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6 09:46:14 请简述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与灵魂。 答:《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基本内容是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做出的,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文的具体化。但《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而是教师行业性的纪律,是倡导性的要求,但同时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如新《规范》中写入“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未成年人群体,教师应当负有保护的必要责任。 《规范》中的“禁行规定”是针对当前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而提出的,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但“禁行规定”也并非包括了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一个阶段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化的要求,能够使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要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不断提高促进师德水平。 核心内容与灵魂: 新《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现代教育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性,据中国日报报道:下午,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一(二)班课堂上,班主任胡老师发现学生黄某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当即将手机收过来,放在讲台前砸烂,然后丢进了垃圾桶。作为一名教师,你对胡老师砸手机的行为如何看,并作分析。 分析:我不赞成胡老师的做法。胡老师砸手机的做法,其实是当今教育面临的“缺乏沟通和耐心”的现实难题。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是相互及时联系的需要,初衷是好的,然而,贪玩且自制力差的学生,未把手机上的一些先进功能用于学习,而是用于消遣,这就产生了弊端。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加以引导,多沟通,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用手机,而不是简单一纸禁令,让学生不去接触先进的科技产品。“屡教不改,便一砸了之”的做法其实不妥。从法律角度讲,老师无权损坏学生的财物,甚至连没收学生手机的权力也没有。虽然老师砸学生手机后收到的“成效”是客观存在的,但若以此判断该教育方式是可行的,未免太过片面。因为老师“一砸了之”不仅切断了双方沟通的前提,而且这种无法律保护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对他们思想和心理的成长产生错误的引导。从长期效果上讲,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强行遏制,远不及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请结合一实际案例,谈谈你对关爱学生的理解。 答:我认为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抓住一切契机,让学生在关爱中改变、成长。例如: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问题学生的文章表达流畅,语言精美,我就会在评语上写到:“孩子,你真得很棒!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文思敏捷,文辞优美,看你的作文对老师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老师很是欣赏你。”我知道她会有话和我说的。拿破仑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更何况是孩子呢?不出所料,很快他就会找到我或者给我留张便条,说道:“老师,谢谢您的夸奖。您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赞扬我的老师,我很感动。”我知道,他心底的坚冰已经在慢慢融化了。于是我会经常找到合适的机会有意无意地表扬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关心她,给他带点吃的悄悄塞到他的座位,节日给他带去他喜欢吃的东西和他喜欢的礼物。当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闷闷不乐的,我知道一定是遇到了烦心事。“孩子,老师发现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么好,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吗?让老师也帮你出谋划策。”我会便条偷偷放到他的笔盒里 。“老师,最近我和一个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们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独。”他很快回信给我说。孩子需要爱,除了师爱,还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间的爱,不然,学习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变得黯淡无光。我迅速回给她:“孩子,老师能够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孤独的滋味的确不好受 ,难为你了。和同学偶尔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以后,你的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关键看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如果你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你不会感到烦恼,反之,你会感到烦恼缠身。孩子,老师说这话,是希望你待人宽容,同时,老师也相信在看完这些话后,会做好的。只要你始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同学们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的,那时,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五彩斑斓。加油哟!老师永远支持你!”在给他的便条的同时,我迅速找到了班上几个得力的同学,让他们嘱咐其他同学,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不可以让他无法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这样自然而然地我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我还把QQ号码留给全班学生,我们互相加了好友,只要发现学生上网了,我就随机跟他们聊上几句关于学习的、关于生活的 、关于情感的、关于道德的等等。如果发现问题我就会在QQ上给他留言,网上聊天的语气跟现实生活是不同的,更多了几分温柔、几分细腻、几分调侃、几分幽默,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感动。 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关爱要有理智。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自身的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关爱要公正、要坦荡,不偏袒和包庇任何一位学生。“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厉的、热爱美好的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四、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置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答:本案例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案例中他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 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再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体现出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宏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有人说:由于现行教育评价的终极标准——高考没有变,所以素质教育就很难切实开展。作为一线教师你对此如何认识,列举一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案例。 答:《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请分析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放到了儿童成长的第一位,你对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如何认识。 答:青少年是家庭的依托、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兴则国兴”。国家,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组合,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国。因此,我们每个家庭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今天培养小孩,实际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为了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紧密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学生。谈到教育,人们往往单一认为是学校教育,是校长、老师的事情。其实,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部分组成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是最有特点的教育。家长和家庭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家长言传身教的方法更是万别千差。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出不同的品质。家长使用的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例子略)。家庭教育又是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包括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影响终身的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父母亲生活,从小模仿,有意无意地受到教育。父母的道德品质、性格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一个寨邻中,某一孩子父母性格暴躁,经常出言不逊、毛手毛脚或好吃懒做,其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大家想必都清楚。举一个例子:18岁的小江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企业老总,事业有成;母亲是电子工程师。夫妻俩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商却忽略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小江一直是班里学习尖子,但是性格狂躁易怒,看不起别人。由于一直跟父母生活,他的问题似乎就不是什么问题,可是进大学后,小江的性情依然如故。