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第三卷 [清代]陈士择远公 膽腑命名篇第十九
歧伯曰:膽貯青汁,有入無出,然非腸何能通而貯之乎,故亦以腸名之。 胡孔甲曰:十一臟取決於膽,是腑亦有臟名矣,何臟分五而腑分七也? 岐伯曰:十一臟取決於膽,乃省文耳,非腑可名臟也。 孔甲曰:膽既名為臟,而十一臟取決之,固何所取之乎? 岐天師曰:膽司滲,凡十一臟之氣得膽氣滲之,則分清化濁,有奇功焉。 孔甲曰:膽有入無出,是滲主入而不主出也,何能化濁乎? 岐伯曰:清滲入則濁自化,濁自化而清亦化矣。 孔甲曰:清滲入而能化,是滲入而仍滲出矣。 岐伯曰:膽為清淨之府。滲入者,清氣也, 孔甲曰:臟腑皆取決於膽,何臟腑受膽之滲乎? 岐伯曰:大小腸膀胱皆受之,而膀胱獨多焉,雖然膀胱分膽之滲,而膽之氣虛矣。 孔甲曰:膽滲何氣則受損乎? 岐伯曰:酒熱之氣,膽之所畏也,過多則滲失所司,膽受損矣, 孔甲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剌膽絡之穴,則病可已也。 孔甲曰:善。 陳士鐸曰:膽主滲,十二臟皆取決於膽者,正決於滲也。膽不能滲又何取決乎。 任督死生篇第二十
岐伯曰:二經之脈不可略也。以二經散見於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於中矣。 雷公曰:試分言之。 岐伯曰: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後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 雷公曰:二經之脈絡予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經氣行則十二經之氣通,二經氣閉則十二經之氣塞,男則成疝,女則成瘕, 雷公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腎之氣必假道、于任督二經,氣閉則腎氣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 雷公曰:神哉論也。請載《外經》,以補《內經》未備。 陳士鐸曰:任督之路,實人生死之途。說得精好入神。 陰陽二蹺篇第二十一
岐伯曰:《內經》言之矣。 司馬曰:《內經》言之,治病未驗或有未全歟。 岐伯曰:《內經》約言之,實未全也。陰蹺脈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 司馬公曰:今而後,陰陽二蹺之脈昭然矣。 陳士鐸曰:二蹺之脈,分諸男女。《內經》微別,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過。 奇恒篇第二十二
岐伯曰:然。 奢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臟矣。 岐伯曰:腑謂臟者,以其能藏陰也。陰者,即腎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腎精也。 奢龍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於此乎? 岐伯曰:人欲長生,必知斯六義,而後可以養精氣,結聖胎者也。 奢龍曰:女子有胞以結胎,男子無胞何以結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屬之女子,而男子未嘗無胞也,男子有胞而後可以養胎息, 奢龍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藏乎? 岐伯曰:廣成子有言,毋搖精,毋勞形,毋思慮營營,非不瀉之謂乎。 奢龍曰;命之矣。 陳士鐸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非臟也,非臟而以臟名之, 小絡篇第二十三
岐伯曰:二者不同也。 應龍曰:請問不同? 岐伯曰:肌腠在膜原之外也。 應龍曰;肌腠有脈乎? 岐伯曰:肌腠膜原皆有脈也,其所以分者,正分於其脈耳。肌腠之脈,外連于膜原, 應龍曰:二脈乃表裏也,有病何以分之? 岐伯曰:外引小絡痛者,邪在肌腠也。內引小絡痛者,邪在膜原也。 應龍曰:小絡又在何所? 岐伯曰:小絡在膜原之間也。 陳士鐸曰:小絡一篇,本無深文,備載諸此。 肺金篇第二十四
