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李大白家的小宝 2013-08-27

    慢性盆腔炎指女性盆腔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本病在古医籍中无相应病名记载,因其主要症状多为反复下腹疼痛,肛门坠胀,腰骶酸痛,白带增多,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或伴月经失调,或伴不孕,故多归属于腹痛”“热入血室带下瘕积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等病证范畴。本病部分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所致,亦可无急性发病史,起病缓慢,病情反复顽固不愈。

  【病因病机】

  慢性盆腔炎是由于经行、产后或刮宫术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感受湿热、邪毒,人侵客于胞中,蕴积胞脉胞络,气血瘀滞,壅结阻遏不行而化为瘀毒而成;也可因急性盆腔炎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正气损伤,余邪未尽,瘀结胞中,气机不利,脉络受阻而致。由于湿热、邪毒与气血相互搏结,气血瘀滞,不通财痛,久则内结成癓,故具有缠绵难愈,重伤正气的特点,故临床常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要点】

西医诊断要点

1、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

  3、妇科检查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或扪及炎症肿块。

  4、盆腔B超可见盆腔积液或炎性包块。

  5、腹腔镜检查可见盆腔内炎性病变及粘连。

中医辩证要点

本病主要根据腹痛的部位及性质而辨。若痛在少腹多属肝郁,痛在小腹多属宫寒,痛连腰骶多属肾虚。若隐痛喜按多属虚,腹痛拒按多属实,腹胀痛属气滞,刺痛属瘀,冷痛属寒,灼痛属热。临证时可参照全身症状及舌脉详加辨析。

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有进行性加剧痛经,体征可与慢性盆腔炎相似,但妇科检查可在宫体后壁,宫骶韧带处扪及触痛性结节。B超、腹腔镜可鉴别。

2、盆腔瘀血综合征

临床表现与盆腔炎有相似之处,长期慢性疼痛,但体征、妇科检查可无异常表现,有时宫颈色紫,或有举痛,宫旁附伴有压痛,但无明显病灶,腹腔镜可资鉴别。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慢性盆腔炎虽余热未清,或残有热毒,但热势不重,瘀滞与湿邪共存,治以清热利湿化瘀,瘀结日久,酌以软坚散结。若见气血耗伤,正气不足而虚实错杂者,治疗宜针对其少腹瘀结,正气不足之候,予以扶正祛邪,补气化瘀散结,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1、分证论治湿热瘀结证

主症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方以银甲丸为主。常用药物:如金银花、穿山甲、蒲公英、瓜萎、连翘、当归、丹皮、赤芍、桃仁、元胡、郁金、白芷、败酱草、红藤。

2、气滞血瘀证

主症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量多,有血块,块出痛减,带下量多,婚后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方用肠下逐瘀汤。常用药物:如柴胡、山扼子、元胡、川楝子、桃仁、红花、枳壳、川芍、当归、芍药、丹皮、香附。

3、寒湿凝滞证

主症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月经错后,经量少,色黯,带下淋漓,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治以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药:方用慢盆汤。常用药物:如败酱草、红藤、蒲黄、五灵脂、元胡、川楝子、大黄、丹皮、赤芍、蒲公英、半边莲、三棱、莪术。

4、气虚血瘀证

主症: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有血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黯红,有瘀点,苔白,脉弦紧无力。

  治法:治以理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方用理冲汤。常用药物:如人参、白术、莪术、木香、香附、川楝子、川芍、桃仁、红花、凌霄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