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构图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9-12
 

谈构图
----献给勇于艺术探索的青年朋友们

张千一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者的话


张千一同志多年来探索绘画构图的规律,每有所得就记下来,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写成了这本《谈构图》。作者认为时代在发展,科学文化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发展,绘画在发展,因此人们对构图的认识也要发展。作者试图从生活和艺术、形式和内容、视觉和心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传统观念和现代科学等各个方面,结合中外古今一些美术作品图例叙述自己对构图的见解,重点侧重于形式感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本书有许多独到之处,可供广大美术爱好者参考。

目录

写在前面
一、 构图的基本法则
二、 形象—绘画构图的生命
附:形象的升华
三、 对比-绘画构图的起点
附:对比的发展-特异
四、 完整-绘画构图的终点
五、 透视规律在绘画构图中的运用
六、 镜头与眼睛
七、 学习用视觉语言说话
八、 形式感的相对独立性
附:独立的形式感
九、 构图的艺术性
十、 东西方绘画在构图上的分歧与结合
A、 光影构图
B、 明暗构图
C、 明暗与光、影的结合—林凤眠作品构图剖析
结束语 
写在前面

“有人问圣奥古斯汀:`时间究竟是什么?`
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摘自《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著)。圣奥古斯汀(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思想教育家))
对于绘画构图的认识有时也和时间的概念相同。平时讲这幅画构图好,那幅画构图不好;“金字塔”构图好或是“十字形”构图不好(“金字塔”构图指画面形象外轮廓能概括成△),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究竟什么样的构图才算好呢?,原来好像很清楚,这样一提,也觉得茫然了。
在你画一幅习作活创作的 时候,如何才能使作品的构图清新,朴素,丰满,有力,富于韵律感,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你具有一定 的 造型能力以后,如何探索自己具有个性的 艺术语言,也就是如何把生活变为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构图规律的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 。
生活不等于艺术,绘画不是照抄生活。
从卵变为娇艳的蝴蝶经过幼虫和蛹。生活的素材在人的心灵里边为灿烂不朽的艺术品,又经过什么样的幼虫和蛹呢?这不仅是由于一个人的才能,我们相信学习,探索和勤奋。
乱变为蝴蝶,细胞生长的 规律人们已经能够掌握他,而“上帝”赋予蝴蝶的 灵魂至今是个谜。生活变为艺术,理论上讲起来颇简单,而它的演变不只是幼虫和蛹,也有自己的灵魂,它涉及到人的思维的各个方面。从生活变为艺术有很多因素,包括:作者思想艺术修养、生活基础、艺术技巧…….。仅就艺术技巧而讲,不论是具体抑或抽象,都离不开形的表现。构图是画面形的处理和安排,是画家将自然的形变为艺术的形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介于思想(在创时也可说是构思)和具体表现方法之间,掌握构图规律,有助于对艺术技其他环节的理解,也有助于把构思化作具体的艺术形象。本书虽然是构图方面的专著,而其目的是使青年美术爱好者不仅仅画像对象,而且能够得以扣开绘画艺术的大门。
“存在决定意识”,绘画作品总是生活直接、间接,或者是十分曲折的反映。科学在发展,生产在发展,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发展,审美观念也在发展,这些都决定着绘画艺术表现的变化。随着绘画的发展,构图规律也起着变化。绘画构图既是作者思想感情转化为表现形式的桥梁,所以构图的规律既抽象又具体,其实也不必讲的太具体。绘画构图的规律既能讲一点,但又讲不具体,其实也不必讲得太具体。不能象医生治病那样开一个药方,对症下药,吃下去就立即痊愈了。本书不是一个构图的药方,只是企图从构图基本准则的讨论中认识世界绘画构图上的二大体系(世界绘画分东方、西方二大体系一一般艺术史家所公认得,用划分是仅就绘画表现形式而言,是为了说明构图规律(详见下文)世界绘画除东方、西方体系之外,当然还有其他体系 )。------光影与明暗(亦即东方和西方)他们的分歧和结合。也许能给读者一点构图 的基本知识,并引起对于构图探索的兴趣。

