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圆山书柜 2013-08-20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 (Lamarck)](1),俗称黄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 (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 狭舌目 (Stenogiossa)蛾螺科(Buccinidae).分布在我国东海与南海,栖息于潮下带泥质的海区,营底栖生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贝类。由于过度捕捞,八十年代后期,产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价格不断上升,到目前规格为100—160粒/公斤的价格为140元左右,经济价值极为可现。为了保护与开发该品种的资源,大规格的开展人工育苗增殖已势在必行。

  国内有关东风螺的报道多为形态﹑生殖系统及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关于繁殖技术多为日本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而有关泥东风螺的人工育苗技术则少见且不够完善,我场科研小组于2002年5月—9月间,在露天水泥池的条件下,对泥东螺的人工育苗展开科技攻关,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今后开展该品种的大规模人工育苗提供经验与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亲贝:

  亲贝来源:2002年4月28日从湛江市硇洲渔民处购买泥东风螺100斤,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作为亲贝,其壳高5.6—6.8cm,平均6.0cm体重30—40g,平均35g。

  亲贝的室内暂养:将亲贝暂养于室内8×2×0.6m的池子中,暂养池要求平整光滑,以便于采卵,每天保持微流水,一般1—2d投喂小杂鱼或蟹肉﹑虾肉一次,并及时消除残饵。

  1.2幼体培育

  1.2.1单细胞藻的培育:在采卵与孵化前一个星期须进行单细胞藻的三级扩大培养,培养的种类有金藻﹑扁藻﹑小球藻,通用营养盐配方:硝酸钠60ppm,磷酸二氢钾4ppm,柠檬酸铁0.5ppm,维生素B121瓶/m3,维生素B11瓶/m3 。 

  1.2.2采卵与孵化:亲贝常将卵产于池壁上,可用刀片或小铲将其收集。注意采卵时动作要轻快,以免卵囊被割破,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率。将收集的卵囊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去除污物,然后放在0.3—0.5cm网眼的塑料篮中,再用300ppm甲醛消毒10分钟后放于过滤海水池中孵化,池水要缓缓充气,微流水直到孵化。

  1.2.3控制幼体密度:水温在28—30℃ 时,受精卵经5d发育就可破膜而出发育成浮游幼体。将快出膜的卵囊放于已贮备好过滤海水的育苗池(规格8×2×0.9m)中继续孵化,育苗池用95%遮光网遮光。当幼体孵出后,注意控制幼体密度在5万个/m3左右,当密度足够时,再将正在孵化的卵囊移到另一个育苗池继续孵化,直到完全孵出。

  1.2.4饵料的投喂:幼体一出膜即开始摄食,1—4天以金藻为主,4天后再慢慢补充扁藻和小球藻,到后期则应以扁藻为主,补以少量金藻﹑小球藻,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天气﹑水温的变化)灵活掌握,一般以投喂2小时后有少量剩余为宜。投喂过程中,间接补充少量酵母片以助消化。

  1.2.5水质控制:为改善水质环境,适当的换水是必要的,为避免水环境的突变.不宜一次性大量换水,应少量多次为宜。一般前5天不换水,以后每天换1/5v水。同时应根据水质情况适当施加有益活菌,抑制水中病菌的生长。

  1.3稚贝培育:将稚贝放养在流水育苗池(规格8×2×0.9m),缓缓冲气,池底铺一层细沙,以刚能盖过稚贝为宜,以后随着稚贝的生长再适当补充经洗净消毒的细沙。初始放养密度3000个/m2。幼体变态成稚贝后,食性由单细胞藻转化为肉食性,应开始投喂鱼﹑蟹肉,考虑到饵料成本和稚贝对食物的选择性,前7天以蟹肉为主,7天后可以补充投喂小杂鱼,也可以用杂鱼完全替代蟹肉。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依体重的3-5%投喂,饵料应力求新鲜,每隔一星期用酵母拌饵投喂一次。另外,稚贝培育后期应注意氨氮的超标,应定期施加底改剂和有益活菌,抑制病菌的生长。稚贝觅食时常大量爬出水面,可用毛刷将其扫回池中,也可用水冲使其掉回池中,以防止其干死,当稚贝长到0.5cm以上则能在干死前自己掉回池中。

