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隶书的新发现

 鸿墨轩3dec 2013-09-17

西汉隶书的新发现

 --质朴伟美的苏马湾界域刻石     m

何应辉

图片

[转载][西汉隶书的新发现|何应辉]

  # ?- Q/ I; y3 P6 ]
    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字体与书法艺术发展历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阶段。隶书产生于战国,在两汉时期发展成熟,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除简牍而外,刻石为我们存留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但两汉隶书刻石的存留主要集中在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这与东汉时期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期,是一个经过休养生息,生产力得以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极大增长,实力雄厚,科技、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成果卓著的时期。汉代,尤其是西汉的人文精神风貌总体地呈现出生气勃发、质朴雄迈的特征。但西汉不兴树碑,传世刻石很少,与东汉晚期树碑成风恰成反差。因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现存的西汉及新莽时期刻石仅有大约16种,存字总数约320余字。由此可知,西汉的刻石资料是何等珍贵。; I5 x$ B( N9 N* w+ P( p# v0 m
    1998年底,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位于海州湾东端的东连岛(过去是一个面积7.5平方公里的渔村)开发建设海水浴场时,在该岛北岸苏马湾沙滩南缘的一块独立而北向面海的花岗片麻岩石壁上发现了新莽时期的第二个界域刻石。这是对西汉隶书刻石的最新、也是最大的一次发现。1999年8月6日,《连云港日报》首次作报道,2001年8期《文物》发表了由孙亮先生执笔的《连云港东连岛东海郡琅邪郡界域刻石调查报告》。苏马湾界域刻石的得名,来自于它的特殊内容。它有确切纪年,(新莽时期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公元12年),是当时徐州刺史部长官--徐州牧代表中央政府为东海郡的朐县和琅邪郡的柜(jd)县划分行政界域(海域)而颁行的公告。1987年,在东连岛灯塔山羊窝头北侧,曾发现第一块界域刻石(见《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卷),存35字,内容与苏马湾界域刻石大略相同,但剥蚀漫漶比较严重,无确切纪年。前述孙亮执笔的调查报告,阐明了这两块刻石重要的文物及史学价值。1 H$ ]1 X  T6 5 s0 H
    苏马湾界域刻石刻字部分横长约215厘米,高约90厘米,文12行共计60字,最小字高8厘米、宽10厘米,最大字高17厘米、宽24厘米,它在现存17种西汉刻石中存字最多,幅面也最大。释文如下:    9 Z* A& _7 i" P9 o2 ~; J
  东海郡朐与3 H1 ]2 `% E" `. Y9 e" y
  琅邪郡柜为! V3 O. `2 X8 _1 {9 N! v0 i
  界因诸山以南9 m- m# {$ X: U( f# _
  属朐水以北属
柜西直况其! x/ s& S" S) o4 `$ {
  [朐)与柜分高9 h7 b5 |) B3 d
  [陌)(或(白))为界: ]) b5 l1 i6 T5 V$ I, _0 m
  各承无极2 q. N+ f: n- m! g- j. l
  始建国四年
四月朔乙卯以. G4 ]) n6 G1 l6 {/ o. b
  使者徐州牧+ V# Q+ N# I) B3 Q6 U- H
  治所书造
苏马湾界域刻石,为我们欣赏和研究西汉时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十分典型的例证。从刻石资料看,西汉及新莽时期的书体仍处于篆隶嬗变之中,就隶体的演进而言,刻石的进程明显晚于简牍(西汉中期,简牍上的隶书就已发展到形成体势左右背分、笔势左挑右波的八分书)。苏马湾刻石的隶书,比其他现存的西汉及新莽时期的刻石,更为明显地表现出了基本完成对篆书体势的改造而形成隶书体势,用笔保留篆意的特征,我们看其他的西汉刻石,除《杨量买山地记》、《鹿孝禹刻石》、《莱子侯刻石》、《霍去病墓石隶书题字》之外,大多数的结体都更多地呈现篆隶交互的痕迹。
    更为重要的是苏马湾刻石的章法。较之于汉简,两汉隶书刻石,因其幅面与形制空前的优越性,集十数字,数十字、上百字或极少数大字为一完整的大篇章,给书法章法形式的发展所开辟的新天地是前所未有的。它在篇章式样、篇章空间内在关系的处理上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过去,我在《论秦汉刻石的书法艺术》一文中曾将汉代隶书章法式样概括为五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字间、行间空间紧凑,但字内空间或纵或敛,结字大小、长短、斜正、阔狭马湾刻石的前、后部分空间分布的疏密以及字势的长短、阔狭、斜正、敛纵的对比度很大,同时在错落中构成整篇更具天然不拘的意兴。前四行略为工谨,后七行便愈发恣肆、疏纵、宏阔、精彩;而大开通的整篇构成则相对显得整齐、刻意一些。从作品整体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看,苏马湾刻石在西汉时期的书法遗迹中,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质朴奔放、沉雄博大的汉代艺术精神。: q1 M* K4 S5 O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由苏马湾及其他数种西汉刻石到东汉早期的大开通,再到东汉中晚期的四川乐山岩墓题记等一系列刻石,其带有篆意、简捷径直、不作波挑的用笔,实际上反映了汉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一直更为普遍使用的通俗隶书的写法,并影响到标准隶书(八分书)书法风格的多样化如《裴岑纪功碑》、《张迁碑》、《石门颂》等。& V9 @2 C" ~" N! Q
     癸未冬月于锦里双银杏居( n1 T# A2 Y% Z" i
    (参考:孙亮《连云港市东连岛东海郡琅邪郡界域刻石概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