     

一、构图地基本法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对立的统一,一切艺术技巧,也无不附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构图是绘画艺术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立统一也是构图的规律。在过去构图书记上将对立统一称谓均衡和多样统一。
均衡不是平衡或对称,均衡包含着多样统一的意义。当然平衡或对称也是金衡的一种形式。
均衡和多样统一实际上是一个含义,都是对立统一在视觉语言组合规律上的术语。
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易于对构图基本法则的理解,我们仍分均衡和多样同意来研究。
均衡:
画面上的视觉形象假如用物体的重量来比拟,把整个画面作为天平称,以画面的中心为支点,用重量的平衡比拟画面的均衡。
视觉形象的重量一般根据它的面积大小、色彩深浅来削减或增加,又因为人们的生活给予我们思想上潜意识的影响,东的东西就比静的东西显眼(也就是构图上的重),人比动物显眼,这种比较有时只能意会,难以绝对正确的衡量,大致上我们可以得出画面视觉形象的重量比较关系如下:
1. 人比动物重
2. 动物比植物重
3. 动的比静的重
4. 深色比淡色重(在淡色的底纹上),淡色比深色重(在深色低纹上)
5. 粗线比细线重,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重
6. 颜色鲜艳的比灰暗的重
7. 近的东西比远的东西重
8. 离支点(画面中心)距离远比距支点近的重(某种场合近似杠杆原理)
下图英国马克.舍维纶<维纳斯的赞歌>,假如我们将画面划一中线,我们可以发现左面一个人,一只鹿,两只小豹,右面有两只狐狸,一只熊,二只野猪,一只狮子,应该说是右面重,但因为左面有一个人(人比动物重),另外一只熊,二只狐狸采用阴刻对比较弱.所以视觉上还是平衡的,假定把他们全部放在天平的.
下图捷克斯洛伐克奥类撕忑.杜巴依<边防军>,我们可以看到画幅左面的树的形象又多又大,左面的树少的多,但是远远的有三个人骑马行进,动物比植物重,虽然人和马较小仍相当于二棵大树.,所以在画面视觉上仍然是均衡的.而且右面一棵大树离画中心点远,从杠杆原理来看应重一些.
下图苏联查尔斯.卡雅做<暴风雨前>大块的深色天空具有和画面下部众多人物有同样的重量,因为在构图中深色比淡色重。
从上面三例,对于所谓视觉形象的重量一定会有所了解,并举一反三,在绘画时灵活运用。但艺术技巧的规律往往有其相反的一面,这些例子和本书以下某些例子也许回游矛盾的地方。在很多视觉规律,有时往往因为突破了一般而更显得清新。因为我们探讨的是艺术。
为什么人们对画面要求均衡呢?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着均衡的状态。(对称我们可以看成是均衡的一种形式)。譬如认为们一般右手比左手活动的多(动比静重),因之人们往往将钢笔、纪念章或其他饰物放在左面的衣襟上。在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的头发都是向左面垂下,而衣襟往往是开在右面的。又如用右手提一桶水,肩胛向左倾,骨盆则向相反方向倾。书籍的书名在右边,书脊往往在左面……在生活中这样的离子不胜枚举。



生活上要求均衡,从而要求在构图上的均衡,这并不奇怪。下面我们还将要谈到很多生活上的现象往往会与构----“视觉语言”挂起钩来美国现代著名舞蹈家邓肯曾经说:“舞蹈者的艺术就在于从自然中寻找最美的形式”,绘画也是一样,一切最美的形式必然蕴藏于自然和生活之中,画家就在于探索这些规律,从生活中寻找美的构图。

