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外科38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相当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2.1诊断依据 2.1.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1.2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 1. 3. 1石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 1. 3. 2软疖(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公分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2. 1. 3.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2. 1. 4“疖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2证候分类 2. 2. 1热毒蕴结: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2. 2. 2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腻,脉滑数。 2. 2. 3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2.3疗效评定 2.3.1治愈:疖肿消散或渍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3.2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减轻。 2.3.3未愈:疖肿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痰毒是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包括颈痈、腋痈、胯腹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3.1诊断依据 3. 1. 1在颈、腋、腹股沟等处,起核状肿块。初起皮色不变掀热疼痛;化脓时皮色转红,疼痛加重,核块变软,有应指感;溃后脓出稠黄。 3.1.2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1.3发病前多数有外感风热及在相应部位有急、慢性感染病灶或皮肤创伤史。 3.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证候分类 3.2.1风热痰毒:肿块发生在颌颈部,全身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咽痛。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2.2肝郁痰火:肿块发生在腋下,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3.2.3湿热蕴结: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苔黄腻,脉数。 3.2.4热胜酿脓:局部皮肤红肿发亮,焮热疼痛,肿块变软,有应指感。全身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3.2.5余毒凝滞: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 3. 3疗效评定 3.3.1治愈:未化脓者局部肿块消散;溃后疮口愈合,发热等全身症状消退。 3.3,2好转: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减轻,肿块僵硬缩小者。 3.3.3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加重。 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有头疽是因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局部红肿热痛,有多个脓栓堆积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尤其以消渴病多见,易出现“陷证”。相当于痈。 4.1诊断依据 4.1.1初起局部红肿,中央有白头,逐渐增多,溃后脓出黄稠。 4.1. 2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脉数等。一、二候时症状明显,三、四候时逐渐减轻或消失。 4.1.3局部症状分为四候,每候7天左右。 4.1.3.1一候成形:在红肿热痛的肿块上有多个脓头。 4.1.3.2二候化脓:肿块增大,从中心开始化脓溃烂,状如蜂窝。 4.1.3.3三候脱腐:坏死皮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逐渐减轻。 4.1.3.4四候生新:腐肉脱落,脓液减少,新肉生长,逐渐愈合。 4.1.4本病以中老年为多见,好发于颈后或背部。 4.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常规检查血糖、尿糖。 4.2证候分类 4.2.1火毒凝结: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4.2.2湿热壅滞: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4.2.3阴虚火炽: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4.2.4气虚毒滞: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木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4.3疗效评定 4.3.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伤口愈合。 4.3.2好转:全身症状基本消退,疮口未完全愈合。 4.3.3未愈: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或并发“陷证”。 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颜面疔疮是感受火热之毒,或因昆虫咬伤,皮肤破损染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而发生的病变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和痈。 5.1诊断依据 5.1.1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5.1.2局部开始为一个脓头,肿块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麻或痒。继之红肿高突,可发展为数个脓头,焮热疼痛。 5.1.3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如有神昏谵语,皮肤瘀点应考虑“疔疮走黄”。 5.1.4颈颌部多有臖核肿大疼痛。 5.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症状严重者应作血细菌培养。 5.2证候分类 5.2.1热毒凝结: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5.2.2火毒炽盛: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有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搜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5.3疗效评定 5.3.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5.3.2好转: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局部硬结未完全消散。 5.3.3未愈:局部和全身症状未见改善或发展为“疔疮走黄”。 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手部疗疮是因外伤后感染毒邪,火毒阻于皮肉,患处出现红肿剧烈疼痛,容易损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健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6.1诊断依据 6,1.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手指甲一侧边缘,有轻微的红肿热痛,一般2~3日即化脓;若脓液侵入指甲下,则在指甲背面现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甲床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或指甲脱落。 6.1.2蛇头疗:生于指头,初起或痒或麻,灼热疼痛,化脓时肿大如蛇头,红热显著,疼痛剧烈,伴有恶寒发热。若不及时切开,溃后则脓液不断,肿痛不消,多是烂筋损骨的征象。 6.1.3蛇腹疔:生于指腹,患指整个红肿,不能屈伸,疼痛逐渐加重,伴有畏寒发热等。