在集体宿舍随意拿别人的床单擦自己的皮鞋,不脱鞋就踩着下铺的床单到自己的上铺取东西。一天,一位同学实在看不下去,说了他几句,他竟大发雷霆,拿起桌上的水果刀就扎进了同学的肚子,这位同学虽经及时抢救没有造成生命危险,可小江却受到了开除学校的严惩。 在现阶段,家庭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开放29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运行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几年来,改革开放成果显著,党的亲民爱民政策已惠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皇粮国税的免除、国家的补助、对学生实施的“两免一补”给我们贫困边远地区的小孩入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供给,小孩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一些领域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行为等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组织、黄赌毒和色情网吧等残渣泛起,个别官员消极腐败,任人为亲,执法不公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腐蚀着青少年一代。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极个别年轻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违规违法,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毁掉了自身前途,给家庭带来了损失,给亲人带来了痛苦,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负担。这些事实,给我们每一个家庭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决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请结合所学谈一谈终身教育的理论依据。 答: 终身教育思想至古有之,在中国就有“学无止境”的成语和“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现代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 终身教育的慨念又分为狭义的慨念和广义的慨念。狭义的终身教育主要指学校后教育,包括在职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社会教育等。广义的终身教育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职业教育的出现远远早于终身教育。但在当前终身教育的时代,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内容,被视为终身教育的一种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面向就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早期的职业教育往往在学生就业后就宣告结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人早期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基本能应付变化并不剧烈的社会与科技状况。而在当前的信息社会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转换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因此,一个人早期所受的职业教育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这种更新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连续性的一个过程。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这样一种过程即是连续性的职业教育模式。 终身教育与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区别就在于时空上的扩展:就时间来说,不再限于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而是扩展到所有的年龄阶段;就空间范围来说,不再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形式。也就是说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即促进了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的均等。事实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多重措施,通过终身教育来进一步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八、《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终身学习”条明确指出教师应:….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请谈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它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如何。 答:(一)、教师应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1、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中小学阶段所学课程的系统专业知识。除此之外,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方法类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人的科学,我们要坚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理论,通晓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心理学知识主要指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虽然这些是不具体的知识,但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并在育人中发挥着有形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方法类知识,主要指方法性、工具性知识,即有关教师和学生如何教学、教研、学习、创造、思维等方法的理论与操作与写作方面的知识,这是工作拓展所必需的。 2、要具备雄厚的基础文化知识。如哲学知识、美学知识、实践知识等。哲学知识包括哲学、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属于导向性知识。美学知识是指音乐、美术、文学修养和各学科现象中美的鉴赏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陶冶师生情操,培养学生灵活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实践知识,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与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基础文化知识是培训学生技能的必备知识,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积累。 3、要具备全新的创造知识。它包括全新创造知识和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中小学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就应该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掌握全新创造知识、大胆进取。全新创造知识包括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等。所谓创造是指开拓前所未有的事物,实现如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以及既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创造精神是一种不断探索、追求出新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创新能力则是指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把握和解决问题,创造独特有价值新产品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上述任务的要求,在进行基本知识传授、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启发学生初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对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能力是指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亦可理解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的体现,是知识潜能的外在表现。对不同职业、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对能力的要求亦是不同的。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主要包括基本能力、思维能力、教研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 1、基本能力素养 基本能力是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能力。传授知识是教师赖以立足讲台的主要支柱。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内容紧紧跟上教育发展步伐,要苦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切实为提高学生的“双基”服务。另外,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排与控制以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教师的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以及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靠组织能力去表现,学生认知发展、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也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的。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特点,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切入点,结合实际确定重点、难点和施教关键,积极捕捉教育时机,利用教育机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思维能力素养 教师必须具备思维能力,具备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系统性、条理性和开阔性。只有具备这些思维特点的教师才可能根据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去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确定最佳的讲授方案,讲课时思维才会始终沿着一条主线: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让整个课堂活动沿着这一主线进行,把学生熟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把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联系起来,把各学科之间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通过思维容纳知识、综合知识、比较知识、分析知识,通过思维抓住学生的视、听觉,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通过思维诱导学生去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好的思维是教师的特异本领,不善于思维的人,就不善于做教师工作。 