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是每幅优秀构图的基本条件,多样统一就其含义来讲,既多样又要统一,是比较易于理解的。我们以三只苹果在画面中的构成为例。1图三只苹果,蒂朝上,等距横徘,这一构图中的视觉形象十分统一,但缺少变化,2图将三只苹果分散,蒂方向任其自由。则画面构图中只有多样而无统一。3图是三只苹果在画面上处理的一种例子,两只叠放一只独放,既多样又统一。这种画面处理仅是一种,我们可以用三只苹果摆成很多构图,,假如再有衬布的底纹以及苹果本身色度的运用,那就更丰富了。
美术教学中低年级有静物课,锻炼静物写生的的能力当然很重要。同时学习摆静物,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构图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读者可以用四只,五只…….甚至更多的苹果来练习构图,使之既新鲜又符合多样统一的规律,是十分有益的。
绝对不要以为三只苹果的多样统一就一种摆法,下图中四只柿子分别摆在正方形的四角,在构图上讲比较呆板,只有统一而无多样,但是柿子色彩上不同深浅的变化,使其获得多样变化的效果,所以我们看了这幅图,并不感到单调,下图乒口洋三的《樱桃》具有同样的情趣。中间二棵樱桃的不同方向,在极静的构图中形成了动的感觉。
在构图的探索中我们对于苹果的练习也就是为了其他园球体对象构图的研究,苹果也可以比拟成人物的形象。下图温葆的油画《女采油工》,假如图上用樱桃来比喻人物的面部,四颗樱桃的一字横徘在形式上应该是只有统一(呆板)缺乏多样化,但是面部方向的各自变化,人物的多样的性格,打破了呆板的排列,使其达到构图上的既多样又统一的效果。这构图突破了三个苹果这一类构图的多样统一,达到了一种新的多样的统一,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七颗樱桃》是日本现代版画,构图十分清晰,他利用樱桃柄的不同倾向,宁静中感到活泼,单纯中又有丰富,统一中富有多样的效果。樱桃之间具有磁石一般的吸引力,特别是下面边线上的半颗樱桃更丰富了构图。
构图中的均衡和多样统一是两个十分简单容易理解的概念,但他们的应用却又如此的千变万化,而且随着各个时代的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古今中外,各个时代的画家们呕心沥血创造出构图新颖饿画面何止成千上万,但新的构图还在不断的出现,优秀的构图是永远不会重复的,这不仅要求作者观察生活,研究生活,而且同时要有渊博的艺术修养,因为只有懂得艺术才能把生活变成艺术,只有新鲜的艺术语言才能使人激动。
在现代绘画中把视觉-平衡,视觉-秩序,看作是画面构成的主要因素。所谓平衡就是均衡一种形式,所谓秩序就是变化中有规则的排列,就是多样统一。欧洲现代绘画在画面构图上的处理,也仍是巧妙的的运用均衡这一视觉规律。例如一幅现代的抽象画,画面十分注意造型何色彩的均衡。我们看到形象的安排,左右上下都是均衡,所以很多现代艺术理论家认为,古代绘画形式构成的原则中已经包含着现代绘画的因素。

二、形象—绘画构图的生命。

绘画构图和建筑、雕塑、图案……的构图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建筑、雕塑是立体。都是研究线条、色彩、块面、光线、的组合。特别是绘画主要是通过自然形象(包括人或物来感染观众,因之画面上的人和物的形象,在画面上的构图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画一幅人物画,作者往往先画一个人或几个人,再考虑构图,这样完全可以的。画面上出现具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即使构图十分普通也可以是动人的。在具体绘画中构图只能衬托和加强人物形象。
连环画《山乡巨变》(贺友直画)中第288-294页中的六幅,故事描写漏化富农龚子元请亭面糊喝酒,龚和面糊的性格刻画主要是靠他们的形象和动态。作者利用画面上视平线的歪斜表现亭面糊逐渐吃醉,增强了画面中酒醉这一气氛。
艺术表现生活总是有所概括—夸张或减弱。由于时代不同或地区不同,作者个性的差异,因之,即使是最忠实的写实主义者在造型上一定会有很大差别。
例如敦皇壁画上的树形、清代王辇的树和俄罗斯画家希施金的树。
例如永乐宫壁画中的人物和印度绘画中的人物。同是线描的的人物,但其中有很大的差别,二十世纪的人物肖像画就更不同了。
一个画家造型能力上的锻炼是十分重要的,关于造型能力的锻炼是关系道绘画教学上一个主要的课题,绘画的基本功的训练、生活积累以及艺术修养等…….等等。当然在表现自然的形象上也有均衡,多样统一以及外形曲线变化的研究,这些只是次要的因素,因之本书在造型问题上只能从简,但是在阐明绘画构图的时候在这里强调造型的意义,为了不使初学者堕入单纯追求构图和画面的形式而忽略了造型这一绘画主要和基本的手段。