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強,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 少師曰:金畏火克,宜避火矣,何又親火乎? 岐伯曰:肺近火,則金氣之柔者必銷矣。然肺離火,則金氣之頑者必折矣。 少師公曰:善。請問金木之生克? 岐伯曰:肺金制肝木之旺,理也。而肝中火盛,則金受火炎肺,失清肅之令矣。 少師曰:何肺金之召火也? 岐伯曰:肺金,嬌臟也,位居各臟腑之上,火性上炎,不發則已,發則諸火應之。 少師曰:肺為嬌臟,曷禁諸火之威逼乎,金破不鳴斷難免矣。何以自免於禍乎? 岐伯曰:仍賴腎子之水以救之。是以肺腎相親更倍于土金之相愛。 少師曰:金得水以解火,敬聞命矣。然金有時而不畏火者,何謂乎? 岐伯曰:此論其變也。 少師曰:請盡言之。 岐伯曰:火爍金者,烈火也。火氣自微何以爍。金非惟不畏火,且侮火矣。 少師曰:善。請問金化為水,而水不生木者,又何謂乎? 岐伯曰:水不生木,豈金反生木乎。水不生木者,金受火融之水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肺不燥不成頑金,肺過濕不成柔金,以肺中有火也。 肝木篇第二十五
岐伯曰:此肝木自鬱也。木喜疏泄,遇風寒之邪,拂抑之事,肝輒氣鬱不舒。 少師曰:木無金制宜木氣之舒矣,何以仍鬱也? 岐伯曰:木性曲直,必得金制有成。今金弱木強,則肝寡于畏,任鬱之性以自肆, 少師曰:肝氣不平可以直折之乎? 岐伯曰:肝氣最惡者鬱也。其次則惡不平,不平之極即鬱之極也。故平肝尤尚解鬱。 少師曰:其故何也? 岐伯曰:肝氣不平,肝中之火過旺也。肝火過旺,由肝木之塞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木不鬱則不損,肝木之鬱即逆之之謂也。 腎水篇第二十六
岐伯曰:腎屬水,先天真水也。水生於金,故肺金為腎母。 少師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 岐伯曰:土貪生金,全忘克水矣。 少師曰;金生水而水養于金,何也? 岐伯曰:腎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腎水不潤。 少師曰:腎得肺之生即得肺之損,又何以養各臟腑乎? 岐伯曰:腎交肺而肺益生腎,則腎有生化之源。山下出泉涓涓正不竭也。 少師曰:水潤心固是水火之既濟,但恐火炎而水不來濟也。 岐伯曰:水不潤心,故木無水養也。 少師曰:腎衰不能濟心,獨心受其損乎? 岐伯曰:心無水養,則心君不安,乃遷其怒于肺金,遂移其.火以逼肺矣。 少師曰:何火禍之酷乎? 岐伯曰:非火多為害,乃水少為炎也。五臟有臟火,七腑有腑火, 少師曰;各臟腑皆取資于水,宜愛水而畏火矣。何以多助火以增焰乎? 岐伯曰:水少火多,一見火發,惟恐火之耗水,竟來顧水,誰知反害水乎。 少師曰:火多水少,瀉南方之火,非即補北方之水乎? 岐伯曰:水火又相根也。無水則火烈,無火則水寒,火烈則陰虧也,水寒則陽消也。 少師曰:火水既濟獨不畏土之侵犯乎? 岐伯曰:土能克水,而土亦能生水也。水得土以相生,則土中出水,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五行得水則潤,失水則損。況取資多而分散少乎。故水為五行之所窈,不可不多也。說得水之有益,有此可悟永矣。 心火篇第二十七
岐伯曰:君主無為,心為君火,安可有為乎!君主有力,非生民之福也。 少師曰:何謂也? 岐伯曰:脾胃之土喜溫火之養,惡烈火之逼也。溫火養則土有生氣而成活土, 少師曰:腎水本濟心火者也,何以救之無裨乎? 岐伯曰:人身之腎水原非有餘。況見心火之太旺,雖濟火甚切,獨不畏火氣之爍乎。 少師曰:何以解氛乎? 岐伯曰:心火動極矣,安其心而火可息也。 少師曰:可用寒涼直折其火乎? 岐伯曰:寒涼可暫用,不可久用也。暫用則火化為水,久用則水變為火也。 少師曰:斯又何故歟? 岐伯曰:心火必得腎水以濟之也。滋腎安心則心火永靜,舍腎安心則心火仍動矣。 少師曰:凡水火未有不相克也,而心腎水火何相交而相濟乎? 岐伯曰:水不同耳。腎中邪水最克心火,腎中真水最養心火,心中之液即腎內真水也。 少師曰:心在上,腎在下,地位懸殊,何彼此樂交無間乎? 岐伯曰:心腎之交,雖胞胎導之,實肝木介之也。 少師曰:然則肝木又何以養之? 岐伯曰;腎水為肝木之母,補腎即所以通肝木。非水不旺火,非木不生欲,心液之不枯,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心火,君火也。君心為有形之火,可以水折。 黄帝外经-第四卷 [清代]陈士择远公 脾土篇第二十八