化脓时胀痛剧烈。溃后脓出,症状逐渐减轻。如损伤筋骨,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指功能。 6.1.4托盘疔:生于手掌,成脓时掌部凹陷消失,手背肿胀反而明显,肿胀可波及前臂,伴有恶寒发热。因患处皮肤韧厚,虽已化脓,不易向外穿透,亦有损伤筋骨可能。 6.1.5本病手部常有创伤史。 6.1.6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溃后不愈合者,作X线摄片检查确定有无损骨。 6.2证候分类 6.2.1火毒凝结:局部红肿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6.2.2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疼痛剧烈,肉腐为脓,溃后脓出肿痛消退;如溃后肿痛不退,脓液不断,可能是筋骨腐蚀。舌红,苔黄,脉数。 6.3疗效评定 6.3。1治愈:全身症状消退,肿痛消失,疮口愈合。 6.3.2好转:全身症状消退,肿痛、疮口未全愈合。 6.3.3未愈:局部和全身症状加重,有朽骨形成或手部有严重功能障碍。 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红丝疔多因手足皮肤损伤,感染邪热火毒,走注经络,呈红丝显露,迅速上攻手膊或小腿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本病指急性淋巴管炎。 7.1诊断依据 7.1.1红丝显露先从手、前臂或足、小腿部开始,可延伸至肘、腋或膝、股缝处,同时有臖核肿痛,肿胀疼痛。病变深者,皮肤微红或不见红丝,但可触及条索状肿胀和压痛。 7.1.2一般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数等症状。 7.1.3四肢远端有化脓性病灶或创伤史。 7.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7.2证候分类 7.2.1火毒入络:患肢红丝较细,全身症状较轻。 7.2.2火毒入营: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战高热,烦躁,头痛,口渴。苔黄腻,脉洪数。 7.3疗效评定 7.3.1治愈:红丝退净,全身症状消失。 7.3,2好转:红丝消退,全身症状消失,留有索条和压痛。 7.3.3未愈:患肢红丝不消,甚至结块化脓,或合并“走黄”。 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烂疔多由皮肉破损,接触污泥、脏物,感染毒邪,以致毒聚肌肤,皮肉迅速腐烂,流出臭秽污血的危急重症。毒邪走散可并发“走黄”。相当于气性坏疽。 8.1诊断依据 8.1. 1多发于足及小腿,偶见于手背、臂部。 8.1.2初起皮肤破伤部位感觉胀痛,创口周围皮肤红、热不明显。数日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出现水疱,破后流出淡棕色浆水,气味臭秽,疮口周围呈紫黑色,轻按患处可有捻发音,重按可有污脓溢出,混以气泡。 8.1.3伴有寒战,高热,头痛,神识时昏时清,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8.1.4若肿热蔓延,腐烂不止,持续高热,神识昏迷,为合并“走黄”。 8.1.5发病前多有肢体创伤和泥土污物接触史。 8.1.6局部脓液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棱状芽胞杆菌和大量红、白细胞。血白细胞总数增高,红细胞总数显著下降,血红蛋白下降。X线检查见有气泡阴影。 8.2证候分类 8.2.1湿火炽盛:初起患肢有沉重和紧束感,以后逐渐出现胀裂样疼痛,创口周围皮肤呈红色、肿胀发亮,按之陷下,迅速蔓延成片。1~2日后肿胀剧烈,可出现水疱,皮肉腐烂,高热持续。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8.2.2毒入营血:壮热头痛,神昏谵语,气促,烦躁不安,呃逆呕吐。局部胀痛,伤口周围高度水肿发亮,迅速成暗紫色,有血疱,肌肉腐烂,脓液稀薄,混有气泡溢出,恶臭。舌质红绛,苔薄黄,脉洪滑数。 8.3疗效评定 8.3.1治愈:局部和全身症状消失,伤口愈合。 8.3.2好转:局部和全身症状有改善。 8.3.3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与体征不能控制,合并“走黄”。 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发颐多由外感或手术后,汗出不畅,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高热为特征。相当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9.1诊断依据 9.1.1初起颐颌部肿胀疼痛,逐渐增大延及耳之前后,口颊内第二臼齿相对的腮腺管口红肿,压迫局部, 可有粘稠的分泌物溢出。化脓时肿痛加剧,腮腺管口溢脓。 9.1.2伴有高热、口渴、便秘等症。如体质极度虚弱,可出现神昏谵语等。 9.1.3发病前多有某些急性热病史,或胸腹部手术史。一般单侧多见,也有双侧同时发病者。 9.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9.2证候分类 9.2.1热毒蕴结: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视腮腺管口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粘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热。苔薄腻,脉浮数。 9.2.2毒盛酿脓:颐颌间结肿疼痛日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掀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高热口渴。苔黄腻,脉弦数。 9.2.3热毒内陷:颐颌间肿块多平塌散漫,肿势可延及脸面和颈项,焮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壮热口渴,痰涌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9.2.4余毒未清: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苔薄黄或腻,脉滑。 9.3疗效评定 9.3.1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 9.3.2好转:全身症状缓解,局部疼痛减轻,肿块未消。 9.3.3未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未见好转,或合并“陷证”。 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丹毒多先由皮肤、粘膜破损,外受火毒与血热搏结,蕴阻肌肤,不得外泄,致患部鲜红灼热,有如涂丹为特征的急性感染疾病。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的称“抱头火丹”;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相当于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10.1诊断依据 10.1.1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 10.1.2局部红赤灼热,如涂丹之状,肿胀疼痛,红斑边缘微撬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红斑上有时可出现水疱、紫斑,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病变附近有臖核肿痛。 10.1.3开始即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 10.1.4可有皮肤、粘膜破损或脚癣等病史。 10.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10.2证候分类 10.2.1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疮,眼胞肿胀难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10.2.2湿热毒蕴:发于下肢。除发热等症状外,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亦可发生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苔黄腻,脉洪数。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疯(象皮腿)。 10.2.3胎火蕴毒:发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可呈游走性,并有壮热烦躁。 10.3疗效评定 10.3.1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退,血象正常。 10.3.2好转: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症状未全消。 10.3.3未愈:全身与局部症状未能控制,出现“陷证”。 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流注是因感染邪毒,流窜血络,阻于膜理肌肉之间,出现一处或数处漫肿、微热疼痛的脓肿。