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德强老师谈用心

 北京护林员 2013-08-10

强老师谈用心

来源: 大学网原创 作者:韩德强 时间:2013年8月08日 20:20 284次浏览 0条评论 13次顶

编者按:平日里我们总是强调用心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可是很多同学往往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想用心呀,可就是不知道怎样用心。最近在阅读韩老师的文章时,欣喜地发现了他所讲过的童年的一些小故事,感触颇深。在仔细品味和咀嚼这些小故事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实用心之要就在于认真,就在于要有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所以,“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并没有日积月累之功,也没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历,但还是非常有思考能力,非常有智慧?无非就是因为他特别敏锐,总是能够把那些在别人那里被忽视了的生活当中的小细节给提炼出来,给放大了,或者说给举一反三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总是能够对生活当中的小细节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你也就逐渐能够领悟到道之所在,于是也就成长起来了。


记得小时候无论遇到怎样热闹的场合总是感觉融不进去。比如那时候曾经参加过很多的婚礼或者葬礼,于是就老是在想:“他的哭是真的吗?他的笑怎么显得很假呀……”我会这么去想问题。就觉得那不都是在演戏吗?非常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这个算是“魔眼”吗?反正我老是喜欢追根究底,追究那个最真实的东西。所以,我身上确实有很深的西方自由主义的那种批判性,这个没错。但是物极必反,最深刻的自由主义它才有可能反过头来成为最深刻的保守主义,去创造这个世界,去建构这个世界。

其实我的那种感受可能其他孩子也都有,但是可能就不深,而我则有非常强烈的感受。记得七八岁的时候,一个邻居去世了,很多人来吊唁。其中就有一个人在出门的时候感叹了一句:“这人呵反正都是要死的,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嘛。”对于他这句话,我就很有印象。别的小孩儿可能就没听进去,但我就很深地把这句话给记住了。“是呵,那我还活着干啥呢?反正是要死的嘛。”然后就会去想人生的意义问题。这个本来应该是大人才去思考的,小孩子们就应该是该玩的时候玩,该吃喝的时候吃喝,不要有那么重的心事。我倒是也玩,也吃也喝,但是像这种话一旦被我抓住了之后,就会在脑子里反复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就会把很多的风俗习惯都给踩到一边去,就把那些东西破掉了。 

不过在否定了这些婚礼、丧礼,否定了他们的哭和笑之后,还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被我肯定了下来,那就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种自豪感、幸福感、意义感。这些都是真的。

时常有人问我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心路是怎样走过来的。这里我也可以简单地展开一下,讲一讲我在否定掉了很多东西之后,又是如何真切得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那种幸福感、自豪感和意义感,进而将其肯定下来的。

其实我这个心路也比较简单:因为有幸生活在毛主席时代,就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确实要感谢那个时代。它从头就教你为人民服务,讲的也全都是英雄故事,都是如何牺牲奉献的故事,不是小兵张嘎,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每天说的都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随时准备牺牲,上来就让你宣誓。有人说这个是“假大空”,但是对于我而言是真的有用。因为我觉得那个说得不错,是真的呀,于是就相信进去了。此后就越体会越深刻,发现那还真的是个好东西!就是这么简单的。

 

对于诸位而言,我估计肯定有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毛主席当年不简单是那样教导,而且也确实是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穿了一双锃光瓦亮的皮鞋来上学,结果我们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就是鄙视他,觉得这个不是艰苦朴素。当然我们那是另一种比较呵,就是看谁穿得烂。这倒也是一种名利心,不过那毕竟是比艰苦朴素的名利心,而不是比看谁珠光宝气的名利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他穿那双皮鞋,以后他那双皮鞋就不知道什么场合穿了。那时我们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上来就是“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那一定要“补丁摞补丁”才叫艰苦朴素的。所以,那时候虽然一年只有几张布票,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你如果真的是艰苦朴素的话,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布票。现在的社会风气是完全逆转了。那时候其实是有很多这种小故事的。你可以说这些也是“名相”,也是比较,虽然是比较谁更朴素,但也是竞争心呀。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但是那是把你引导到向朴素方面去比较,这就是好事,这就是正道!