岐伯曰: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心經之君火,包絡、三焦、命門之相火,皆生之。 少師曰:其故何歟? 岐伯曰:命門盛衰,即脾土盛衰。命門生絕即脾土生絕也。蓋命門為脾土之父母, 少師曰:命門火過旺,多非脾土之宜,又何故乎? 岐伯曰:火少則土濕,無發生之機;火多則土幹,有燥裂之害。 少師曰:焦土能生肺金乎? 岐伯曰:肺金非土不生。今土成焦土,中鮮潤澤之氣,何以生金哉。且不特不生金也, 少師曰:治何經以救之? 岐伯曰: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補水則火自息。然而徒補水則水不易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日:脾土與胃土不同。生脾土與胃土生不同,雖生土在於火也,然火各異。 胃土篇第二十九
岐伯曰:脾,陰土也;胃,陽土也。陰土逢火則生,陽土必生於君火。 少師曰:土生於火,火來生土,兩相親也,豈胃土遇三焦命門之相火,辭之不受乎? 岐伯曰:相火與胃不相合也,故相火得之而燔,不若君火得之而樂也。 少師曰:心包亦是相火,何與胃親乎? 岐伯曰:心包絡代君火以司令者也,故心包相火即與君火無異,此胃上之所以相親也。 少師曰:心包代心之職,胃土取資心包,無異取資心火矣。 岐伯曰:胃土衰則喜火之生,胃火盛則惡火之助也。 少師曰:此又何故歟? 岐伯曰:胃陽土宜弱不宜強。 少師曰:何以不宜強也? 岐伯曰:胃多氣多血之府,其火易動,動則燎原而不可制,不特爍肺以殺子, 少師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火盛必濟之水,然水非外水也,外水可暫救以止炎,非常治之法也。 少師曰:又將奈何? 岐伯曰:救焚之法,先瀉胃火,後以水濟之。 少師曰:五臟六腑皆藉胃氣為生,瀉胃火不損各臟腑乎?吾恐水未生,腎先絕矣。 岐伯曰:火不息則土不安,先息火後濟水,則甘霖優渥,土氣升騰,自易發生萬物。 少師曰:胃氣安寧,肝木來克奈何? 岐伯曰:肝來克胃,亦因肝木之燥也,木燥則肝氣不平矣,不平則木鬱不伸,上克胃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胃土以養永為主,養水者助胃也。胃中有水,則冒火不沸。 包絡火篇第三十
岐伯曰:言同則同,言異則異。心火生胃,心包之火不止生胃也。心火克肺, 少師曰:同一火也,何生克之異? 岐伯曰:心火,陽火也。其勢急而可避,心包之火,陰火也。其勢緩而可親。 少師曰:可救乎? 岐伯曰:亦在制火之有餘而已。 少師曰:制之奈何? 岐伯曰:心包陰火竊心之陽氣以自養之,必得腎之陰氣以自存。心欲溫腎,腎欲潤心, 少師曰:包絡之火可瀉乎? 岐伯曰:胃土過旺,必瀉心包之火。然心包之火可暫瀉而不可久瀉也。心包逼近于心, 少師曰:然則奈何? 岐天師曰:肝經之木,包絡之母也。瀉肝則心包絡之火必衰矣。 少師曰:肝亦心之母也,瀉肝而心火不寒乎? 岐天師曰:暫瀉肝則包絡損其焰,而不至於害心。即久瀉肝則心君減其炎, 少師曰:若師言,瀉肝經之木,可救急而不可圖緩,請問善後之法? 岐伯曰:水旺則火衰,既濟之道也。安能舍補腎水別求瀉火哉。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包絡之火為相火,相火宜補不宜瀉也。宜補而用瀉必害心包矣。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岐伯曰:三焦稱腑,虛腑也。無腑而稱腑,有隨寓為家之義。故逢木則生、逢火則旺。 少師曰:三焦耗臟腑之氣,宜為各臟腑之所絕矣,何以反親之也? 岐伯曰:各臟腑之氣非三焦不能通達上下,故樂其來親而益之以氣, 少師曰:各臟腑樂與三焦相親,然三焦樂與何臟腑為更親乎? 岐伯曰:最親者,膽木也。膽與肝為表裏,是肝膽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 少師曰:三焦火也,火必畏水,何故與水親乎? 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親水而喜入于水也,蓋水無火氣之溫則水成寒水矣。 少師曰:然則何以治之? 岐伯曰:瀉火而水自流也。 少師曰:三焦無腑,瀉三焦之火,何從而瀉之? 岐伯曰:視助火之臟腑以瀉之,即所以瀉三焦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三焦之火附於臟腑,臟腑旺而三焦旺,臟腑衰而三焦衰, 膽木篇第三十二