  2、结果

  2.1繁殖

  2.1.1产卵:亲贝在室内暂养当天晚上就开始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也少数在白天。亲贝有集群产卵的习性。产卵时亲贝贴在池壁上,缓慢地移动,卵从腹足口缓慢排出,产出的卵囊多数粘附在池壁上,只有极少数产于池底。卵囊呈乳白色,木耳状连成一片,每片有20~100个卵囊不等。透过包膜可见到灰褐色的受精卵。产卵时室内水温25~27℃,海区水温为24~26℃,比重1.0190—1.0210。据观察泥东风螺在湛江地区3月中旬开始产卵,到10月仍能产卵,繁殖季节亲贝能多次产卵,其中5~7月产卵量最多,为产卵盛期。

  2.1.2孵化:水温为25~27℃,比重1.0170~1.0210微流水充气的条件下,第6d发育成幼体雏形,在显微镜下可见幼体在卵囊内活动;第8d幼体破膜而出,刚孵出的面盘幼体大小(壳长×壳宽)为427.55×261.56~401.39 × 254.42μ[2]当水温在28~30℃,在同等条件下只需5d幼体就可破膜而出。

  2.1.3幼体的形态和发育:

  孵出后的面盘幼体有一对翼状的面盘,面盘边缘周生一圈小纤毛,其上有两行棕色的色素点,足原前端有一对眼点,游动时伸张 呈翼状,肉眼观察似蝴蝶状[2]白天幼体具有趋光性,但在充足情况下表现不明显,停气时,活力好的幼体常聚集成群,经9—18d培育幼体面盘退化,附着变态成稚贝,以足部爬行。一对面盘一对眼点壳长427.55—401.39μ,一对面盘伸长大小约1000μ,一对眼点,足可伸缩,不能爬行,壳顶螺旋扭转,大小壳长583—603.6μ
壳上出现褐色的斑点,其它同上。面盘退化消失,足可爬行,眼点一对,壳面为褐色与体体色相近,大小壳高为750μ。
 
    2.1.4 幼体培育:

  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经过3—4d培育细体壳顶出现螺施扭转,幼体变态成稚贝需9—18d,同池幼体变态时间差在3—6d,变态率在10~40%,平均达30%。变态后稚贝行底栖生活。

  2.1.5稚贝培育:

  幼体变态附着稚贝后放于有沙底育苗池微流水培育,以蟹肉,小杂鱼肉为饵料,经30—40d的培育可长到0.5~1cm,成为螺苗,成活率达60%,出苗密度为2000粒/m2左右。

  3、讨论

  3.1关于幼体培育的饵料:吴善编译的方斑东风螺的产卵及幼体培育中提到用小球藻;陈德富在泥东风螺的繁殖与食性研究中用云微型藻;湛江硇洲的部分养殖户在无培育单细胞藻纯种的能力下,引入自然海水经肥水后用于培育幼体;也有部分养殖户用螺旋藻、虾片、BP等人工配合饵料替代天然饵料,我们则用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以上均能使幼体附着变态成稚贝,但效果有明显的差异(表2),据我们的观察,自然肥水培育的幼体生长快,水温在28—30℃时幼体变态时间短(9—10d);人工饵料培育的幼体生长较慢且到稚贝阶段开始表现出螺旋部较天然稚贝短小;用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幼体生长较快,且个体大、水温28—30℃时幼体变态时间相对较长(12~18d)。自然海水经肥水所产生长的藻相较复杂,它与自然海区的藻相密切相关。所以这种方法培育效果会因海区藻相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当海区的藻相多数适合泥东风螺幼体摄食时,育苗就可获保成功,而当海区藻相多数不适合泥东风螺幼体摄食时,则会导致育苗的失败。人工饵料培育出的稚贝由于与天然稚贝有明显的差异而失去价格优势;用人工培育的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幼体的培育方法,受海区影响较少。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人工培育的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的培育方法较适合于大规格的育苗和推广。当然如果在藻相适合东风螺幼体摄食的海区,用自然肥水结合,金藻、扁藻、小球混合投喂效果应为更理想。

