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显庙胡同

 liuzy56 2013-08-11
五显庙胡同

 

《东城区志》载:东四十四条,位于东四北大街与东直门内南小街之间,长780米,宽7米。明朝称新太仓南门,因位于明新太仓南门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王寡妇胡同,宣统时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五显庙胡同,因有五显庙而得名,1965年全市整顿地名时,并入东四十四条。

鲜为人知的五显庙胡同(一)

东四十四条西段路北的96号院,清末有军机大臣荣禄府邸一座,有房200多间。庚子年间(1900年)末代肃亲王善耆东交民巷的肃亲王府邸被八国联军焚毁,荣禄把十四条的府邸送给了善耆。善耆一心想借住日本势力复辟清王朝,就把4岁的十四格格送给日本人收养,长大后成为臭名远扬的日本女间谍金壁辉。现在人们说起东四十四条,多谈末代肃亲王府的善耆和金壁辉,很少有人关注东段的五显庙胡同。

解放后,善耆府邸被北京市袜子厂占用,曾有职工1000多人。1970年,北京市袜子厂一次性招收70届中学毕业生400多人,还有老三届拒绝下乡的“老泡儿”们。九十年代以前,据说北京市民穿的袜子都是该厂生产的,特别是七十年代生产的锦纶袜子,花样繁多,是北京市民的抢手货,我们大家都穿过。现如今北京市袜子厂早已停产,工人们退休的退休,不到退休年龄的都下了岗,十余个生产车间(一部分是善耆府邸大瓦房)已经装修成写字楼对外出租(见上图),还有二个车间变成了十四条菜市场。

东四十四条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宽阔长胡同,元大都时期业已形成,位于元大都崇仁门内大街(今东直门内大街)的南侧,为十二步宽。十四条北侧是元代太仓(粮仓),故称太仓南门。明清改称新太仓南门。新太仓两侧为居民区,有众多庙宇。清中叶新太仓废弃,成为纯粹的居民区,又新盖一些庙宇。这些庙宇大小不一,受元代有南北走向排水沟(今有北沟沿胡同)的影响,出现了众多小胡同。

从东四十四条中间新太仓胡同往东,胡同变窄,到了北沟沿胡同东口,十四条胡同分为二岔,北岔往东北斜向通往东直门内南小街,南岔向东南斜向联通南小街,解放后盖大楼,南岔成为死胡同。

据传,北新桥地区的五显庙始建于明代,供奉的是五显大帝,又称五显灵官大帝、五圣大帝、五通大帝、华光菩萨等。在民俗中他是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和神灵。传说玉皇大帝封其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故称五显,显灵之意。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五显大帝生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庙会,为他祝寿,祈求风调雨顺,田禾大熟。每月初一、十五,商人们都要到五显庙焚香上供。

鲜为人知的五显庙胡同(一)

旧日北京城,北新桥五显庙不如广安门外五显庙有名,广安门外六里桥村的五显庙,又称五显财神庙,位于广安门门外官道旁,每年正月有五显财神庙庙会。

查清《乾隆京城全图》显示,当时在五显庙周边庙宇频多,且大小不一,占地面积最大的是五显庙,故这条胡同在宣统年间整顿地名时,定名为五显庙胡同。

五显庙为三进院落,正门在现在东四十四条南岔,有山门一座,进院落是前院,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可能是钟楼和鼓楼),正殿后面有三座大殿(均为三间),前后排列,三座殿房两侧是宽阔的南北通道,广种松柏树,最后一座殿房的北面有正房八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五显庙内创办私立五显庙小学,为六年制完全小学。

由于五显庙胡同内庙宇众多,致使五显庙周边出现十几条小胡同。五显庙东有二条胡同至九条胡同,五显庙西有炕儿胡同和锅腔胡同,上述十条小胡同均为东西走向,胡同内多为一进四合院或空地,这些胡同现在都已消失,并入南北走向的胡同。

五显庙北侧的南北走向的四条胡同现在亦在,从东到西依次是:小菊胡同、北沟沿胡同(梁启超故居在此胡同内)、罗车胡同和新太仓胡同。

《乾隆京城全图》显示,五显庙西边有马神庙(二进院带东跨院)、天龙寺(三进院,与五显庙布局基本相同,但院落比五显庙小)、天仙庵(二进院)、鲁班庵(一大院,正房三间,西厢房五间,没有东厢房,显得院落南北长,东西窄)、龙王庵(二进院)、毗卢庵(一进院)、大义庵(一进院)卢圣庵(一进院)等;五显庙东边有弥勒庵(一进院)、胡同东口是土地庙(二进院落呈西北东南布局,没有正房,可能是受北侧排水沟走向的影响)。这些庙宇,在民国期间均变为民居。

五显庙的对面,胡同南侧是白云寺(三进院落,是解放后十三条小学的位置),白云寺东侧是镶黄旗义学平房院,有普通平房28间,分四面布局,北房和南房各五间,其余是东西房,中间是很大的空场,为学生活动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