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的智慧

 bagu2013 2013-09-22

冬病夏治的智慧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现时虽然未发作,但却已有隐患的“未来之病”。因此,在未发作之前,赶紧去除其诱病发作的主因(通常是改变体质,尤其是虚寒性的体质),就是人们通常会在夏季所做的“冬病夏治”。

         在中国会有很多民间节日与习俗,比如江苏徐州的“伏羊节”。一般人都是在大冬天里吃羊肉,暖身驱寒,而徐州人却偏要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里,聚集在一起大吃羊肉,大喝羊肉汤。这羊肉汤还真有讲究:一碗雪白的羊肉汤上来,需放上一撮碧绿的香菜,再舀上一勺红彤彤的辣椒油,用筷子搅一搅喝下去,顿时就大汗淋漓了。


        而传统习俗里总是蕴含着古老人民的智慧,“伏羊节”也是如此,说到原因,便是夏治冬病里的“去寒毒”了。在三伏天里,人体内存有积热,在这个时候吃性热的羊肉,伴以葱、姜、蒜、花椒、辣油等热性作料,能刺激人体大量排汗,不仅有助于排出体热,还能将冬春之毒、湿气祛除,所以民间还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什么是夏治冬病?】

       前面的例子只是夏治冬病里最基本的食疗之法,而深究到底什么才是夏治冬病,就要从五千年的传统医学里找根据了。
 
首先,什么是“冬病”?

        它们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普遍症状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在中医里,这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简而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体虚反复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其次,为什么要“夏治”?

         那是因为这些虚寒性“冬病”多半是由于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人在上一季积压的寒气和湿气都“浮于表”,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就可以将这些“邪气”连根拔出,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使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

【冬病夏治的治养结合】

夏治冬病以改善体质、预防疾病为主,平时的保养更胜一切。很多人是在病痛发生的时候才想到要去治疗,其实病根早在之前就已经深深埋下,要防止在冬季里就医忙,就要同时注意这些问题:

1、远离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2、睡眠充足。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 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

3、情绪乐观。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

4、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抵御能力。

5、饮食调治。《内经》说:“形寒饮冷则伤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冰饮,在空调房间里工作,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主治病症举例——痛经】

         中医称痛经为“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临床可分气滞血淤、寒湿凝滞、气血虚弱、湿热下注四个证型。用隔姜灸治疗时取关元、归来、曲骨、腰阳关、关元、俞次穴。每次选用3~4穴,艾炷如蚕豆大,每穴施灸3~5壮。此方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对虚寒性痛经很有效果。

隔姜温灸疗法

        隔姜温灸法取自夏治冬病里的天灸疗法,也是最简易的平民私家灸法,对穴位和医理的要求也不高,基本上属于“哪觉得不舒服就在哪灸上一壮(艾绒做成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 称为一壮)”的操作形式,非常简便, 但疗效显著,是性价比极高的疗法。

        隔姜温灸法的疗效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艾”这种草药的神奇之处,一般的药材最多只能入到人体的2~3条经络,艾却可以入人之十二经,所以古人认为艾可“灸百病”。将艾点燃后产生的特殊气味可以驱逐浊气,其产生的热量也比其他所有的植物要强烈,所以气随着热力的深入直达体内,将体内的寒湿之气驱逐干净,有病治病,无病固本。

        隔姜温灸虽然没有医理知识的限制,但对于选取的艾绒却有一定讲究, 一般认为产于湖北蕲春县的“蕲艾”为最佳选择,不仅因为地理位置适宜,而且采摘的时辰也有讲究,需在端午这天鸡还未鸣之时采摘艾叶,阴干后用手搓揉叶背的艾绒,放置三年后,待其火气消失后才可使用。所以早在明代,李时珍便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艾推崇备至:“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蕲春县旧称)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 谓之蕲艾。”

          所以即使你并没有什么明显病症, 也可以用隔姜艾灸来调整身体的疲乏和体虚,操作简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12.5px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针或牙签刺上几个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需要艾灸的部位,放置大或中等艾炷在其上,点燃。一般每次灸5~10 壮,以局部潮红为适度。灸完后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 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淤,散寒止痛功效。

       要注意的是,隔姜温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而且需要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另外姜片的厚薄,需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主治病症举例——肩周炎】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现在伏案工作的白领们多有此困扰,而且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用敷贴疗法治疗时取大椎、肩、肩贞、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等穴。用白芥子、斑蝥各等份,研磨到细末,然后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125px×125px的贴敷纸中心,贴敷于穴位上。5天贴敷一次,3次一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三夏。此方具有温阳祛邪、散寒止痛的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

        夏治冬病以外治法的穴位敷贴最为常用,由于选取三伏的这三天做贴敷, 所以俗称“三伏贴”。一般在医院及诊所里施行的也多为此法。

        其实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而“三伏贴”则是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 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靶向作用。

       而选取三伏的这三天进行贴敷,是由于在这几天人的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而三伏贴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 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所以从“治未病”的角度上来说, 三伏贴能对虚寒体质加以改善,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伏贴”一般于三伏这三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贴敷后,多数人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一些人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多为药物过敏反应,对人体并无伤害),这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就可。

        要注意的是,贴敷后不要去空调房, 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饼的胶布会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吹。贴敷期间还要注意的是饮食, 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及冰镇的食品,其他饮食与平时一样。

【关于夏治冬病,你还需要知道】

1、一般城市的中医院都会在夏天开设夏治冬病特需门诊,可电话咨询预约治疗。

2、夏治冬病需避开夏至的前三后二,共6天。因为“至为极致”,不宜这些疗法。此外,如果是艾灸,还要避开冬至和正月初一这两天的前三后二,原因同上。

3、夏治冬病的禁忌人群为孕妇及1岁以下儿童,另外疾病发作期,如正在发烧、咳喘等也不宜。

4、夏治冬病并不适用于任何病症,具体疗法需详询专业人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