附形象的升华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欧洲画坛上产生了形形色色各种流派,他排斥画面上具体的自然形象,用几何形,几何形的结合或不规则形的色块及笔触来组成画面,通称抽象绘画,画面上没有自然的形象,形象—是否仍是画面构成的生命呢?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在四年之中对同一题材德描绘,在造型上的逐步变化,是我们理解从具象(自然现象)到抽象变化的一个例子,假如我们不是连续观看这些作品,单看最后一幅抽象作平垂直线和弧线的组合会是由一克树的造型的变化而来,这种具体形象的变化的过程,很难以艺术概括来说明它的变化过程,也不能讲是艺术夸张的结果,在现代艺术理论的术语中称之为升华。升华的作用原是科学中的术语。即固体物质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转变为气态的现象。艺术上用升华这一术语也可以从科学上解释得到意会。蒙德里安把树升华为垂直线和弧线的组合,这仅仅是外形上的升华,形式上的升华,有时还比较能够理解。现代绘画的代表者认为,最简单的形和色彩能表达人的一切感情,在“一粒沙中看见世界”。人们很多抽象的概念都能升华为形象。

一本外国产品手册的目录封面,垂直的画面分为三个部分,每等份中有很多三角形,顶角皆向下。上层的三角形最大、中层次之,下层最小。这本目录产品是碎肉机,磨粉机、一类用具,三角形从大到小,从上到下。表现了碎肉或磨粉,从大到小的抽象概念,这里的倒三角形可以说是这一抽象概念的升华。

欧洲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的分解和合成也可以视为形象升华中的一种形式,在一般立体主义的构成中物象比较复杂,一般读者难以理解。
这类抽象的作品是冷性的,通常称为冷抽象是理性的和推理的。但是抽象绘画不但是如此,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热的。也就是感性的,而且绝大部分是幻想的,潜意识的、梦呓的。画面的形象是纯主观涂抹,这些现代代表者们认为具象的画在于表现一个世界,而抽象的画在于创造一个世界,画面所有的形象是作者心理曲折、隐秘的反映,也可称之为这类感情的升华。但是无论它抽象到何种地步,抽象画家所创造的世界(色彩和形),仍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某些感觉和联想,生活经验始终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形象—仍是绘画构图的生命。

三、对比---绘画构图的起点

对比在有的书上称做对照,上节所谈“多样统一”,多样也就包含着对比。这里所以特别再谈对比是为了加强这一概念,可以这样说,探讨构图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画面的对比。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技巧的主要手段,也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技巧的主要手段。我们试着唐朝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中用红与绿强烈的对比,似乎在诗词中看到了色彩给读者造成了十分强烈的印象。
宋朝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和燕归来描写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这词所以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就因为采用对照的手法。
不仅诗词如此,小说也是如此,譬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和薛宝钗、贾宝玉的婚礼,一悲一喜,一冷一热,形成矛盾的高潮,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林黛玉更多的同情。电影及戏剧上也无不采用对比的手法。我们所讨论、研究的构图上的对比,只是绘画形式处理上的手段。所以在作者开始构思一幅作品的时候,我们觉得应该丛对比开始。如何利用形式上的对比,以求表现内容上的对比,也许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研究的目的。
构图上的对比用哲学术语讲也就是对立,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包含对立的统一。绘画形式也是一种事物,所以当你在画面上出现一条线或者一个点的时候它已经造成了对比。白纸上的一点,就造成了黑白对比。一条直线分成两块形状,就造成了两个形状的对比。绘画构图的形式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它所造成的的对比也是十分复杂的。绘画中的一切构图目的在于追求加强生活中的对比,使画面比生活中更加突出,从而更好的体现画中的主题。画面上构图中视觉形象对比十分复杂,我们把它归结为三类:1、点、线和点线的组合(几何形)所形成的对比。2、黑白调子的和色彩形成的对比。3、人们的概念所形成的对比:如静与动、虚与实……。在绘画形式上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对比,如用笔的对比,绘画材料、纸质、油画布……所造成的对比效果。不属于构图范围内在这里就省略了(下面将对以上三点加以进一步说明)。

