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皇子分封制度较明代颇多改进:不滥施封爵

 松边醉客 2013-08-16

2013年08月16日 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网站 作者:郭松义

分享到:

核心提示: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吸取了明代的教训,除前面提到的不滥施封爵以外,还严格规定按授封爵等第赐予庄园田土,其地土均由内务府经管的皇庄中拨给。

点击进入下一页

(康熙少年读书照 资料图)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网站,作者:郭松义,原题为:《清代皇子的教养和分封》

一、皇子的教养

帝王之家,锦衣玉食,加上人们的阿谀奉承,使那些龙子龙孙,极易流于放荡,不思上进。可他们德行的好坏,又常常关系到本朝江山的稳定,因为其中有人是要接皇帝班的。所以,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皇子的教育。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言:“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邪”,故必“因其材力,各俾造就”。

清代的皇子教养至康熙时才确立正规的制度。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其主要精力都贯注在立国争天下上。儿孙们年岁稍长,便赋予兵权,把协助父祖谋取霸业,作为锻炼本领的最佳场所。顺治帝福临以冲龄登临大位,直到故世时才二十四岁,加上全国正处于战争的环境,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小皇子的教育。后来当上皇帝的玄烨,只是因为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悉心照料,才使学业有所成就。

玄烨平定三藩后,全国局势趋于稳定,前面几个皇子也陆续长大。从培养成人着眼,也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当时,特别是对已经成为太子的皇二子胤礽,更是督教甚严。玄烨曾说:“自古帝王,莫不以预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学问,即未能明达治体,是以孳孳在命,耳提面命,自幼时勤加教育,训以礼节,不使一日遐免”。他还说,“朕谨识祖宗家训,文武要务并行,讲肄骑射不敢少废,故令皇太子、皇子等既课以读书,兼令娴习骑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就玄烨对皇子们的教养,作了如是的描写:

这些皇子的老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保傅都是从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第一流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

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道德的培养以及适合他们身份的锻炼。从他们懂事时起,就训练他们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以此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习惯于简朴的生活。……

皇子们都能流利地讲满语和汉语。在繁难的汉语学习中,他们进步很快。那时最小的皇子也已学过“四书”的前三部,并开始学习最后一部了。皇帝不愿他们受到任何细微的不良影响。他让皇子们处在欧洲人无法办到的最谨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皇子们身边的人,谁都不敢掩饰他们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错误。因为这些人明白,如果这样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责任编辑:唐智诚] 标签:清代皇子 分封 封爵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