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天祝在扶贫工作中易地搬迁的实践与思考

 飞鸿书苑 2013-09-16
关于天祝在扶贫工作中易地搬迁的实践与思考


  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尽管其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但最重要的还在于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一切社会形态下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力,而自然条件严酷和山区群众贫困是天祝县易地搬迁的原动力。天祝县强力推进“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得到了全县上下的一致认同和普遍赞许。天祝作为石羊河流域的源头,地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其生态位置十分重要。而易地搬迁是调节生态环境容量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杠杆,同时,也是天祝建设雪域高原绿色生态屏障、实现贫困山区群众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几点经验
  易地搬迁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项目建设中,本着以人为本,突出扶贫主旨,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搬迁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搬迁群众的经济状况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积极灵活的建设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建设。通过5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探索和总结了几条符合天祝实际的经验:
  一是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天祝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从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入手,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创出了一条成功的搬迁模式。如华藏寺镇红大口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中,总结出了“统筹规划、产业先行、基础优先、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其一:高起点规划。邀请兰州交通设计院、武威水利设计院对安置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其二:产业先行。把农牧民增收作为编制规划的核心,抓主抓重,先行建设。其三:整合资金。通过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民族发展、以工代赈、通达通畅项目拼盘方式,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移民新村。
  二是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经济收入。按照“生态立县”和“旅游活县”战略目标,把易地搬迁与建设具有旅游文化特色的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开发与搬迁群众增收的双赢。如天堂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规划于大通河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用地”的原则,建设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饮水、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从而形成集镇旅游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区。其一:发展旅游产业。天堂乡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朱岔峡、省级地质公园本康丹霞地貌、引大入秦渠首、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等自然人文景观,也是天祝旅游的一条主要线路,年均接待游客量16万人次。安置区群众兴办集消费、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靠旅游服务业实现增收致富。其二:促进小城镇建设。通过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促进集商贸、旅游、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安置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打破“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注重小城镇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集约化经营的城乡一体经济效应。将炭山岭镇、打柴沟镇、石门镇、安远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将石门镇203户1020人、炭山岭镇200户892人,安远镇70户300人、打柴沟镇90户400人集中搬迁到人口相对集中、交通通讯便利、基础设施条件配套的镇区内建点安置,既拉动了农副产品流通业、加工业、养殖业和运输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也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场所。
  四是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特色农业结合起来,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中,始终将产业开发放在首位。2004年,结合牧民新村建设,将松山镇囊索等三村的114户游牧民搬迁到松山村集中安置,搬迁后户均建设养畜暖棚一座,发展舍饲养殖业,目前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738元。2009年,将哈溪镇团结村新路组等村组的300户1243人集中搬迁到哈溪镇东滩村集中安置,户均建设日光温室一座,发展人参果、食用菌和红提葡萄等产业,人均增收达5310元。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特色种养业相结合,坚持依托移居地开发特色农牧产业的优势资源,引导扶持移民开发草畜、果品、瓜菜、劳务等特色产业,使其成为移民脱贫致富和持续增收的坚实后盾。
  五是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易地扶贫搬迁区域大多生产方式落后,甚至毁林开耕,致使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繁,草原植被退化严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对居住在水源涵养区、天然林保护区、生态建设核心区内的贫困农民实施异地安置,对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易地搬迁的几点启示
  1、易地搬迁是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等所有生态问题在全县范围内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生态问题的内因是生态系统脆弱;外因是人为的开采与破坏,对生态环境扰动过度;内外因素结合使生态承载能力下降。因此,在这些区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进行退牧还草、轮牧休牧、封山禁牧、小流域生态治理,有利于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压力,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也只有通过移民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才能实现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实施易地搬迁后,将位于生态重点保护区的农牧民整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的区域,有利于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缓解生态压力,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易地搬迁是有效解决农牧民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我县通过多年来集中力量解决贫困问题,民族地区贫困规模逐渐缩小,贫困人口日趋减少,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极差的偏远特困村组。这些村组因受其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堆积而成的种种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制约,靠开发旱作农业种植、发展养殖业等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财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实际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这部分人口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改革与创新扶贫开发策略,变大量投入、就地扶持开发为易地搬迁、异地扶持发展,是跨入新世纪高寒山区扶贫政策、扶贫理念、扶贫方式的现实选择。
  3、易地搬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加强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人居工程、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走科学养殖、生态农业之路,提高草原和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4、易地搬迁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最佳模式。实施搬迁移民的村大多是居住在边远山区、牧场的贫困村,就地扶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佳。实施异地扶贫,整体开发,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扶贫资金,而且能在短期内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的生存环境,是一条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捷径。
  5、易地搬迁是减轻政府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形式。实施易地搬迁之后,部分村组迁移合并,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农牧区人口、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社区环境等综合治理,使行政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管理效能逐步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