岐伯曰:腎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膽。然肝與膽皆腎子也, 少師曰:然亦有腎水不衰,膽氣自病者何也? 岐伯曰:膽之汁主藏,膽之氣主泄,故喜通不喜塞也。 少師曰:肝膽同鬱,將獨鮮膽木之塞乎? 岐伯曰:郁同而解鬱,烏可異哉。膽鬱而肝亦郁,肝舒而膽亦舒。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肝膽同為表裏,肝盛則膽盛,肝衰則膽衰,所以治膽以治肝為先。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無火,水不化,故以陽水名之。 少師曰:膀胱通心腎之火,然親於腎而疏於心也。 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裏最為關切,故腎親於膀胱。而膀胱亦不能疏於腎也。 少師曰:然則膀胱親於心而疏於腎乎? 岐伯曰:膀胱陽水也,喜通陰火而不喜通陽火,似心火來親未必得之化水。 少師曰:此又何故歟? 岐伯曰:心火下交於腎,則心包三焦之火齊來相濟,助胃以化膀胱之水。倘心不交腎, 少師曰:君火無為,相火有為,君火不下降,包絡相火正可代君出治。 岐伯曰:君臣一德而天下治。君火交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化。 少師曰:心腎之離合,膀胱之得失如此乎? 岐伯曰:膀胱,可寒而不可過寒,可熱而不可過熱。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膀胱本為水腑。然水中藏火,無水不交,無火亦不交也。故心腎二臟皆通於膀胱之腑。膀胱不通,又何交乎!交心腎,正藏水火也。 大腸金篇第三十四
岐伯曰:大腸之金,陽金也。不能生水,且藉水以相生。 少師曰:水何能生金哉? 岐伯曰:水不生金而能養金,養即生也。 少師曰:人身火多於水,安得水以養大腸乎? 岐伯曰:大腸離水實無以養,而水苦無多。所異者,脾土生金,轉輸精液庶無乾燥之虞。 少師曰:土生金,而大腸益燥何也? 岐伯曰:土柔而大腸潤,土剛而大腸燥矣。 少師曰:土剛何以燥也? 岐伯曰:土剛者,因火旺而剛也。土剛而生金甚,然未免同火俱生, 少師曰:水潤金也,又善蕩金者,何故歟? 岐伯曰:大腸得真水而養,得邪水而蕩也。邪正不兩立,勢必相遇而相爭。 少師曰:人非水火不生,人日飲水何,以防之? 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 少師曰:大腸無火,往往有傳導變化而不能者,又何故歟? 岐伯曰:大腸惡火又最喜火也。惡火者,惡陽火也。喜火者,喜陰火也。 少師曰:腎火雖水中之火,然而克金,何以喜之? 岐伯曰:肺腎子母也。氣無時不通,肺與大腸為表裏,腎氣生肺,即生大腸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大腸無水火何以開闔。開闔既難以傳導變化乎。可悟大腸必須於水火也。大腸無水火之真,即邪來犯之,故防邪仍宜潤正耳。 小腸火篇第三十五
岐伯曰:小腸與心為表裏,與心同氣,屬火無疑。其體則為水之路,故小腸又屬水也。 少師曰:然則小腸居水火之間,乃不陰不陽之腑乎。 岐伯曰:小腸屬陽,不屬陰也。兼屬之水者,以其能導水也。水無火不化,小腸有火, 少師曰:斯又何故乎? 岐伯曰:膀胱,水腑也,得火而化,亦必得水而親。 少師曰:腸為受盛之官,既容水谷,安在腸內無水,必藉腎水之通膀胱乎? 岐伯曰:真水則存而不泄,邪水則走而不守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小腸之火,有水以濟之。故火不上焚,而水始下降也。 命門真火篇第三十六
