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
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格局。全省各级党政部门重视和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举措,推进旅游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有力抓手。旅游与财政、农业、建设、交通、文化、环保、卫生、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等多部门协同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为农业转型、农民致富注入新活力。省财政引导资金去年增加到5120万元,占当年旅游项目建设引导资金的30%,带动社会投资达123亿元。在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给予积极保障,率先将骨干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建设纳入交通规划,按照农村道路建设补贴标准给予补助。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美化了乡村环境、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乡村休闲产品系列,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优势。南京、无锡、常州、扬州、连云港等地制定了农业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和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南京将乡村旅游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不少县、市还制定了建设乡村旅游品牌的奖励政策,在乡村旅游项目用地、投资、财税等方面给予激励政策。句容市作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乡镇设置乡村旅游办公室,把乡村旅游工作纳入年度经济建设考核体系,创建了目标到点、责任到人、考核到位的良性发展机制。 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优势明显。江苏在乡村旅游规模、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乡村旅游从业规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在产品研发、特色化经营、业态创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和多元综合效益上,质量竞争优势明显。全省乡村旅游覆盖农、林、牧、副、渔等业态,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复合性强,形成现代新农村、高科技农业、古镇古村落、休闲观光、度假休闲、农俗节庆、农家乐等多种形态的优势产品集群。高淳县整合丘陵生态和农村风貌资源,按照国际标准精心打造了绵延50公里的桠溪“国际慢城”乡村生态旅游带,创造了中国乡村旅游首个国际品牌。省和各市县通过联手举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千岛菜花旅游节、乡村美食旅游节、乡村旅游推广月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以种植樱桃、蓝莓等特色农业闻名的赣榆县厉庄镇,多年来连续举办樱桃采摘文化节,不仅打造了“樱桃之乡”品牌,还让农民获得“樱桃不出门、在家能致富”的直接效益。 乡村旅游富民惠民效益明显。乡村旅游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12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1亿人次,旅游年收入超180亿元,约占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的15%左右,居全国前列。乡村旅游点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的重要载体,同时还促进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全省30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民直接从业24万人,还带动200万农民受益。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不少转型成为乡村服务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镇江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吸纳劳动力5万余人,年实现经济收入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50亿元,涉及农民人均增收万元左右。溧阳翠谷庄园的用工80%以上为当地农民,年季节性用工5000人次以上。苏州旺山钱家坞农家乐的经营户年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最好的超过了30万元。不少乡村旅游点通过土地流转补偿、收购加工农副产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江苏乡村旅游经过多年培育、壮大和创新,在全省旅游产业中几乎占三分之一,在苏南旅游业发达地区已占半壁江山,形成特有的发展模式。发展产业化。立足农业资源,依靠市场拉动,形成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使乡村旅游产品向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集聚化方向转变。苏州吴江玫瑰园通过土地租赁,发展特色花卉农业、旅游业和精细加工业,带动广大农户形成规模种植、深度加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服务全要素集聚。产品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矛盾逐渐缓解,在同类资源中力求特色发展,在同业竞争中注重错位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色的乡村旅游品位和策划,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体系。南京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切入点,综合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立足村庄特色,突显农耕民俗,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了以江宁石塘人家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构筑起都市乡村休闲旅游带。各地还陆续推出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新业态产品。经营组织化。乡村旅游经营运作模式不断转变,开始向合作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政府+农户”、“政府+公司”、“政府+公司+农户”、“农企+旅行社”、“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旅游产品结构不断改善,适应市场和抗击经营风险的能力增强。宜兴篱笆园按“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模式成立“大地春农产品合作社”,依靠政府优惠政策, 引导农户开辟荒田,统一收购农产品,鼓励农户改造闲置房屋,以加盟方式形成“篱笆驿站”农家乐品牌,推动村民自主开发、统一经营、利益共享,吸引38人直接就业, 180人间接就业,通过专业运营与规模经营, 2011年接待旅游者13万人次,营业收入1320万元。管理标准化。全省已经形成国家行业标准、省级和市级地方标准与专项质量规范相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乡村旅游正逐步转型为标准规范引导、市场综合驱动、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模式,正在朝着建立准入机制方向发展。投资多元化。目前,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聚焦乡村旅游,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江苏创导集团反哺农业,投资6亿元建设徐州月亮湾乡村生态园。南京江宁区推动国有资本参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组建投融资平台,合力建设乡村旅游项目。省有关部门的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江苏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