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一个“完整的教育工作者”

 枫叶红999 2013-09-07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一个“完整的教育工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储冬生

 

现在书籍实在是太多了,看着自己的书橱常常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实在拿不定主意,我觉得阅读经典或许是条捷径。这段时间我把自己的“深度阅读”聚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上。从社会意义上看我是个“成年人”,是个“小学教师”,在学校里我又是个“青年教师”“数学教师”,是个“副校长”,在家里我又是“儿子的父亲”……大家都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不同角色,无论作为哪一种角色,只要你用心,《给教师的建议》都能给你很好的建议。有人称它为“教育的小百科全书”,正因为它的内涵实在太丰富,所以我只能用一种“点击”的方式,选几个片段聊些许感悟。

笔者角色:成年人    思考主题:如何认识儿童

阅读内容:《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例子:让刚刚入学的孩子去完成同一件体力活,我们会想到由于孩子的身体条件不同,可能有的孩子会比较容易,而有的孩子却很困难。因此,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意识地让身体条件好的孩子多做些,而身体条件稍差的就少做些。然而,类似的道理放在另一个情境中,我们却不太容易把握它。学生的体力存在差异,他们的智力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表面看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我们成年人却普遍对此认识不足。我们总要求孩子在学习上“齐步走”,其实这既是为难孩子,也是难为自己。学习成就是个相对的东西,有些孩子100分才是有成就的标志,可有些孩子考80分就已经是有成就的标志了。

教师必须善于研究儿童,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在学习起点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都是群体的儿童,而对个体的儿童关注不够。有人说,教学即儿童研究。教育工作,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就体现在我们对于儿童的研究上。

笔者角色:数学教师    思考主题:如何教学数学   

阅读内容:《谈直观性教学》

一部论著是否堪称经典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能否经受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建议,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以“教学中直观手段的运用”为例,很多人都谈过这个话题,现在仍然有人在谈,但是大家说的似乎都没有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例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仍是具有前瞻性的,他告诉我们:利用直观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更要超越直观走向抽象,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理解就是要走向“数学化”。

谈教学不能不说“课改”,随着2011版课标的出台,我们的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这次的《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便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一个很“时尚”的概念,是这次课标修订中刚提出来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直观性教学”的诸多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几何直观”中的“直观”也颇具指导意义。

笔者角色:青年教师    思考主题:如何发展自我

阅读内容:《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在这条建议里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得最多的就是青年教师要多藏书、多读书。他甚至明确提出青年教师每月要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为什么要读这三类书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第一类书,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可以变得更丰富。坚持十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会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第二类书,是因为我们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读第三类书,是因为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他坚定地认为,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的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才可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我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以上的这三类书,不是说只要读这三类书,而是说这三类书是起码的、一定要读的。他说,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我们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笔者角色:小学教师    思考主题:如何转化“差生”

阅读内容:《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很大的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的,但是效果却常常不能令人满意。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关注学习困难的孩子得深度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优秀的孩子都是相似的,而学习困难的孩子却各有各的困难。

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苏霍姆林斯基还明确指出: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认为,要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拉上来”,就得强迫他学会一定的教材,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有时候把事情搞糟的原因,正好就在于教师走了这一条错误的道路。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醒我们:学困生的心理比正常的孩子更脆弱,尤其需要我们的关爱,而且需要我们懂得如何去爱,努力将“特别的爱”留给“特别的他(她)”!他说,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这样的医生就连一天也无法在医院里待下去!  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就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孩子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这也是不能容许的。

笔者角色:副校长    思考主题:如何听课评课

阅读内容:《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他认为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他说:不关注课堂的领导就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

到底该怎样听课、评课?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听课的过程中要多关注以下四点:第一,关注目标。他认为许多课(甚至有多年教龄的教师的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地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第二,关注方法。他说,校长要看教师是否善于把儿童带到知识的源泉那里去,使儿童通过观察周围世界和在劳动过程中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逻辑方法。第三,关注智力。他认为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第四,关注运用。他认为在听课和分析课的过程中,校长应当特别予以注意的就是要看以前获得的知识是否被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这应该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称为“知识的巩固”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听课应该是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就必须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努力提高自己听课和分析课的水平,提升我们的眼界和境界。

笔者角色:父亲    思考主题:如何教育子女

阅读内容:《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他又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父母、亲属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

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家长?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两点:第一,读书。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看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第二,身教。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我们自己,孩子首先是向我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到底做得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表的人认真反思。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从一个成功的父亲、母亲开始,倘若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说服力可言呢?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终身阅读的好书,我们应该将它放在床头上、书桌边,一有空就翻翻,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就翻开它去找寻……又到期末,我想给身边的年轻教师说说关于期末复习的思考,信手翻开《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在第14条建议“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中又有经典的阐述,第一句他是这样写的:“民间教育学常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读了第一句,就能勾起你阅读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叙述方式也是让这部著作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他说的是教育理论,但是他的理论不晦涩。《给教师的建议》不但有精彩的观点,还有灵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不信你也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