 

还有就是比谁更能劳动。那个时侯劳动的环境是真好:没有自来水,那就得一担一担地挑水吧。我们现在一打开水龙头,水就出来了;一打开煤气,火苗就出来了。这样也就没有劳动的机会和环境了。那个时候对不起,劈柴去吧,点炉子去吧,这个也是免不了的。自己家里要劈柴,那旁边老奶奶家里要不要劈柴?其实要做好人好事是有很多内容的,仅仅那些老人家里的柴你都劈不过来,因为她劈不动呵,只能是你去劈呀。你这一劈柴,她就很感谢你,一会儿给你一块糖,一会儿给你一块豆腐干,就是拿出自己最好吃的东西给你。这样你就觉得为人民服务真幸福呵!其实那个感觉更准确地讲应该叫“欢乐”。也不是你非要有那个糖吃才为人民服务的,只不过是有糖吃不是也很好吗?所以,为人民服务就会使得自己很高兴。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会使得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强,肌肉越来越发达,于是自信也就出来了。自信是这样来的,是干出来的,是劳动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当你发现自己饿不死的时候,自然就有了自信!如果啥活都能干,怎么着都饿不死,就不怕别人怎么吓唬你,因为你知道自己根本饿不死。这一点确实很重要。

当然,那时候我们家里头还有一些地,得种一些丝瓜、南瓜什么的。种着、种着就“种”出感情来了,见了那丝瓜、南瓜就不忍心摘,因为你每天都看着它长大,怎么好意思去摘它呢?就是不忍心呵!

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不就这样培养出来了吗?我还养过一只猫,没养好,死掉了。怎么办呀?肯定是不能吃猫肉的,于是就把它埋掉,建一个坟,立一块碑。其实就是在跟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去形成自己人民的感情、立场、心性,这些逐渐就形成习惯了。我们今天的好处就是:诸位一开始就可以听到“心法”。但是,养成的部分是欠缺的,诸位缺乏的就是“养成”。劳动的习惯,朴素的习惯,帮助别人的习惯,这些实际上不是说要通过讲道理才能形成的,不是说你因为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就是欢乐,就是幸福”的道理,然后才去为人民服务的。其实自然而然地去做才是最好的。

我讲心路的时候,其实跟佛教讲的就不一样,因为我讲了大量的劳动、实践对于心性的培养。

 

为什么说“道在尿溺”呀?你看,一个小孩子接触的哪里有什么大事?全都是非常细小的事情,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句话,这些都是非常细小的东西。如果你能够捕捉到,那就是道之所在,或者说至少可以在今后帮助你去悟那个道。如果捕捉不到,不敏感,大大咧咧,马马虎虎,马大哈,那可能就随波逐流了。所以说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并没有日积月累之功,也没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历,但还是非常有思考能力,非常有智慧?无非就是因为他特别敏锐,总是能够把那些在别人那里被忽视了的生活当中的小细节给提炼出来,给放大了,或者说给举一反三了。这样虽然看上去做的是很大的事情,但是那个道理跟那个细小的事情的道理是一致的。这样就可能出现一种情况,看上去经历并不丰富,但是思考却比那些经历丰富的人深刻得多。

但是这种东西确实是不易普及的。一旦是到课堂上去讲我的《矛盾原理》,我估计很可能一样的教条化。我批评某些同志的原因就在这里。为什么有些人讲话会显得有些啰嗦?或者有时候显得引用的东西过多?因为生活当中的小细节他体会不到,或者说是体会得少,所以就只能去引用他人的东西。中国文化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说我们靠的是切实的行动,而不是靠语言来弘道。其实语言完全有可能是假的,看上去语言是可以固化、可以复制的,可以流传的,也是可靠的,但恰恰是这个东西最容易作假。如果我们对宗教的历史有一些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些特别活跃的教会,其中一定是有有心人。如果缺乏这种有心人,那个教会一定只是一个躯壳和尸体。但一旦成为有心人之后,很快就会对经典不满意。因为经典是两千年以前形成的,你要完全用那个时候形成的那些思想来指导今天的社会,那就很有可能行不通。不过,你一旦有了这种对经典的不满意之后,就很可能会被那些拘泥于经典的人看成是叛教。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TAG: 编者按 韩老师 文章
顶:13 踩:0
【已经有8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