岐伯曰:命門,火也。無形有氣,居兩腎之間,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 少師曰:藏于水以生水,何也? 岐伯曰:火非水不藏,無水則火沸矣。水非火不生,無火則水絕矣。 少師曰:命門之火,既與兩腎相親宜與各臟腑疏矣。 岐伯曰: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不止腎恃之為根,各臟腑無不相合也。 少師曰:十二經皆有火也,何藉命門之生乎? 岐伯曰:十二經之火,皆後天之火也。後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 少師曰:命門之火氣甚微,十二經皆來取資,盡為分給,不虞匱乏乎? 岐伯曰:命門居水火中,水火相濟,取之正無窮也。 少師曰:水火非出於腎乎?岐伯曰:命門水火雖不全屬於腎,亦不全離乎腎也。 少師曰:命門之系人生死甚重,《內經》何以遺之? 岐伯曰:未嘗遺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所謂主者,正指命門也。七節之旁有小心。 少師曰:命門為主,前人未言何也? 岐伯曰:廣成子雲:竊窈冥冥,其中有神。恍恍惚惚,其中有氣。亦指命門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命門為十二經之主。《素問》不明言者,以主之難識耳。 黄帝外经-第五卷 [清代]陈士择远公 命門經主篇第三十七
岐伯曰:腎中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也。 雷公曰:十二經最神者,心也。宜心為主,不宜以腎中之命門為主也。 岐伯曰:以心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主在腎之中,不在心之內。 雷公曰:其共相貫通者,何也? 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門屬火,先天之火也。 雷公曰:命門屬火,宜與火相親,何偏居於腎以親水氣耶? 岐伯曰:腎火,無形之火也;腎水,無形之水也。 雷公曰:何遭之渺乎,非天師又孰能知之. 陳士鐸曰:命門在心腎之中,又何說之有無。如世人隸知也。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窮哉。 雷公曰:盍不盡言之? 岐伯曰;談天乎,談地乎,談人乎。 雷公曰,請言人之五行。 岐伯曰:心、肝。脾,肺、腎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 雷公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變則又何能盡哉。試言其生克。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 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 岐伯曰:腎生肝,腎中無水,水涸而火騰矣,肝木受焚,腎何生乎? 雷公曰:何以見克中之生乎? 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脾克水,水得土而畜積則土有生基矣。 雷公曰:請言生不全生。 岐伯曰:生不全生者,專言腎水也.各臟腑無不取資於腎。心得腎水而神明煥發也; 雷公曰:請言克不全克。 岐伯曰:克不全克者,專言腎火也。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 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 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則心氣轉弱,金克肝木矣。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 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則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則克即為生。 雷公曰:善。克畏生而不敢克者,又若何? 岐伯曰:肝木之盛由於腎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氣自衰,柔金安能克剛木乎。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 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則弱多為強。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則衰轉為盛。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五行生克本不可顛倒。不可顛倒而顛倒者,言生克之變也。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