有暑湿流注,湿痰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骼窝流注之分。相当于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和骼窝脓肿。 11.1诊断依据 11.1.1多发于躯于或四肢。一处或相继数处肌肉深处出现脓肿。初起患处酸痛漫肿,皮色不变;成脓时患处肿痛显著,皮色转红,按之应指;溃后脓出稠厚,肿痛渐消,疮口愈合。发于骼窝者,患肢屈曲难伸。 11. 1.2发病前有疮疖等化脓性病灶,或跌仆损伤、感受暑湿等病史。 11.1.3有恶寒发热、汗出而热不退。 11.1.4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 11.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11.2证候分类 11.2.余毒攻窜: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全身伴有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脉洪数。 11.2.2暑湿交阻: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可布白pei(陪)。苔白腻,脉滑数。 11.2. 3瘀血凝滞:劳伤筋脉诱发者,多发于四肢内侧。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溃后脓液中央有瘀血块。妇女产后恶露停滞而成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发病较缓,初起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 11.3疗效评定 11. 3.1治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疮口愈合,血象正常,脓肿不再出现。 11.3.2好转:全身症状减轻,肿块未完全吸收,或疮口未愈。 11.3.3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未能控制。 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瘿瘤是内有郁火,外感风热邪毒,结于瘿囊而成。证见喉结两旁结块肿硬疼痛。相当于急性甲状腺炎。 12.1诊断依据 12.1.1突然发病。颈前一侧或两侧结块疼痛,随吞咽上下活动。皮色不变,按之疼痛,其痛可牵及耳后枕部,活动及吞咽时加重。 12.1.2严重者可伴有声音嘶哑,气促,吞咽困难,溃破后脓出臭秽。 12.1.3发病前常有口腔、咽喉及颈部等化脓性感染病史。炎症一般发生在甲状腺原有结节或囊肿内。 12.1.4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甲状腺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12.2证候分类 12.2.1风热痰凝:局部结块疼痛明显,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12.2.2气滞痰凝:肿块坚实,轻度作胀,重按才感疼痛,其痛常反射至后枕部,或有喉间梗塞感,痰多,一般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 12.3疗效评定 12.3.1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退。 12.3.2好转:肿块局限,疼痛减轻,全身症状消失。 12.3.3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肉瘿多因情志内伤,痰浊凝结,聚而成块,发于结喉两旁,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相当于甲状腺腺瘤。 13.1诊断依据 13.1.1瘿囊内肿块,呈圆形,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并发出血时,肿块可迅速增大,伴有胀痛。 13.1.2肿块增大时,可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 13.1.3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13.1. 4超声波检查及同位素扫描有助诊断。 13.1. 5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13.2证候分类 13.2.1气滞痰凝: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 13.2.2气阴两虚:局部症状同上。性情急躁,易怒,怕热,易汗,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弦。 13.3疗效评定 13.3.1治愈:局部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 13.3.2好转:局部肿块缩小,全身症状减轻。 13.3.3未愈:局部肿块无缩小,全身症状无改善。 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瘰疬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以结核累累成串,溃后脓出清稀,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相当于颈部淋巴结结核。 14.1诊断依据 14.1.1初起颈部一侧或两侧有单个或多个核状肿块,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亦不疼痛。病情发展,核块与皮肤粘连,有轻度疼痛。 14.1.2化脓时皮色转为暗红,肿块变软,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夹有败絮样物。疮口潜行,久不愈合,可形成窦道。 14.1.3可有肺痨病史或肺痨病接触史。 14.1.4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血沉降率增快。病理活捡可助诊断。 14.2证候分类 14.2.1气滞痰凝:多见于瘰疬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 14.2.2阴虚火旺: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14.2.3气血两虚: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 14.3疗效评定 14.3.1治愈:肿块消散或窦道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14.3.2好转:肿块缩小或窦道脓水减少,全身症状改善。 14.3.3未愈:肿块不消,窦道不愈合,全身症状未改善。 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乳痈多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久化热而成。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特征。相当于急性乳房炎。 15.1诊断依据 15.1.1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15.1.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15.1.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15.1.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15.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5.2证候分类 15.2.1气滞热壅: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黄,脉数。 15.2.2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15.2.3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15.3疗效评定 15.3. 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15.3.2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15. 3.3未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乳痨多由素体肺肾阴虚,或先患肺痨、瘰疬而后继发乳痨。乳房结块不痛,数月后肿块化脓,脓出稀薄,疮口不易收敛,又名乳痰。相当于乳房结核。 16.1诊断依据 16.1.1发病缓慢,乳房偏上方有一个或数个结块,皮色不变,推之可动。 16.1.2化脓时结块增大,与表皮粘连,色转暗红,有轻微波动感,轻度触痛。 16.1.3溃后脓出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可形成漏管,愈合缓慢,有时可串延胸胁、腋下。 16.1.4本病常发生在20~40岁已婚素体虚弱的妇女。病久可伴有潮热,盗汗,消瘦,颧红等症状。 16.1.5血沉增快,脓液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脓液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必要时做病理组织活检。 