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草湮漫的历史

 啸海楼 2013-09-19

荒草湮漫的历史

—— 台湾金瓜石战俘营的故事

王翎芳 昨天 12:54

(资料图:金瓜石战俘生还者Ben Wheeler女儿Anne Wheeler拍摄战俘营纪录片影像;图片由作者提供)

1942年11月10日,土曜日(周六)的下午2点,金瓜石东小学校反常地停止日常体操及实习园艺的课程,由老师带领着小学生,列队在校园下的汽车道伫立,当时老师说“今天下午,将会有被我们大日本帝国皇军由南洋英国殖民地补虏而来的囚犯来到金瓜石,学生可以观看,但是不能出声,也不能比手划脚,以维护帝国尊严!”。

果然2点左右,一批身上背着背包、带着水壶,头上带着绿色军帽的“督鼻仔”(台语,意为高鼻子)来到200公尺远的转弯处,由日本兵押解,这些人穿着短裤及半统军靴,以极涣散的步履,脚底下皮鞋发出疲累的声音向小学校走来。这些大兵有的只穿着军用背心,在细雨当中没穿雨衣,浑身湿透,碧绿色的眼眸透露着绝望;在这些能行走的军俘后面,还有用担架扛着的病患,一行人经过小学校,往右下角经过金瓜石寿桥,走过金瓜石特有的长石阶,走向“督鼻寮”收留所……

这是根据金瓜石耆老印象中所描述,1942年第一次看到外国战俘的情景。这些战俘来自新加坡,大多是来自英联邦成员国为主的同盟国战俘,除了英国士兵外,也有加拿大、荷兰、澳洲、美国及新西兰等国家的士兵,他们在毫无准备的心里状态下来到台湾,由基隆上岸,抵达金瓜石。这些军俘没奢望自己能回到祖国,但却从没想到这里,金瓜石,却是大部分人人生的终点。抵金瓜石者共523名战俘,生还者仅89人。

二次大战时,日军于马来西亚击溃英军,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亲下降书,将新加坡主权交付给日本,当时台湾金瓜石盛产金、煤铜矿,为了集中管理及加强挖掘战争需求的大量铜矿石,所以将大批军俘运来金瓜石,加入开铜矿的行列。

台湾于二战期间,作为日本殖民地,许多战俘都囚禁于台湾。不只金瓜石,台湾的台中、台北、屏东、台南白河都设置收留所,金瓜石因为独特的矿产,更是许多军俘来此开矿的首选。不过这些军俘遭受到非人道的处置,根据生还者描述,金瓜石军俘每天必须至少开采16-24车斗的铜矿石,每车斗大概需要50畚箕才能装满。这些军人从没采矿的经验,加上金瓜石气候多雨湿热,许多人染上痢疾、脚气病以及回虫病,病死者不少,加上饮食极度缺乏,每人每餐可获取的米饭仅有370公克,以及漂浮着几片菜叶的菜汤,饮食成了这些军俘最迫切的需求。

当时这些军俘必须从山上徒步走到山下的本山六坑进行挖矿。根据当地文史工作者向我的描述,当时为了运矿,山上山下运输以流笼方式接运,许多小学生上学都趁便搭流笼至山上,搭流笼时常会遇到正要徒步下山的外国军俘。这些军俘看到小学生,或许想到远在家乡的孩子,常常脱队跑到孩子面前蹲下,泪流满面的以手抚摸孩子脸庞,说着小学生听不懂的语言,直到日本兵及台籍监视员的催赶才又离开。

(现存的流笼头遗址,当时铜矿石就从这里运到山下水湳洞选炼厂;图片由作者提供)

如今重回已被荒草湮漠的流笼头遗址,流笼头早已颓倾,残留下部分红砖墙面,铺设的铁轨依稀可见。在流笼头不远处就是当时这些军俘徒步下山的步道,这些步道极为狭窄难行,且坡度极大,若不是当地耆老指出,远眺还以为是峭壁悬堐,可见当时军俘行走之险难。

而当时的战俘营,如今也已残剩部分墙垣纪录着当时的苦难,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实难辨认出当时的规模,在战俘营遗址设立纪念碑,碑上写着:

“为追念,一千余名英联邦及同盟英勇的军人在南洋被日军所虏,于公元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间转送来此地铜矿及台湾其它地区服劳役,受尽日军残酷折磨及凌辱,谨立碑哀悼战俘永垂不屈之精神。23, Nov, 1997”。

碑上仅是寥寥不足百字,却纪录着当时在这里殉难的士兵,每一个字都刻画了近百位战俘的灵魂,深刻又令人鼻酸。

(战俘营如今已规划成纪念公园,纪念碑就在公园中央;图片由作者提供)

九份及金瓜石是台湾很受欢迎的观光景区,但这观光景区背后却是一段不堪的历史。从日人据台压迫台湾人采矿、战俘营的生死牵绊以及光复后台湾人采矿的兴衰,摒除掉观光化的外表之下,撕裂开的却是痛彻血肉的历史。来此欣赏九份山城的美丽之外,其实可以想想,足下踏踩的正是因为战争而带来的苦难。

这篇文章并非指摘日人的不义,许多历史成为借镜,多数台籍监视员为了生存也在日人的指挥下残杀军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为求生存多数背叛自己的道德意志而进行不人道的行为,逝者以矣,鉴古可知今!

愿世界再无纷争,世人和平永存。

(实习编辑:何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