1、点、线和点线的组合、几何形的组合,在构图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所形成的对比也是多样的。在《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一节中我们将作较详细的叙述。这里简单举三个例子。

直线和曲线的对比实例:
汉代斧车图画像砖。斧车是当时县令以上的官员的导车。整幅图画是用一组十分动人的弧线组成的。形成了奔驰,流动、前进的感觉。在车身上垂直的竖着一巨钺,接近画面中心,这条垂直线和其它二条斜直线雨奔马的弧线,车轮的圆圈,以及随从人员衣服飘动形成了对比,加强了弧线的优美和速度。在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众多的弧线也加强了巨钺的稳定和深沉,使人联想到车的迅驰与平稳,进而联想到车上坐着的人的安逸和自得。
几何组成的对比实例
日本宫永岳彦的《煌》中间一位妇女的形象从外形来看是一个三角形,和背景上镶嵌玻璃窗直线造成了明显的对比。假如把外形简化,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几何形,假如我们把画面上外形所形成的几何形经常来研究和对照,这将十分有助于构图规律的探索,以下所分析的构图,往往是利用这一方法。外形的简练和表现的丰富,也许可以说是自印象主义开始到现在一百多年来现代绘画形式规律探索的趋势。

疏与密对比的实例:在我国古代画论中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是说在画面上有的地方要密,有的地方又要留出大块的空白造成对比。假如把印章的构图也当成几何形的组合来看。齐白石所刻的印章,“人长寿”可以做“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典型例子。程十发作连环画《阿Q正传》,左面以及右上角造成了十分紧密的线条,而右下方的墙上则一笔不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种处理的方法在中国古代的版画和现代的连环画构图中是屡见不鲜的。
2.黑白调子所形成的对比:
我国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龚贤是江苏省昆山县人,艺术活动主要在南京,被称为金菱八家之一,他的山水以黑白对比见长。在他所著的《柴丈话说》中这样说:“几树皆黑,此树独白者,故其醒耳。”在他的山水中往往以黑见白,很懂得利用黑白调子来造成独特的对比效果。其中有一幅图画可以看到左上和右下分程淡灰和深灰俩个调子,在黑色的树丛中有淡色的屋顶及夹叶树。造成调子的对比。我国现代山水画家李可染也常常采用这种手法。

美国画家惠斯勒得油画《白色的女孩》,特别注重与画面构图的和谐,十分注意画面形象种轮廓所形成的几何型的分割。《白色的女孩》的画面分成四个部分,:白色—女孩身体,淡灰—壁炉、炉壁,灰—镜子,深灰—壁炉、炉膛。这种画面单纯的分割,特别显得和谐。这里值得提一提惠斯勒特别以处理画面的色调见长,下面所介绍的《母亲》也具有和《白色的女孩》同样的特色。
色调对比有色度和明暗的关系,也有色彩对比的关系,画面上形式的要素最能引人注目的是色彩,现代欧美绘画最大的成就就可以说是色与光的研究。色彩对比在构图中其着极大的作用,有时色彩的对比支配着其他一切形式的对比,在绘画视觉语言中色彩与光是第一个最显眼的因素,有关色彩的对比在色彩学上有详细的探讨,本书从略。
3、由人们的概念所形成的对比,
点、线或点线的组合,有时给人们以各种抽象的感觉如运动—动与静,质感—虚与实。这种感觉主要来源与人们的生活经验。
形式所以能给人以各种感受,往往直接或间接来自生活。南斯拉夫伊万.苏比其《午睡》中,睡着的人是安静的,挂钟的钟摆总是不停的在摆动,安静与摆动都是人们概念形成的。在画面上钟摆的斜线和画面上众多的垂直线造成了对比,钟摆的动与午睡的人的静形成对比。因之,当我们欣赏这幅画的时候,似乎可以听到“滴答、滴答”时钟摆动的声音,假如我们拿掉钟摆的斜线,就会感到这幅作品寂然无味。
明代唐寅《鱼竹》。他将前景竹用深墨表现,感觉上很实,而在第二层上的竹用淡墨表现,感觉上较虚。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每当下雨的时候,由于空气中弥漫着水气,离观者稍远的景物都有一些虚茫。唐寅采取虚实两层竹子,恰倒好处的表现了雨中的竹,由水气所造成的空间透视,画上没有雨却有雨意。虚实两层的表现造成了明显的对比,增强了观赏者的印象。犹如在一个乐曲强烈的音响中引出了一段抒情的曲调。