16.2证候分类 16.2.1气滞痰凝:多见于初起阶段。肿块不红、不热、不痛,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苔薄腻,脉弦滑。 16.2.2阴虚痰热:多见于化脓或溃后阶段,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16.3疗效评定 16,3.1治愈:肿块消散,或疮口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16.3.2好转:肿块缩小,或疮口接近愈合,全身症状基本消失。 16.3. 3未愈:肿块增大,疮口久不愈合,全身症状无改善。 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乳疠多因肝肾不足,痰瘀凝结而成。乳房结块发生在乳晕部一侧或二侧,呈半球形,触之疼痛。相当于乳房异常发育症。 17. 1诊断依据 17. 1. 1乳房单侧或双侧、对称或不对称性增大。在乳晕后方有一扁圆形肿块,韧硬,境界清楚,与皮肤及深部组织不粘连,伴有触痛。少数患者乳房增大隆起,而无明显肿块。 17.1.2男性青春发育期者,持续数月可自行消散。 17.1.3如单侧乳房肿块,坚硬而不规则者,应做病理活检以排除乳岩。 17. 1.4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长期服雌性激素、异烟肼、毛地黄等引起的乳房异常发育。 17.2证候分类 17. 2. 1肝气郁结:性情急躁,遇事易怒,乳房肿块胀痛,触痛明显,胸胁牵痛。舌质红,苔白,脉弦。 17.2.2肾气亏虚:多见于中老年。轻者多无全身症状。重者,偏于肾阳虚,面色淡白,腰腿酸软,容易倦怠,舌质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头目眩晕,五心烦热,眠少梦多,舌红,苔少,脉弦细。 17.3疗效评定 17.3.1治愈:乳房肿块消失。 17.3.2好转:肿块缩小。 17.3.3未愈:肿块无变化或增大。 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乳岩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气滞痰瘀互结而成。乳房部结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后期可病灶转移。相当于乳癌。 18.1诊断依据 18.1.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18.1.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18.1.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18.1.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患侧上肢肿胀。 18.1.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18.1.6钼钯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18.2证候分类 18.2.1肝郁痰凝: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期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苔薄,脉弦。 18.2. 2冲任失调:经事紊乱,经前期乳房胀痛。或婚后从未生育,或多次流产史。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18.2.3正虚毒炽: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18.3疗效评定 18.3.1治愈:肿块消散。 18.3.2好转:肿块缩小或保持稳定。 18.3.3未愈:肿块增大,全身症状无改善或见恶化。 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乳癖是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成。乳房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相当于乳腺增生病。 19. 1诊断依据 19.1.1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19.1.2乳房可有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 19.1.3本病多见于20~40岁妇女。 19.1.4钼钯X线乳房摄片、冷光源强光照射、液晶热图像等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19.2证候分类 19.2.1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19.2.2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19.3疗效评定 19.3.1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 19.3.2好转: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 19.3.3未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 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粉刺性乳痈由肝郁化热,肉腐化脓而成。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常有粉渣样物排出。乳晕或乳房部出现肿块,溃后形成瘘管,与乳头相通,经久反复不愈。相当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或导管扩张症。 20.1诊断依据 20.1.1发病以一侧乳晕部较为多见,亦有双侧同时发病。患者常伴有乳头内缩史,在凹陷的乳头内可有带臭味的渣样物质分泌。少数病人伴有乳头溢液,呈血性或水样。 20.1.2乳晕旁有结块疼痛,皮色微红,约7~10天成脓。溃后脓液带有臭咪,久不收口,或愈合后又复发。化脓时有发热、头痛。 20.1.3反复发作,可致疤痕形成,在乳晕部出现僵硬之肿块,且与皮肤粘连。 20.1.4溃后久不收口,形成乳漏,其特征是用球头银丝从疮孔中深入,可从乳头中穿出。 20.1.5本病多发于非哺乳期20~40岁的女子。 20.1.6钼钯X线摄片,乳晕导管造影,或作乳头溢液涂片检查,有助诊断。 20.1.7本病应与乳岩相鉴别。 20.2证候分类 20.2.1热毒蕴结:乳晕旁结块红肿疼痛,伴有发热,头痛。苔黄腻,脉滑数。 20.2.2余毒未清: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可有僵硬肿块。 20.3疗效评定 20.3。1治愈:肿块消失,疹管愈合。 20.3.2好转:红热疼痛消失,肿块缩小,瘦瘘近愈。 20.3.3未愈:肿块不消,瘘管不愈。 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乳衄是因肝脾两伤,肝经火郁、脾失统血而发。证见乳窍溢出血性液体,在乳头或乳晕部可摸及肿块。相当于乳腺导管乳头状瘤及乳腺导管乳头状癌。 21.1诊断依据 21.1.1乳头经常有血性分泌物溢出。 21.1.2可在乳头根部触及肿块,可移动,不与皮肤粘连,挤压乳头时可见血性分泌物。 21.1.3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21.1.4乳头分泌物涂片作细胞学检查,乳腺导管造影。可帮助诊断。 21.2证候分类 21.2.1肝郁火旺:乳孔溢液,颜色鲜红或暗红。可伴有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 21.2.2脾虚血亏:乳孔溢液,颜色淡红或黄色稀水。伴有面黄倦怠,食少,虚烦不眠。舌淡,苔白,脉细弱。 21.3疗效评定 21.3.1治愈:乳头溢血停止,瘤体消失。 21.3.2好转:乳头溢血减少,瘤体缩小。 21,3.3未愈:乳孔溢血不减,瘤体增大。 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乳核由冲任失调,情志所伤,血瘀痰凝互结于乳房而成。肿块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边界清楚,推之活动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相当于乳腺纤维腺瘤。 22.1诊断依据 22. 1. 1多数发生在一侧乳房,肿块多为单发,以乳房外上象限为多见。 22. 1. 2肿块呈卵圆形,大小不一,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活动度大,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无疼痛和触痛。生长缓慢,不会化脓溃烂。与月经周期无关。。 22.1.3好发于青少年女性。 22. 1. 4钼钯X线摄片,红外线热图像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必要时作病理检查。 22.2证候分类 22. 2. 1肝气郁结:一般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苔薄白,脉弦。 22. 2. 