岐伯曰:大哉,問也。陰陽有先後天之殊也,後天之陰陽藏於各臟腑。 為當曰:命門何物也? 岐伯曰:命門者,水火之源。水者,陰中之水也;火者,陰中之火也。 為當曰:水火均屬陰,是命門藏陰不藏陽也。其藏陽又何所乎? 岐伯曰:命門,藏陰即藏陽也。 為當曰:其藏陰即藏陽之義何居? 岐伯曰:陰中之水者,真水也;陰中之火者,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 為當曰:陰陽有偏勝,何也? 岐伯曰:陰勝者,非陰盛也,命門火微也。陽勝者,非陽盛也,命門水竭也。 為當曰:陰勝在下陽勝在上者,何也? 岐伯曰:陰勝於下者,水竭其源則陰不歸陽矣。陽勝於上者,火衰其本則陽不歸陰矣。 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于何臟? 岐伯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 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 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也,非言小心也。 陳士鐸曰:小心在心腎之中,乃陰陽之中也。陰無陽氣則火不生,陽無陰氣則水不長。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岐伯曰:人生於火,養于水。水養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克火者,後天之邪水也。 大封司馬曰:餘終不解其義,幸明示之。 岐伯曰: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寅實有火也。 大封司馬曰:然則水不可飲乎? 岐伯曰:水可少飲以解燥。不可暢飲以解氛。 大封司馬曰:此何故乎? 岐伯曰:無形之火旺,則有形之火微。無形之火衰則有形之火盛。 大封司馬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補先天無形之水,則無形之火自息矣,不可見其火熱飲水不解, 陳士鐸曰:水分有形無形,何疑于水哉。 三關升降篇第四十一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間。 巫鹹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 巫鹹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 巫鹹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 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鹹曰:善。 陳士鐸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 表微篇第四十二
岐伯曰:合臟腑言之也。 奚仲曰:臟陰腑陽,陰結在臟,陽結在腑乎? 岐伯曰:陰結陽結者,言陰陽之氣結也。合臟腑言之,非陽結而陰不結,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剛與剛之言。言臟乎?言腑乎? 岐伯曰:專言臟腑也,陽陰氣不和,臟腑有過剛之失,兩剛相遇,陽過旺陰不相接也。 奚仲曰:臟之剛乎?抑腑之剛乎? 岐伯曰:臟剛傳腑,則剛在臟也。腑剛傳臟,則剛在腑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陰摶陽摶之言,亦言臟腑乎? 岐伯曰:陰摶陽摶者言十二經之脈,非言臟腑也。雖然十二臟腑之陰陽不和, 奚仲曰:善。 陳士鐸曰:陽結、陰結、陰摶、陽摶、俱講得微妙。 呼吸篇第四十三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脈動篇第四十四