荷兰画家维米尔《厨师》,整个人物,桌子和其他道具都画得非常具体,结实。画家在人得周围处理了一大块铅笔,在墙上除了少量光的变化以外,就是一块平面,大块墙壁的虚更衬托了形体的实。增加了人物以及道具的重量感,假如我们在墙上再画一些 砖头或者墙上挂些什么,这样肯定会削弱人物的表现力,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画面往往采用这种简洁的手法来表现人们的家庭生活,情致安逸,十分耐人寻味,在现代的世界美术评论中无不对他赞许倍之。
日本现代画家岩桥英远《山》整个画面表现了山的结实,沉重,稳定,而山顶上微微漂浮着云烟,更增强了山的厚重感。
人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对比。
飞驰着的鱼雷快艇在湛蓝的海面上留下一条银白色的弧形浪花。
在绿色树丛中的小路上徘徊着穿红色衣服的姑娘。
江南村落中的黑瓦和白色粉墙。
在浅水的芦苇从中横着一条小船。
造船厂的巨大吊车矗立在水平面上。
在茫茫的荒原上,一台台井架垂直在地平线上。
生活提供了我们无限的对比素材。

附:对比的发展,--特异

对比是否可以概括绘画的一切手段,过去我们曾这样认为,但是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有时很难以对比这样大的概念来概括,因为他的效果不是由对比引起的。譬如:辐射。流动、光耀等这些画面常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有一点就造成对比这一概念来看,当然也可说实对比,但他的效果不是由对比引起的。

譬如:辐射你可以讲是对比,也可以说不是对比,他所产生的效果是向外辐射,向外扩大不是对比所造成的。其他如流动、光耀,等也是同样道理,他们是影响人们固有概念造成的。

在现代的视觉形象理论中特别要提到“特异”,特异可以说是一种对比,但是他又不是对比,因之有人认为特异不是对比。在现代绘画上,特别是宣传性的招贴,很多喜欢采取这样的手法。特异的手段似乎比对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异”是对比的发展。

所谓特异是不是可以这样讲,是人们的逻辑推理遇到了以外的改变,原来都是平放的长方形,按照推理应该都是正的,其中突然出现了歪斜,因而感到突然,从这一意义上讲特异不是对比。
上面似乎都是说图案,假如我们把他作为一种视觉规律来对待并运用,就会有十分清晰的构图效果。日本现代画家东山魁夷《曙》在众多的深色树丛中有三棵淡色的树,我们可以称为对比,但更恰当的说是特异。
波兰斯达呼噜斯基电影宣传画《大街上发生的事情》,从一般概念来讲自行车的轮子应该是圆的,而画面上都是曲的,十分引人注目,发人思索。他违背了人们的一般概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巴尔赤尔电影宣传画《苛伦上尉》,画面上人物德衣服一半黑,一半绿,违背了人们对衣服的一般概念,因而引人注目。
以上所举图例,并不仅仅是视觉形象上的特异,往往包含作者的构思,但它的手法并不能以对比来概括,叫做特异似更恰当。特异的手法在国外的宣传性绘画上以及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运用十分广泛,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里附带提一提,或可引起大家兴趣。

