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襁褓------期颐的各年龄的称谓

 温柔的TIGER 2013-09-10

襁褓[qiǎng bǎo] 

百科名片

襁褓中的婴儿  
襁褓中的婴儿
襁褓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婴儿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注音

襁褓  拼音   qiǎng bǎo
ㄑㄧㄤˇ ㄅㄠˇ[1]

条目

襁褓(繦褓)

编辑本段解释

襁褓(qiǎng bǎo)
[swadding clothes]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葆,通“ 褓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褓中的婴儿

  襁褓中的婴儿

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后汉书·桓郁传》[1]

编辑本段引证解释

1.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泛指婴儿包。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緥,犹坐收系郡邸狱。”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緥,小儿被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婴孩无知,虽使陨於母胎,夭於襁褓,啜气欲绝,岂识患苦!”
艾青《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2. 借指婴幼儿。
汉·贾谊新书·数宁》:“发子曰:‘至治之极,父无死子,兄无死弟,途无襁褓之葬,各以其顺终。’”
宋·黄庭坚《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余自襁褓,独媪一人怜而抚我,不图今已长眠。”
3.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宋·洪迈《夷坚乙志·龚涛前身》:“医居于郡治之南,过司法厅,见门外扰扰往来,云:‘官病亟。’及至龚氏而涛 生。襁葆毕,复还,则司法已死。”[1]

编辑本段古代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待字,称老年为皓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编辑本段词义延伸

“孩子刚出娘胎,刚一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人们又重新把他束缚起来。人们用襁褓把他包着,把他放在床上这样睡着:头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两腿伸直,两臂放在身子旁边,还用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带子把他捆扎起来,连位置也不能挪动……”这段话出自二百多年前法国人所编的《博物学》一书。如今,西方的孩子已基本不知襁褓为何物了,而襁褓仍然是中国孩子来到人世间收到的第一件礼物[2]
襁褓中的婴儿

  襁褓中的婴儿

尤为可怜的是,孩子稍长,有形的襁褓从身体撤去,无形的襁褓又将孩子的心灵裹得严严实实。“管教”二字让孩子简直透不过气来。先管后教,几乎成了所有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不顾实际,对孩子寄予过多的希望,让孩子屈从自己的意志;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制订不少清规戒律,并用应试教育的魔棒强压学生的个性。“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卢梭语),最让这些家长和学校乐此不疲。这些年来,中小学生因受不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现象常常让人痛心疾首;由于个性得不到正常发挥,学生考分高却缺乏创造性的毛病也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面对“冰化了变成水”的唯一答案,一位小学生“冰化了变成春天”的创造性解答只能得零分!这样严酷的要求,又何尝不是强加在孩子身上和心灵上的襁褓呢?
襁褓中的婴儿

  襁褓中的婴儿

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实为当务之急。孩子的未来就是民族的希望,撤去孩子心灵上的襁褓,既是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蓝天,也是给我们民族的未来松绑。
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意味着要解放孩子的个性,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爱好,意味着要减轻孩子的负担,意味着要宽容孩子的错误,意味着要鼓励孩子的探索,意味家长和老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意味着家长和学校对孩子高标准而不严要求,考不了100分,99分就是最好。
愿所有的孩子在宽松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灵如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文学词语词汇语言文化 婴儿
我来完善 “襁褓”相关词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