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英文简称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己有的配电网作为传输媒介,实现数据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最早主要应用电力线传输电话信号。广义的PLC技术包含两个大的分支,一个是面向配电网自动化的,简称DLC(配电线路载波);另一个是面向进户线路和户内线路的,称为PLC(线路通信)。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使用对象,技术特征,如线路条件、速率要求、线路共享方式以及用户密度方面的不同。 国外对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电力线载波Modem芯片,并制定了电力线载波通信适用范围的标准,尤其是在德国、韩国、美国、瑞士等国,该项技术都已近于实用。有文献报导,NORWEB公司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配电网上的25个终端用户的电话与数据通信试验后(1992-1993),已开发出在2MHz带宽内数据传送速率为1 Mbps的系统。1993年,英国S WEB公司成功地在一地区性有限遥测系统(RMS )中采用中、低压配电网进行两路数字载波通信,将己有的水、气表计与电能表计连接起来,能提供包括水、天然气、电能的自动抄表等功能。另外,美国AN公司于1996年推出了100 kbit/s的电力线调制解调器芯片。1999年3月I1日,德国RWE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瑞士Ascom公司向公众展示了利用公用电网传输电话和数据的技术,使用户可通过低压电网,以高于当时ISDN技术20倍的速度在因特网上浏览、传送数据。最近几年,德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都相继报道已经实现了利用低压电力线的高速互联网传输技术,并正在各自国家进行推广应用,国际上对高速PLC专用芯片的研制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的Intellon公司的14Mbit/s芯片己经达到实用化水平。为了推进PLC的标准化工作,国际上成立了一些PLC组织,但至今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国研究PLC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早在2001年5月18日,中国信息产业部就己经正式批准了国电通信中心的ISP业务申请,国电通信中心就已经具备了开展上网业务的通行证。据最新报道,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已开发出了2 Mbit/s和14Mbit/s的电力线高速通信系统,并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宽带接入实验小区U,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也研制成功了10 Mbit/s的电力调制解调器,并在北京善果胡同开辟宽带小区网进行试验191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对此进行研究,有的完成了自己的样机并进行了小范围试验测试。 可以乐观地预见,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新的研究热点,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诱人之处在于它利用已有的低压电力网作为信息传输的信道,从而不必再进行新的通信网络的投资与建设。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核心问题是载波信号的调制(Modulate)与解调(Demodulate),也即电力载波调制与解调芯片(Modem)。随着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载波通信的速率、传送数据量、抗干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电力载波通信市场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国内芯片制造业的现状,目前在国内应用的全是国外的Modem芯片。中国的电网特性、电网结构、居民住宅分布状况决定了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应用领域等方面与国外有一些不同之处。因此,使电力线载波通信Modem芯片的瓶颈现象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国内电力载波通信市场难以迅速增长,应用中也延缓了用户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认同和接受。目前,已有相关公司正切入这一市场,积极与国外相关公司联系、合作,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推出真正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为载波通信打开一个光明的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