2血瘀痰凝: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胸胁牵痛,烦闷急躁,或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症。舌暗红,苔薄腻,脉弦细。 22.3疗效评定 22.3.1治愈:肿块完全消失。 22.3.2好转:肿块缩小。 22.3.3未愈:肿块无改变。 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肠痈是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致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本病主要症状。相当于急性阑尾炎。 23.1诊断依据 23.1.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3.1.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23. 1.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 23.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3.2证候分类 23. 2. 1气滞血瘀: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23. 2. 2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3. 2. 3热毒炽盛: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 23. 3疗效评定 23. 3.1治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 23. 3.2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 23. 3.3未愈:症状和体征加重,出现并发症。 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水疝是由先天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及外伤等,使水湿内停于肾子(睾丸)及子系(精索)所致。以阴囊下垂肿大或子系处有痰包为特征。相当于睾丸鞘膜积液及精索囊肿。 24.1诊断依据 24.1.1多为单侧性阴囊肿大,逐渐增大,伴阴囊下坠感。 24. 1.2睾丸鞘膜积液者阴囊肿大如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波动感,与阴囊皮肤不粘连。睾丸及附睾不易摸到。 24.1.3精索囊肿在精索上们及囊性肿块。 24.1.4先天性水疝,多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卧位或推压阴囊,肿块可逐渐缩小或完全消失,站立后又可出现。以婴幼儿为多见。 24.1.5继发性水疝,常有外伤、感染、血丝虫等病史,一般发病较急,肿块不因体位变动而有所改变。 24.1.6透光试验阳性,如有血性液体、乳糜及反复感染时可为阴性。穿刺可抽到液体。 24.2证候分类 24.2.1肾气亏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则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舌苔薄白,脉细滑。 24.2.2湿热下注:阴囊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腻,脉数。 24.2.3肾虚寒湿:多见于病程长久,阴囊寒冷,皮肤增厚,坠胀不适。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 24.2.4瘀血阻络:有睾丸损伤或睾丸有肿瘤病史。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质紫暗,苔薄,脉细涩。 24.3疗效评定 24.3.1治愈:局部肿物消失。 24.3.2好转:局部肿块缩小。 24.3.3未愈:局部肿物无变化。 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子痈是由湿热下注厥阴之络,致气血凝滞而成。以阴囊胀痛下垂,睾丸肿胀疼痛为特征。相当于急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炎与急性睾丸炎。 25.1诊断依据 25.1.1急性子痈 25. 1.1. 1起病急骤,初起仅感一侧睾丸或附睾胀痛和下坠感,迅速出现肿胀和疼痛。 25.1.1. 2波及子系时,子系呈条索状肿硬疼痛;波及阴囊时,阴囊红肿灼热。 25.1.1.3化脓时阴囊皮肤紧张光亮,睾丸或附睾肿大,压痛明显。 25.1.1.4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恶心,小便短赤。或有小便刺痛,痛引少腹等症状。 25.1.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5.1.2慢性子痈 25.1.2.1多有急性子痈病史,或开始即为慢性,可有急性发作。 25.1.2. 2附睾硬结,子系亦可同时粗肿,有不同程度疼痛,或重坠感。 25.1.2.3本病无阴囊壁粘连,与窦道、输精管也不呈串珠状,可与子痰(附睾结核)区别。 25.2证候分类 25.2.1急性子痈 25.2.1.1湿热下注:多见于成人。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焮热疼痛,少腹抽痛,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伴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25.2.1.2瘟毒下注:多见于儿童。多因患痄腮并发(又称卵子瘟)。睾丸肿大疼痛,有恶寒发热,一般不会化脓。苔黄,脉数。 25.2. 2慢性子痈 25.2.2.1气滞痰凝: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触痛轻微,牵引少腹不适,一般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滑。 25.2.2.2阳虚寒凝:附睾结节,子系粗肿,无触痛感,阴囊寒冷。可有腰酸,阳痿,遗精。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或细。 25.3疗效评定 25.3.1治愈:肿块消散或脓肿经切开治疗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5.3.2好转:肿痛减轻或疮口基本愈合,全身症状缓解。 25.3.3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 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子痰系由肝肾阴亏,痰湿乘虚入络,凝于肾子而生。以附睾肿大,硬结触痛,溃后流脓清稀,形成瘘管为特征。相当于附睾结核。 26.1诊断依据 26.1.1肾子酸胀隐痛,附睾有不规则硬结,局限于尾部或全部,并可蔓延到睾丸。子系增粗,或有串珠结节。 26.1.2数月或数年后,硬结与阴囊粘连,皮色暗红,形成脓肿。 26.1.3溃后脓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疮口凹陷,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26.1.4本病多见于20~35岁青壮年。 26.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淋巴细胞增多,血沉增快。 26.1.6脓液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或脓液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 26.2证候分类 26.2.1湿痰凝结:除肾子酸胀隐痛,附睾硬结,子系呈条索状肿硬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薄,脉滑。 26.2.2阴虚内热:肾子与阴囊皮肤粘连,色转暗红,酿脓时有轻微波动。伴有午后潮热,盗汗,倦怠,颧红。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26.2.3阳虚痰凝:肾子酸胀隐痛,附睾硬结不消,或溃后疮口久不愈合。伴有肢冷畏寒,面色淡白,腰酸肢软,肾子阴冷。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26.3疗效评定 26.3.1治愈:硬块消失,或疮口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6.3.2好转:硬块缩小,或疮口部分愈合,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26.3.3未愈:局部与全身症状无改善。 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精癃是由肾元亏虚等多种原因,导致精室肿大,膀胱气化失司,以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前列腺肥大、增生症。 27.1诊断依据 27.1.1开始尿频,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渐有排尿困难,余溺不尽,严重时可有尿闭或小便失禁。 27.1.2本病多见于老年男性。 