岐伯曰:脈之常動不休者,不止肺、胃、腎也。 雷公曰:何以見之? 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者,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曲徑也。周流一身,晝夜環轉, 雷公曰:十二經動脈之穴可悉舉之乎? 岐伯曰:手厥陰心包經,動脈在手之勞宮也。手太陰肺經,動脈在手之太淵也。 陳士鐸曰:講脈之動處,俱有條理,非無因之文也。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岐伯曰:必得之內熱多飲也。 雲師曰:世人好飲亦常耳,未見瞳子皆散大也。 岐伯曰:內熱者,氣血之虛也。氣血虛,則精耗矣。 雲師曰:然往往視小為大也。 歧伯曰:瞳子之系通於腦。腦熱則瞳子亦熱,熱極而瞳子散大矣。夫瞳子之精, 雲師曰:何火之虐乎? 岐伯曰:必飲火酒兼食辛熱之味也。火酒大熱,得辛熱之味以助之則益熱矣。 雲師曰:善。 陳士鐸曰:瞳子散大,不止於酒。大約腎水不足,亦能散大。 黄帝外经-第六卷 [清代]陈士择远公 栽谒氖六
岐伯曰:悦}不若栽病 雷公曰:何謂也? 岐伯曰:原者,脈氣之所注也。切脈之法繁而難知,切腧之法約而易識。 雷公曰:請言切腧之法。 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陰陽。氣來清者,陽也。氣來濁者,陰也。氣來浮者,陽也。 陳士鐸曰:栽ǎ不傳久矣。天師之論,真得其要也。 精氣引血篇第四十七
岐伯曰:血不歸經耳。 力牧曰:病可療乎? 岐伯曰:療非難也,引其血之歸經,則瘥安。 力牧曰:九竅出血,臟腑之血皆出矣。難療而曰易療者,何也? 岐伯曰:血失一經者重,血失眾經者輕。失一經者,傷臟腑也。失眾經者,傷經絡也。 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歸之? 岐伯曰:補氣以引之,補精以引之也。 力牧曰:氣虛則血難攝,補氣攝血則餘已知之矣。補精引血餘實未知也。 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腎;火之亂動也。腎火亂動,由腎水之大衰也。 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單治之乎? 岐伯曰:先補氣後補精。氣虛不能攝血,血攝而精可生也。 力牧曰:善。雖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不清火而補氣,母乃助火乎。 岐伯曰:血至九竅之出:是火盡外泄矣,熱變為寒,烏可再泄火乎。清火則血愈多矣。 力牧曰:善。 陳士鐸曰:失血,補氣本是妙理。誰知補精即補氣乎。 天人一氣篇第四十八
岐伯曰:天之轉移,陰陽之氣也。人之氣亦陰陽之氣也。安得不隨天氣為轉移乎。 大撓曰:天之氣分春夏秋冬,人之氣惡能分四序哉? 岐伯曰:公泥於甲子以論天也。天不可測,而可測。人亦不可測,而可測也。 大撓曰:天之氣萬古如斯,人之氣何故多變動乎? 岐伯曰:人氣之變動,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溫而寒,則春行冬令矣。 大撓曰:天氣變動人氣隨天而轉移,宜盡人皆如是矣。何以有變,有不變也? 岐伯曰:人氣隨天而變者,常也。人氣不隨天而變者,非常也。 大撓曰:人氣不隨天氣而變,此正人守其常也。 岐伯曰:宜變而不變,常也。而餘謂非常者,以其異于常人也。 大撓曰:彼變動者何以治之? 岐伯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郁則達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如此而已。 陳士鐸曰:天人合一,安能變乎。說得合一之旨。 地氣合人篇第四十九
