使,与大他十几岁的前辈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为南宋初年四大将。

  岳飞在当时的地位可以从军队规律一窥:1130年,岳飞军队开始独立建制,当时拥有正式士兵1万人,收复襄鄂六郡之后发展到3万,后来又兼并了他所剿灭的农民起义军,队伍很快在1135年发展到了10万,水军、步军、骑军各兵种齐备,军队数量居南宋诸将之首。1139年,岳家军增加到84将,统制官22人。与之对比的是当时韩世忠的统制官不过11人,张俊则只有10人。而且,岳飞的驻防区域为长江中游,保护着长江下游的江浙之地,在南宋国防中可谓举足轻重。

  然而,赵构又在宋朝猜疑武将的政治猜忌遗传病中,惴惴不安,表面上对这些驻兵在外的藩镇将领很客气,并不是真的信任,只是不得已为之,内心里却时时担心他们造反,唯恐武将功高震主出现“黄袍加身”。那些文臣们更是屡屡上奏赵构,不惜夸大其词,认为武将势力太大正在威胁朝廷,“攘外”之更要“安内”,提醒赵构不仅北方收复不了,甚至南方半壁江山都会不保。岳飞经历了北宋王朝大厦的倒塌,并在两宋的历史夹缝中从无名农民士兵成长为一代统帅、国之栋梁,这是他的幸运,但生在猜忌武人的宋代,已注定了他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