  3.2关于胚胎及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据我们观察,水温在22—24℃时,受精卵经9—10d才能发育成浮游幼体。而水温在29—30℃时,在同等条件下,受精卵只需5d就能发育成浮游幼体。试验证明:水温在22—30℃之间受精卵的胚胎发育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幼体培育在23—25℃时,需经18—30d才能变态成稚贝,而水温在29—30℃,在同等培育条件下则只需9—13天,同时试验还证明了幼体发育在35—37℃的水温下仍能存活6d,我们认为水温在28—30℃之间进行孵化和幼体培育得较理想的效果,但这是否是最佳培育水温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3.3关于最佳盐度:据我们试验泥东风螺幼体能在海水比重为1.0140~1.0230之间正常生长发育,我们人工育苗期海水比重在1.0160~1.0230之间,能取得理想效果。在育苗过程中由于暴风雨的袭击,曾出现比重由1.0220突降到1.0160的情况,但幼体并没有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这说明泥东风螺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强,至于育苗的最佳盐度则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3.4关于幼体变态成稚贝的时间:幼体变态成稚贝是个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变态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水温和饵料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同等条件下,水温适合及饵料营养全面则会加快这个过程,反之则会减慢这个过程。
  
  3.5关于稚贝培育

  3.5.1沙底与无沙底的比较:我们试验证明在同等培育条件下,有沙底比无沙底培育效果好,表现为有沙底最终增长量高于无沙底的增长量。(这与吴善在编译方斑东风螺的产卵与幼贝培育中提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且外壳干净,寄生物少。

  3.5.2底沙的细度:我们认为沙的作用在于为东风螺提供隐秘、安静的生活环境,沙的细度应以便于东风螺爬进爬出为准则,我们认为选择0.1~0.2mm的细度是合适的。

  3.5.3底沙的厚度:底沙厚度大对底质自身的净化有利,但太厚则不利于出苗,基于这两个因素,我们认为底沙厚度在0.5-1cm较合适。

  3.5.4稚贝的饵料:我们认为应以蟹肉为主,特别是刚变态的稚贝。因为稚贝刚变态时,消化器官发育还不是很完善,这时如果投喂较难磨碎,且难消化的饵料则较易损伤稚贝的口吻及消化系统。而蟹肉相对于其它的饵料来说肉质较松散,且营养丰富,含钙质高,应较适合稚贝的培育。同时亲贝培育中我们也发现亲贝在蟹肉﹑小杂鱼等饵料中对蟹肉的选择性最强。

  3.6关于亲贝的培育:亲贝培育过程中饵料与水环境的好坏是培育好亲贝的两个重要条件。泥东风螺在繁殖季节能多次产卵,所以其对饵料的营养要求很高,特别是每次产完卵后,体力消耗很大,需要尽快补充营养,这时投喂含钙质和蛋白质较高的饵料是必须的,我们多选择蟹肉和虾肉。泥东风螺对蟹肉和虾肉的选择性很强,投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否则容易引起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损伤消化系统。严重时常引起大批死亡。所以平时常用调理肠胃的药物(如大蒜素﹑酵母等)拌饵投喂是必要的。

  3.7关于病害防治:我们在幼体培育中常见聚缩虫大量寄生在幼体身上,能导致幼体死亡。对付聚缩虫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药物。但由于聚缩虫对水环境突变较敏感,而东风螺幼体对水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所以在聚缩虫大量繁殖时,我们常人为的改变水环境因子(如大量换水、升温等)来抑制其生长,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在稚贝培育中常见的病害为“脱壳病”,所谓脱壳即螺身爬出螺壳与螺壳完全分离,此时螺身仍能正常爬行,经过几天才慢慢死去,严重时死亡率高达30%,应引起足够的注意,目前这种病因尚未查明,我们估计是由于细菌感染到闭壳肌使闭壳肌受损所致。我们在试验是遇到的病害虽不是毁灭性的,但平时也应注意及时防治,改善水质环境和底质是较好的防治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