岐伯曰:地氣之合於人氣,《素問》、《靈樞》已詳哉言之。何公又問也? 大橈曰:《內經》言地氣統天氣而並論也,未嘗分言地氣。 岐伯曰:三才並立,天氣即合於地氣,地氣即合於人氣,原不必分言之也, 大撓曰:地氣有獨合於人氣之時,請言其所以合也? 岐伯曰:言其合則合,言其分則分。 大撓曰:請言人之獨合於地氣。 岐伯曰:地有九州,入有九竅,此人之獨合於地也。 大撓曰:《內經》言之矣。 岐伯曰:雖言之未嘗分晰之也。 大撓曰:請言其分。 岐伯曰:左目合冀,右目合雍,鼻合豫,左耳合揚,右耳合兗,口合徐, 大撓曰:其病何以應之? 岐伯曰:冀之地氣逆,而人之左目病焉。雍之地氣逆,而人之右目病焉。 大撓曰:有驗,有不驗何也? 岐伯曰:驗者,人氣之漓也。不驗者,人氣之固也。固者多,漓者少,故驗者亦少。 大撓曰:既有不驗,恐非定理。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言道,烏可缺而不全乎。寧言地氣聽其驗不驗也。 大撓曰:善。 陳士鐸曰:地氣實合于天,何分於人乎。 三才並論篇第五十
岐伯曰:子言是也。 臾區退而作《天元紀》各論,以廣五六氣之義。 岐伯曰:臾區之言大而肆乎,雖然執臾區之論,概治五臟之病,是得一而矣一也。 臾區曰:何謂乎? 岐伯曰:五哒撸行也。談五呒搓U五行也。然五行止有五,五咦兂六, 臾區曰:弟子之言非歟? 岐伯曰:子言是也。 臾區曰:弟子言是夫子有後言,請亟焚之。 岐伯曰:醫道之大也,得子言大乃顯然。而醫道又微也,執子言微乃隱。 臾區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五叱岁庩柖冞w,五臟因陰陽而變動。 鬼臾區曰:請言缺半之理。 岐伯曰:陰陽之氣,有盈有虛。男女之形,有強有弱,盈者,虛之兆。虛者,盈之機。 鬼臾區曰:醫道合天地人者,始無弊乎? 岐伯曰:人之陰陽與天地相合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未嘗異也。 鬼臾區稽首而歎曰:大哉!聖人之言乎,區無以測師矣。 陳士鐸曰:六氣即五行之論,知五行即知六氣矣。世不知五呒不知五行也。不知五行,即不知六氣矣。 五六氣離合篇第五十一
岐伯曰:五叻六氣,則陰陽難化。六氣非五撸瑒t疾病不成。二者合而不離也, 鬼臾區曰:然則何以治六氣乎? 岐伯曰:五咧⑺ルS五臟之盛衰為強弱,五臟盛麗六氣不能衰,五臟強而六氣不能弱。 鬼臾區曰:善。 陳士鐸曰:六氣之病,因五臟之不調也。五臟之不調即五行之不正也,調五行即調六氣矣。 六氣分門篇第五十二
岐伯曰:五不可分,六氣不可合。 雷公曰:其不可合者,何也? 岐伯曰:六氣之中有暑火之異也。 雷公曰:暑火皆火也,何分乎? 岐伯曰;火,不一也。暑外火,火內火也。 雷公曰:等火耳。火與火相合,而相應也。奈何異視之? 岐伯曰:內火之動,必得外火之引。外火之侵,必得內火之召也。 雷公曰:予昧矣,請示世之不知二火者。 陳士鐸曰:五行止有一火,六氣乃有二火。 六氣獨勝篇第五十三
岐伯曰:陰陽足以包天地之氣也。雖然,陰陽之中,變化錯雜,未可以一言盡也。 雍父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六氣盡之矣。 雍父曰:六氣是公之已言也,請言所未言. 岐伯曰:六氣之中有餘不足,勝複去留,臾區言之矣。尚有一端未言也。 雍父曰;請悉論之。 岐伯曰:辰戌之歲,太陽司天而天柱不能窒抑之,此肝氣之勝也。 雍父曰:司天之勝,予知之矣。請言在泉之勝。 岐伯曰:醜未之歲,太陽在泉而地晶不能窒抑之,此肝膽之氣勝也。 雍父曰:子聞順天地之氣者昌,逆天地之氣者亡。 岐伯曰:順之昌者,順天地之正氣也。逆之亡者,逆天地之邪氣也。 岐伯曰:人之強弱不同,縱欲與節欲異也。 雍父曰:善。 陳士鐸曰:天蓬地玄,獨有二者,正分其陰陽也。陰陽同而神亦同者,正顯其順逆也。可見宜順不宜逆矣。 三合篇第五十四
岐伯曰:五行之生化也。 雷公曰:人之五臟,分金木水火土,彼此有勝負而人病, 岐伯曰:臟腑之五行,即天之五行,地之五行也。天地人三合而生化出矣。 雷公曰:請問三合之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天為風, 雷公曰:五行止五,不應與六氣合也。 岐伯曰:六氣即五行也。 雷公曰:五行五而六氣六,何以相合乎? 岐伯曰:使五行止五,則五行不奇矣。五行得六氣,則五行之變化無窮。 雷公曰:六氣之中,各配五行,獨火有二,此又何故? 岐伯曰:火有君相之分耳:人身火多於水,五臟之中,無臟非火也, 雷公曰;大哉盲乎,釋蒙解惑,非天師之謂歟。請載登六氣之篇。 陳士鐸曰:五行不外五臟,五臟即六氣之論也。因五行止有五,惟火為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