[2005-06-22 23:58 补充如下]

四、完整—绘画构图的终点

有一次我看三位老画家合作绘画,三位老画家事先并没有任何商洽,唐云先生先在纸上画了二朵红色的月季,朱屺瞻先生在右下角画了几朵黄色的菊花;林凤眠先生在左面画了几朵红色的野花。三种颜色都很鲜艳,各自相互形成了对比,画面显得散乱。最后朱屺瞻先生将调色盆子的颜色倒在一起再加上一点石青,用大笔再画面上部画了一块大石头,一下子把整个画面统一起来了,我觉得三位老国画家合作作画的过程,正好说明了一个画家作画过程中探索构图的完整性过程。一幅作品从如何安排构图开始到完成,就是由找对比如何把它处理成统一—即完整。我国南朝梁有一位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中说:“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整乱之药。”刘勰很明确的提出要作好一幅文章一定要贯一,贯一也就是完整。我国清代的著名山水画家道济(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第一章就是《一画第一》,第一节最后一句: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他强调绘画的画面最基本的组成因子是一画(划)(也就是线点),他又说;“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意思就是:画家画了亿万万笔,但在感觉只有一笔,也就是统一的图画。在画画时总是一笔笔画,但在观者欣赏一幅作品时,却是一次看,看到画的整体,局部只是服从整体,在绘画构图,或者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艺术作品,完整永远是他结构的生命。

早在二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已经认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之中各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或移动位置,就会拆散整体,以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这个有机整体概念在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里是最基本的。嗣后很多欧洲的美学家对于艺术的整一都有极精辟的见解,绘画构图是体现形式美的手段,所以统一也就成为构图准则一个最基本的元素。

在绘画构图中对于初学者,或者甚至是老画家,往往为画面的完整性感到苦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懂得整体是一个画家成熟的开始,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在教学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徐悲鸿先生发现学生的素描上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注重画对象的细节而缺乏画面的整体。他虽然作过很多讲解,但效果不大,一天徐悲鸿先生拿了几张戏票请同学们去看戏,这出戏是由一位著名京剧演员演出的。看完戏后,徐悲鸿先生问大家:看了戏后对素描有什么体会,一时同学们对于这出戏和素描的关系联系不上。徐悲鸿先生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说,这名演员在戏的开始,他表演或唱,都是十分平淡的。在戏的高潮时他的表演细腻动人,唱词响亮,曲调新颖。使观众造成了难忘的印象。画素描也一样,为了突出主体,必须要放弃一部分细节。在一幅充满着众多矛盾的画面上,如何突出主要矛盾(对比)而相对的削弱次要矛盾,以达到画面的完整性,是我们构图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故事。
在巴尔扎克雕像的草稿前。
“那双手!那双手!”新来的学生惊极而呼,用同样尊敬的调子说
“老师,如果您不再创作别的,单凭这双手也足以让您永垂不朽了”
罗丹这时的神情,简直无法加以形容。他被某重神奇的感情所激动,变的仓皇失措,不安的在满屋里乱走,突然他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抡起了一把大斧,直向雕像走去,…….砍断了那双举世无双的手。
罗丹对三个学生说:
“傻子们!这双手太突出了,他们已经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已经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它们砍掉”他沉思了一下,郑重的继续说:
记着,而且好好的记着,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我们下面从阿根廷画家维可多尔.赖布弗木刻《汲水》中分析来看画家是如从众多的对比中取得统一的。
画面以黑白二色和带弧形的垂直线所组成,假如我们把右、左二位妇女分别为AB。妇女A是主体,他黑色的脸处理在白的纱巾前,而B的脸处理在神色的手臂前,妇女A纱巾所形成一条弧线,在整幅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条弧线旁A的黑色的脸和白色的纱巾的对比超过了画面声的任何一个部分。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幅画,就看到A的形象,从而使一幅画统一和完整。
黑白画是这样,画面上只有黑白,比较单纯,在一幅色彩画中,有色彩的因素,有光的因素,有透视的因素,有运动的因素,…….就更复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