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幽默故事辑录﹙七﹚

 陋室书屋2 2013-09-25

僧戴帽

华阳主簿张唐辅一向喜爱与人开玩笑。有一天,他去拜访成都知府张逸,正好张逸的另一位老朋友、和尚文鉴大师也来张逸府第。二人都在大门口等着召见。

张唐辅一时头皮发痒想搔搔头,刚脱下乌巾帕头,正不知往何处放。他一斜眼,瞥见文鉴和尚头脑光光,就顺手把帕头罩在了上面。文鉴和尚非常恼火,呶呶唧唧,说个没完。正巧,这时张知府从里面召见,张唐辅与文鉴和尚就进了客厅。

刚一落座,文鉴和尚就告白说:“我与这位官人素不相识,刚才我俩在门外时,他连问也不问就把帕头罩在我头上了。”

显然他还怒气未消。

张知府不知所以然,就问张唐辅是怎么回事。张唐辅不好意思地说:“刚才我一时头痒,就脱下帕头,却无处可放,忽见这位大师头上亮光光正闲着,就想把帕头暂时一放,不想大师却生气了。”张知府听了,大笑不已,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文鉴和尚也逗乐了。

——旧题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爹爹”与“民贼”

宋代名相钱良臣,特别忌讳别人提到他的名字。他有个小儿子,也还算机灵,每次读经史子集看到有“良臣”二字,就特意改为别的字,以便为爹爹避讳。儿子小小年纪能这么有心计,钱良臣自然称心。

有一天,小儿子读《孟子》一书,正好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这还了得!他不假思索,马上把“良臣”二字改读为“爹爹”。当钱良臣在一旁听到儿子读到“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这句时,鼻子都气歪了!

——元·仇远《稗史》

点灯与放火

田登作郡守时,非常忌讳别人冒犯他的名字,甚至连“灯”字也不让别人说。为此,他先后惩治了包括吏卒在内的许多人。于是,整个州郡内,人们都戏称“灯”为“火”,把“点灯”称为“放火”。

元宵节晚上放灯,田登允许人们前来游观,就让手下人写了一张公告榜贴出去,榜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州郡中人人见了都暗自发笑,有人还编出歌谣讽刺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明·谢肇淛《五杂俎》

汉兵士

有个名叫刘宗汉的人,是本朝皇室宗亲,他最忌讳别人说起他的名字。他命令把“汉”字改称为“兵士”,整个皇宫里的人都要这样念才行。他妻子供奉罗汉像,他儿子学习《汉书》,宫中人对此都不敢直说,只得说:“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罗兵士(汉),太保请官教点兵士(汉)书。”此话一出,闻者无不哄笑,很快被传为笑谈。

——明·谢肇淛《五杂俎》

“相公”与“相婆”

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隐居在金陵附近的半山。这时王和甫任金陵太守,王安石很不愿意见他。

一天,王安石在山中采药回来,远远地看见了王和甫,就急忙进了一户农家避开他。这家的一位老婆婆见来人肩背药笼,就把自己的病情说了一遍。王安石便从药笼里拿出一些草药送给老婆婆,老婆婆千恩万谢地收下了。临走时,老婆婆拿了一缕麻线硬塞给王安石作为酬谢,并说:“相公您回家后,可把这麻线交给相婆。”

一听“相婆”这个新鲜的说法,王安石大笑起来,很高兴地把麻线收下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