27.1.3直肠指诊:精室肥大,表面光滑而无结节,边缘清楚,中等硬度而富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27.1.4B超检查:前列腺大小测定较正常增大,膀胱残留尿大于60毫升。 27.2证候分类 27.2. 1肺热失宣: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兼见咽干,口燥,胸闷,呼吸不利,咳嗽咯痰。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27.2.2湿热下注:尿少黄赤,尿频涩痛,点滴不畅,甚至尿闭,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发热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7.2.3中气下陷:小腹坠胀,小便欲解不爽,尿失禁或夜间遗尿。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27.2.4肾阴亏虚:小便频数不爽,淋漓不尽。伴有头晕目眩,腰酸膝软,失眠多梦,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27.2.5肾阳虚损:排尿无力,失禁或遗尿,点滴不尽。面色huang(恍)白,神倦畏寒,腰膝酸软无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27.2.6气滞血瘀:小便努责方出或点滴全无,会阴、小腹胀痛,偶有血尿或血精。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沉弦或细涩。 27.3疗效评定 27.3.1治愈:排尿通畅,前列腺检查明显缩小,无残余尿。 27.3.2好转:排尿症状好转,残余尿减少。 27.3.3未愈:症状和各项检查均无改善。 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精浊是由肾虚或湿热瘀滞等病邪,下注于精室,导致会阴坠胀疼痛,尿液常有精液溢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前列腺炎。 28.1诊断依据 28.1. 1小腹、会阴、睾丸部有胀痛不适感,轻度尿频,排尿或大便时尿道可有白色分泌物溢出。 28.1.2可伴有神疲乏力,头晕,腰酸痛,性欲减退,遗精,早泄,阳痿,不育等症。 28.1.3以男性中青年为多见,常呈慢性经过,多反复发作。 28.1.4直肠指检,精室肿大有压痛,慢性者亦可缩小。 28.1.5前列腺液镜俭,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10个以上或成堆,卵磷脂小体显著减少或消失。 28.2证候分类 28.2.1气滞血瘀: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瘀点,苔白或黄,脉沉涩。 28.2.2湿热蕴结:尿频、尿急、尿痛,有灼热感,排尿或大便时尿道有白浊溢出。会阴、腰骶、睾丸有坠胀疼痛。苔黄腻,脉滑数。 28.2.3阴虚火旺:腰膝酸软,头昏眼花,失眠,多梦,遗精或血精,阳事易兴,排尿或大便时尿道有白浊滴出。舌红,少苔,脉细数。 28.2.4肾阳虚损:头昏神疲,腰酸,膝冷,阳萎早泄,甚至稍劳后即尿道有白浊溢出。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28. 3疗效评定 28.3.1治愈: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检查正常。 28.3.2好转:症状体征改善,前列腺液检查好转。 28.3.3未愈:症状及前列腺液检查无改善。 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臁疮多由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久而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疮口经久不愈。相当于下肢慢性溃疡。 29.1诊断依据 29.1. 1以小腿内臁(内侧)较为多见。 29.1.2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溃疡大小不等,呈灰白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四周皮色黯黑,漫肿或伴有湿疹,收口后易反复发作。 29.1.3多见于下肢患有筋脉横解(静脉曲张)的患者。 29.2证候分类 29.2.1湿热下注: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伴有湿疹,痛痒时作,甚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数。 29.2.2脾虚湿盛:病程日久,疮面色暗,黄水浸淫,患肢浮肿,纳食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 29.2.3气虚血瘀:溃烂经年,腐肉已脱,起白色厚边,疮面肉色苍白,四周肤色黯黑,板滞木硬。舌质淡紫,苔白腻,脉细涩。 29.3疗效评定 29. 3.1治愈:溃疡愈合。 29. 3. 2好转:溃疡缩小。 29.3.3未愈:溃疡疮面未见缩小或有扩大。 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褥疮又名“席疮”。多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失畅,肌肤失养,每因摩擦皮破,染毒而成。多发于尾骶、肘踝、背脊等容易受压部位,以皮肤破溃,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 30.1诊断依据 30.1.1好发于尾骶、背脊、肘踝等骨突易受压迫及摩擦部位。 30.1.2初起皮肤上出现褐色红斑,微肿,继而紫暗水肿,坏死溃烂。 30.1.3继发染毒时组织坏死迅速,脓水淋漓,相应部位并发臖核疼痛。 30.1.4多见于昏迷、瘫痪、骨折、大面积烧伤等久病卧床的患者。 30.2证候分类 30. 2. 1气滞血瘀:局部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或有破损。苔脉随原发疾病而异。 30. 2. 2蕴毒腐溃: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伴有发热或低热,口苦且干,形神萎靡,不思饮食等。舌红,苔少,脉细数。 30. 2. 3气血两虚: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新肌色淡,愈合缓慢。伴有面色huang(恍)白,神疲乏力,纳差食少等。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30.3疗效评定 30.3.1治愈:褐色红斑消退,或溃烂疮口愈合。 30. 3.2好转:红斑未全消退,或溃烂疮面腐肉脱落,新肉生长,疮面逐渐缩小。 30.3.3未愈:疮口增大,溃烂不止。 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附骨疽是因毒邪深袭,阻于筋骨,经络壅塞,气血凝滞所成。相当于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31.1诊断依据 31. 1. 1起病急骤,始有寒战高热,患肢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动则剧痛,局部胖肿,皮肤掀红灼热。骨膜穿刺可抽出脓液,脓肿穿破骨膜后疼痛缓解。溃后因骨破坏,脓水淋漓,不能愈合,可由急性转入慢性,形成窦道,骨骼高低不平,反复发作。 31.1.2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感受风寒湿邪等诱发因素。 31. 1.3儿童及青少年最易罹患,成年人次之。好发于四肢骨干,尤以下肢为多见。 31.1.4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培养可为阳性。 31. 1. 5X线摄片,一般2~3周后能显示骨影模糊区、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等影像。约4周后才能发现死骨。 31.2证候分类 31.2.1湿热瘀阻:除寒战高热等症状外,患肢疼痛彻骨,不能活动。继则局部胖肿,皮色不变,灼热,有明显的骨压痛和患肢叩击痛。苔黄,脉数( 31.2.2热毒炽盛:起病约1~2周后,高热持续不退。患肢胖肿,疼痛剧烈,皮肤掀红,灼热,内已酿脓。苔黄腻,脉洪数。 31.2.3脓毒蚀骨:溃后急性症状逐渐缓解,脓水淋漓,久则形成窦道。患肢肌肉萎缩,可摸到粗大之骨骼,以探针检查,常可触到粗糙死骨。可伴乏力,神疲,头昏,心悸,低热等症状。 31.3疗效评定 31.3.1治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溃后疮口愈合。X线摄片无死骨存在。 31.3.2好转:全身症状改善,肿痛减轻,但疮口未愈合。X线摄片有死腔、死骨存在。 31.3.3未愈: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不能控制。X线摄片见病灶继续发展。 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流痰是因先天肝肾不足,后天失调,骨骼空虚,风寒湿痰之邪,乘隙而入,流注于筋骨关节而成。本病以脓肿旁流和溃后脓液中伴败絮状痰样物为特征。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 32.1诊断依据 32.1.1起病缓慢,初起仅感病变关节略有酸痛,皮色不变,活动不利,动则疼痛加剧,数月或经年以后,可有寒性脓肿出现。脓肿溃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状物,不易收口。 