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县水保生态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远上寒山石径斜 2013-09-18
高起点谋划 高规格设计 高标准施工
易县水保生态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本报讯(记者马德明 通讯员田卫堂)易县地处我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该县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采取“科学规划为引领,政府推动为前提,规范监管为手段,机制创新为动力、精品高效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五位一体”,推动水保综合治理。

  为提高综合治理成效,充分展示水保治理成果,树立水保良好形象,该县水保部门坚持三个“围绕”,科学选定项目区: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该县水保部门规划设计了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8条小流域和坡改梯工程项目区,覆盖全县洪崖山、千佛山、云蒙山、荆轲山、清西陵等主要景点景区;围绕北易水河和重要水利设施,选定水保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提高治理成效;围绕重要交通干线,选定国、省交通干线两侧作为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搞好水保综合治理的前提。为加强对水保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该县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水保、发改、财政、审计、林业等县直部门和项目区所在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治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为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技术服务,水保局和项目区所在乡镇抽调业务骨干分包小流域,将治理任务落实到人头,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该县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设计,高标准施工”的原则,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凤凰台小流域为中心的万亩板栗、洪崖山小流域为中心的万亩核桃2个水保经济林基地和以白马—流井为中心的万亩甘薯基地;完成高标准机修水平沟整地2356公顷,坡改梯740 公顷,实现了整地标准高、速度快、效果好;在项目区建水窖23眼、大口井(机井)29眼、蓄水池40座、扬水站37处,安装微喷灌溉系统11套,基本做到树栽到哪里,水就引到哪里,确保栽一片、活一片、受益一片。

  投资不足是制约水保综合治理的“瓶颈”。为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治理步伐、提高治理标准,该县采取以国家资金为引子,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调动、项目拉动等措施激活民资,激发民力。在水保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县按照国家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法人制、合同制、公示制、投劳承诺制、施工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六项建管制度,确保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实现了打造阳光水保工程的目标。

  2009年以来,该县累计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42.97平方公里,通过治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35%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群众收入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跨越式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