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成就剖析
2013-09-10 | 阅:  转:  |  分享 
  
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成就剖析

赵新娥

摘要:在界定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所包括的行业,结合统计数据资料,运用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剖析。关键词: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服务业成就最小化的资源消耗,最低化的环境污染,最大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是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目的[1]。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在内涵上主要是指资源节约型服务产业[23],能够节约资源与能源,注重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服务产品的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武汉城市圈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两型社会的需要,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是为了与节约型工业和节约型农业同步发展的需要[4]。按行业构成划分,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包括节约型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邮政电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两型”社会建设启动以来,武汉城市圈域内以武汉市为龙头的“8+1”城市积极响应,城市圈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5],服务业特别是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稳中有进,推动了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发展[6]。一、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形势乐观(一)节约型服务业规模扩大自2004年武汉城市圈开始建设以来,其节约型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圈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直稳定保持在两位数。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从总量上看,2008年和2009年分别比其上年增长22.59%和11.93%。见表1。从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2007-2009年占比分别为32.12%、31.06%和30.68%,而占其服务业生产总值的占比,2007-2009年分别达到了62.85%、60.76%和60.86%。可见,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对湖北省服务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图3。从经济贡献来看,圈域内的武汉市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武汉市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整个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总值的67%左右,见图4。2008年,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多达412.63万人,占圈内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25.19%,而占圈内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更是高达61.15%;2009年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93.75万人,占圈内总就业人数的24.33%,占圈内服务业就业总人数比例高达59.69%。见表2。(三)节约型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开展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武汉城市圈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完工或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如通往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的绕城公路建成通车,二环线的建设,三环线的贯通,武汉长江隧道的建成,阳逻长江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武汉火车站的投入使用,武广高铁和京广高铁的运行,等等,为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航空城、武汉新港、武汉轨道交通、武汉过江地铁等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完工和加快推进,奠定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基础。见表3。二、传统和新兴节约型服务业同步发展(一)传统节约型服务业稳定发展武汉城市圈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虽低于整个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长的速度,但其依然是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的主体。2009年,武汉城市圈传统节约型服务业实现生产总值1348.50亿元,传统节约型服务业占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64.06%。见图5。(二)新兴节约型服务业增速明显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现代节约型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以2009年为例,武汉城市圈金融保险业增速为17.19%,比武汉城市圈整个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速11.93%高5.26个百分点[7];而武汉城市圈房地产业增速为16.11%,比武汉城市圈整个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速高4.18个百分点。见表4。三、重点节约型服务业一体化以武汉市为龙头,圈内其他8市在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金融、旅游、邮电业等重点节约型服务行业发展效应在武汉城市圈内一体化表现明显[89]。(一)消费品市场延伸加快2007-2009年,武汉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其上一年增长了18.92%、23.22%和18.37%,占湖北省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2.12%、61.66%和62.90%。武汉城市圈内基本形成了较好的商业连锁空间布局,中部有武商联,西部有富迪(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东部有黄商(湖北省黄冈市黄商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武商联连锁网点覆盖圈内全部县(市、区)。见表5。四、武汉市节约型服务业龙头地位发展突出(一)武汉市龙头地位明显在武汉城市圈的“8+1”城市中,武汉市经济服务化趋势和龙头地位明显。2007-2009年,从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生产总值,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看,中国期刊库最权威期刊论文发表网。武汉市都占了武汉城市圈的多半数以上。其中,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56.53%、56.8%和57.75%;从服务业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4.45%、65.41%和67.01%;从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7.20%、67.96%和67.35%;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1.57%、59.95%和57.97%。2007-2009年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基本数据,见表17。

五、节约型服务业成绩显著(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的发展为湖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产业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于湖北省全省。2007-2009年,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1.10%、51.10%和50.40%,而湖北省全省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只有42.1%、40.5%和39.60%[1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见图6。(二)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2007-2009年,从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比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均高于湖北省全省的比重,其中,2007年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高出湖北省该比重的1.81个百分点,2008年高出3.11个百分点,2009年高出3.88个百分点。见表19。注释①本文有关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各种数据,如果未作特别说明,均根据2008-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计算而得。[参考文献][1]张兆曦,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J].商业时代,2012(9):120123.[2]赵新娥.节约型服务业的基础理论探讨[J].商业时代,2011(2):113114.[3]赵新娥.我国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10):2223.[4]赵新娥,张兆曦.节约型服务业研究[J].财会通讯,2011(6):145148.[5]冯璐,黄东升,彭贤则.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8):811.[6]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问题探究[J].武汉金融,2011(11):6062.[7]叶青.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五个假设[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9.[8]张美华,苏晓燕,胡蝶.资源环境约束下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研究[C].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0:274277.[9]张金霞.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1012.[10]孙靓雯.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2010(13):6465.[11]张建军,刘冰.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特区经济,2010(4):199200.

献花(0)
+1
(本文系网罗期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