32.1.2早期全身症状不明显,中、后期出现低热,颧红,纳呆,盗汗,消瘦,精神疲乏,脉细数等虚弱症状。 32.1.3发病部位以脊椎为多,其次为髋、膝关节。常见病变关节特征如下 胸椎:脊骨外突,行走时常以两手支持腰胁。脓肿多出现于肾俞穴附近。 腰椎:脊骨突出,腰部强直,俯仰不利,拾物试验阳性。其脓肿多出现于小腹、胯间或大腿内侧。 髓关节:关节肿胀,强直,活动受限。患肢先长后短,偏向外侧可有反射性膝痛,肌肉萎缩,跛行。脓肿多出现于病变关节附近。 膝关节:关节肿胀,强直,活动受限,大、小腿肌肉萎缩,形如鹤膝。脓肿多出现于病变关节附近。 32.1.4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病者及家属可有肺痨病史。 32.1.5活动期血沉明显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 32.1.6X线摄片:早期显示骨质疏松、脱钙,甚至部分破坏模糊,稍晚可见死骨游离,死骨吸收后可见骨空洞,晚期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呈畸形。 32.1.7脓液培养可有结核杆菌生长。 32.2证候分类 32.2.1阳虚痰凝:初起外形既不红热,又不肿胀,仅感病变关节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舌淡,苔薄,脉濡细。 32.2.2阴虚内热,数月后,在原发和继发部位渐渐漫肿,皮色微红,形成脓肿。伴有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32.2.3肝肾亏虚:溃脓后疮口排出稀薄脓液,或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如病在四肢关节,患肢肌肉萎缩,畸形。病在颈、胸、腰椎者,则强直不遂,甚或下肢瘫痪不用,二便潴留或失禁。形体消瘦,面色huang(恍)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盗汗。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或虚数。 32.3疗效评定 32.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疮口愈合,X线摄片显示病灶修复,或留有功能障碍。 32.3.2好转:全身症状消失,疮口未愈合。X线摄片显示病灶好转。 32.3.3未愈:症状不改善,甚至恶化。X线摄片显示病灶继续发展。 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脱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致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而发病。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33.1诊断依据 33.1.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咽、外伤等病史。 33.1.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小腿可有游走性青蛇毒(静脉炎)。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进而发生于性坏死,疼痛剧烈,彻夜不眠,抱膝而坐。溃烂染毒时,出现湿性坏死,肢端红肿热痛,全身发热。 33.1.3患者大多为20~40岁男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于老年人。 33.1.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X线胸部摄片、血脂血糖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33.2证候分类 33.2. 1寒湿阻络: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步履不利,多走则疼痛加剧,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间歇性破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 33.2.2血脉瘀阻: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指)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 33.2.3热毒伤阴: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33.2,4湿热毒盛: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创面肉色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症。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3.2.5气血两虚: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舌质淡胖,脉细无力。 33.3疗效评定 33.3.1治愈:患肢疼痛消失,皮色、肤温恢复正常,疮口愈合,步履活动自如,或趺阳脉可触及。 33.3.2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步履活动不能持久,疮口范围缩小。 33.3.3未愈:疼痛不能控制,溃疡不能愈合,或继续向近端发展。 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青蛇毒是因湿热之邪外侵,以致气血凝滞,脉络滞塞不通而成,呈局部筋脉肿胀色红,灼热疼痛。相当于血栓性浅静脉炎。 34.1诊断依据 34.1.1多发于下肢的浅表筋脉,尤其是横解之筋脉,其次是上肢和胸腹壁浅表筋脉。 34.1.2急性期,病变筋脉表面红肿热痛,一般局限在一条筋脉,呈索状上下蔓延。游走性者多条筋脉受累及病变呈片块状红肿,并扪及多个结节,皮肤色素沉着。 34.1.3慢性期,病变筋脉呈索条状或结节状肿硬,并与皮肤粘连,表面色素沉着,牵拉时呈沟状,肢体活动时有牵扯感。发于下肢者,可有坠胀隐痛,胫踝浮肿。 34.1.4患肢常有外伤、感染、静脉给药等病史。 34.2证候分类 34.2.1血热瘀结,相当于急性期,病变筋脉红肿热痛,上下游走,肢体活动不利,可有身热。舌红,苔黄,脉数。 34.2.2瘀阻脉络:相当于慢性期,病变筋脉肿如硬索,粘连不移,牵扯不适,或呈多个硬性结节,皮色褐黑,胫踝水肿。轻者舌脉无变化,重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多沉涩。 34.3疗效评定 34.3.1治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结节消退。 34.3.2好转: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或结节未完全消退。 34.3.3未愈:筋脉红肿继续蔓延游走。 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股肿是因瘀血阻于阴脉,痹着不通,营血逆行受阻,水津外溢,导致下肢胀痛,皮色发白,肢体增粗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 35.1诊断依据 35,1.1小腿血栓性深静脉炎: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屈时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35.1. 2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温增高。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盈,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5. 1.3个别病例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面色紫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35. 1.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它血管病史。 35. 1.5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有助诊断。 35.2证候分类 35.2.1气滞血瘀:髂股静脉病变时,整个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或紫络,扪之烘热,腿胯部疼痛固定不移,全身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数。小腿深静脉病变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全身可有低热。苔白或腻,脉数。 35.2.2气虚血瘀:患肢肿胀久不消退,按之不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凉,颜色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而有齿痕、瘀斑,苔薄白,脉沉而涩。 35.3疗效评定 35.3.1治愈:患肢肿胀及疼痛消失,有关检查明显改善。 35.3.2好转:患肢疼痛消失,肿胀减轻,有关检查有改善。 35.3.3未愈:患肢肿痛不消,有关检查无变化。 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水火烫伤是因热毒之气炽盛,腐烂皮肉,甚者火毒内攻可现不同脏腑兼证。相当于烧伤。 36.1诊断依据 36.1.1有明确的沸水、火焰等损伤史可查。 36.1.2按三度四级分类法,记录烧伤深度及百分比。、 36.1.2.1 Ⅰ度(红斑):轻度红、肿、热、痛,感觉过敏,不起水泡,表皮干燥。 36.1.2.2 Ⅱ度(水泡): a,浅Ⅱ度:剧痛,感觉过敏,温度增高,有水疱,基底潮湿,呈均匀红色,水疱明显。 b.深Ⅱ度:痛觉迟钝,水疱或有或无,揭去表皮,基底干燥苍白,有小出血点,水肿明显。 36.1.2.3 Ⅲ度(焦痂):感觉消失,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后可见皮下筋脉阻塞如树枝状。 36.2证候分类 36.2.1火盛伤阴:高热,烦躁,口干便秘,尿少而赤。舌质红而干,苔黄腻或黄糙,或舌光无苔,脉洪大弦数或弦细而数。 36.2.2火毒炽盛:创面腐烂,分泌物增多,局部水肿,寒战高热,汗多,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36.2.3火毒内攻,有不同脏腑的兼证。 36.2,3.1火毒传心:兼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小便刺痛不爽。 36.2.3.2火毒传肺:兼见气粗喘息,咳嗽多痰,甚者咯血。 36.2。3.3火毒传肝:兼见痉挛抽搐或黄疸。 36.2.3.4火毒传脾:兼见腹胀便秘或便溏而粘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36.2.3.5火毒传肾:兼见血尿,尿少,尿闭,浮肿。 36. 2. 4阴损及阳:具有火盛伤阴见症外,兼见精神萎靡,气促,体温反低,肢冷或振颤。舌质淡嫩,脉虚大无力,重按无根,或微细。 36. 2. 5气血两虚:后期热毒渐退,而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创面肉芽色淡不红,新肉难长。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数或迟缓。 36. 2. 6阴伤胃败:后期热毒渐退,口舌生糜,嗳气呕逆,口干少津,食欲日减,或兼有腹胀便泄。舌光如镜,质暗红而干,脉细数。 36.3疗效评定 36.3,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36.3.2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创面未完全愈合。 36.3.3未愈:全身症状未见改善,创面感染不能控制。 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冻疮是因受寒邪侵袭,气血瘀滞,皮肤紫红麻木刺痛,或局部肌肤坏死,甚者可致全身冻僵。相当于冻伤。 37.1诊断依据 37.1.1有低温环境下停留较长时间的病史。 37.1.2全身性冻疮:有严重冷冻史。初起时寒战,体温逐渐降低,以后出现头晕欲睡,四肢无力,感觉迟钝。进而神志不清,呼吸变浅,脉象细弱。 37.1.3局部性冻疮:多发于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颊等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 37. 1. 3.1轻证:初起受冻部位皮肤先呈苍白,继则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红,中央青紫,冷痛,或感麻木,暖热时自觉灼热,瘙痒,胀痛。 37. 1. 3. 2重证: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皮肤呈灰白或暗红,或转紫色,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消失。水疱破后出现糜烂或溃疡,甚则肌肉筋骨坏死。 37.1.4冻疮程度估计 37. 1. 4.1Ⅰ度(红斑性冻疮):皮肤从白变成红色,出现明显的红肿,自觉疼痛或作痒。 37. 1. 4.2Ⅱ度(水疮性冻疮):早期有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疮,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37. 1. 4. 3Ⅲ度(坏死性冻疮):轻者在伤后3~7天出现水疱,可延及整个肢体或全身,活动受限制,病变部位呈紫黑色,周围水肿,并有明显疼痛。重者肌肉、骨胳均有伤,呈干性坏疽。患部感觉和机能完全丧失。2~3周后,出现冻伤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分界线。如有染毒腐溃,可呈现湿性坏疽。 37.2证候分类 37. 2. 1阴盛阳衰:四肢厥逆,恶寒倦卧,极度疲乏,昏昏欲睡,呼吸微弱。苔白,脉沉微细。 37.2.2血虚寒凝: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喜暖。舌淡而暗,苔白,脉沉细。 37. 2. 3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苍白或萎黄,疮口不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37. 2. 4瘀滞化热:发热口干,患处暗红微肿,疼痛喜冷。或患处红肿灼热,溃烂腐臭,脓水淋漓,筋骨暴露。舌暗红,苔黄,脉数。 37.3疗效评定 37.3.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创面愈合。 37.3.2好转: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疮面未完全愈合。 37.3.3未愈:全身及局部情况无改善。 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毒蛇咬伤是被有毒之蛇咬伤,毒液侵入伤口,气血受伤,内攻脏腑而发生的危急重症。因毒性不同而表现多种全身中毒症状。 38. 1诊断依据 38.1.1有毒蛇咬伤史。 38.1.2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2~3天后最为严重。 38.1.3咬伤处有牙痕,典型病例有两点大而深的牙痕,其周围可出现血疱、水疱、瘀斑。 38.1,4可有发热,头昏,嗜睡,复视。严重者出现视觉、听觉障碍,神情淡漠或神志昏蒙,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流涎,瞳孔散大,或皮下、内脏出血。 38.2证候分类 38.2.1风毒(神经毒):一般局部不红,不肿,不出血,疼痛轻微,感觉麻木,眼睑下垂,复视,表情肌麻痹,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脉沉伏迟弱。 38.2.2火毒(血循毒):伤口疼痛剧烈,出血,皮肤有血疮瘀斑,伤肢水肿明显。内脏、五官出血,发热,少尿无尿,心悸头晕。脉象细数或结代。 38.2.3风火毒(混合证):同时具有以上两种症状。 38.3疗效评定 38.3.1治愈: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伤口愈合,伤肢功能恢复。 38.3.2好转:全身和局部症状减轻,伤口未完全愈合。 38.3.3未愈:全身和局部症状无改善,并出现恶化者。 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破伤风是由破伤感受风毒之邪,引起以全身和局部肌肉强直性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疾病。 39.1诊断依据 39.1. 1多有外伤接触泥土或污物史。一般破伤感邪后2~15天发病,但亦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者。 39,1.2始有形寒,头痛,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创口疼痛并有紧张牵引感,伤口干陷无脓,周围肤色暗红。 39.1.3发病时张口困难,咀嚼肌酸胀,牙关紧闭,面呈苦笑表情,硕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或腹部强硬如板,大便秘结,小便不通。 39.1.4拘急抽搐的发作,可因声、光、风等刺激而诱发和加剧,每次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而后发作频繁,时间延长。。剧烈抽搐可造成肌肉撕裂或骨折。 39.1.5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一般无发热,但亦有高热者。 39.1.6后期大汗淋漓,呼吸、说话、吞咽俱感困难,面色青紫,最后多因窒息,或全身衰竭死亡。 39.1.7脓液培养可有破伤风杆菌生长。 39.2证候分类 39.2.1风毒在表:轻度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 39.2.2风毒入里: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满闷,腹壁板硬,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质红绛,苔黄糙,脉弦数。 39.3疗效评定 39.3.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伤口愈合。 39.3.2好转:全身症状好转,伤口未完全愈合。 39.3.3未愈:全身症状未见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