3、教研与运用多媒体能力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专家型”的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教研能力。他(她)应该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教学专家,具有真才实学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有充分的发言权。一个教师如果不会教研,甚至不懂得教研为何物,即使产生了教改设想或观点,也不会表达出来或形成文字,更不知如何讨诸实施,那么面对现代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随着信息媒体的发展,现代科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熟练运用多媒体已成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否则他将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显得无能为力。 4、创新能力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还应具有创新能力。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教师尤其突出的重要品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绝不照本宣科,他们深知没有一份教案比课堂本身更完美。他们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各种情景,绝不仅局限于回忆所准备的那点知识上。设计教学方案是创新,课上的一切活动依然是创新,而且需要更新、更重要的创新。创新性教学培养出的人才才会个性鲜明。死板僵化的教师是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因此,创新才能是教师的一项尤其重要的特异品质。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要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索与研究;要通过思辩提炼,挖掘规律;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拓展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并撰写科研论文,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 九、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答: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 关于案例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十、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两学生交头接耳,便喝令学生停止说话,并令两学生相互拧脸蛋以示惩戒,下课后,学生以教师体罚学生为由前往教务处申述,教师解释“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请结合所学对案例中教师在教务处的解释进行分析。 答: 我认为上述案例中,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的行为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他觉得难堪,打击他的自信心。案例中,教师命令学生相互拧脸蛋的行为,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伤害,会让被罚学生觉得难堪。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可能产生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的恶果。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作业 一、请简述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与灵魂。 答:基本内容是: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其中,“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与灵魂。 二、现代教育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性,据中国日报报道:2010年6月13日下午,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一(二)班课堂上,班主任胡老师发现学生黄某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当即将手机收过来,放在讲台前砸烂,然后丢进了垃圾桶。作为一名教师,你对胡老师砸手机的行为如何看,并作分析。 答:胡老师的做法不正确。从法律角度讲,老师无权损坏学生的财物。 胡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应该将手机收过来做暂时保管,然后做善后事宜。绝不能砸烂丢掉。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从长期效果上讲,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强行遏制,远不及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请结合一实际案例,谈谈你对关爱学生的理解。 答:爱是教育的根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我们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职业;爱是教师 “诲人不倦”的动力;爱使教师获得幸福。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它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学生。例如:当学生完不成作业时,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一个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也同样是不合格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受教育地位的学生,他们的人格尊严往往容易受到侵害。特别是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歧视,受到教师有意或无意的精神伤害。因此,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义务,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起尊重学生人格的法制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是让人追求知识、真理、幸福,只有用爱才能春风化雨般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带给他们知识和快乐。 四、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置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答:《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容,和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是对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培养的良好内容。本案例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案例中他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再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体现出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弘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2、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3、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观察和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智慧的发展。 五、有人说:由于现行教育评价的终极标准——高考没有变,所以素质教育就很难切实开展。作为一线教师你对此如何认识,列举一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案例。 答:素质教育关键在培养和谐的人。它并不拒绝考试,取消了考试并不一定就能实现素质教育。只要我们在评价模式上做一些改革,尽量减少传统的纸笔考试,而更多采用素质考察的方式,如口语交际、图画、实验操作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素质。 例子: 《学人长处》。张小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此就有些骄傲,对别人总是不屑一顾。在“今天我当家”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把张小强和其他两个同学分在一组。第二天,在交活动总结时,张小强耷拉着脑袋,对我说:“老师,我真想不到他们这么能干,而我太差了 !”原来在昨天的活动中,他既不会买菜,又不会做饭,只好坐在一边看别人忙得有条有理。我说:“不,小强,你昨天看到的是他们的优点,而这些正是你没有的,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果然,张小强开始虚心向别人学习,还特别乐于助人! 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请分析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放到了儿童成长的第一位,你对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如何认识。 答: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迸放着真理的光芒。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他指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认为:“孩子在2—7岁期间所处的道德、智力和审美环境十分重要”,必须“让每个幼儿——未来的小学生能够在人类关系中最大限度地得到他能够得到、发觉到、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我们是通过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来做到这一点的”。为此,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以“父母教育学”。他的“学校——家庭教育体系”范围所及,不仅包括学龄期,而且也包括学龄前期。他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年龄越大,就会变得越保守,越不易接受教育;在孩子生活之初的头几年里,在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以及丰富的、多方面的人的关系。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校长、教师同学生家长的联系。在这方面,他强调两点:一是在学生学习的最初几年,要特别注意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二是这种联系指的是同父母双方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身体力行,经常同家长接触交流。他专门拟出了同家长交谈的题目,这些话题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他还帮助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长总结经验,并积极推广,务使每个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都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重视家庭教育的史实可作为今天的范例。如中国文坛巨匠矛盾直至他生命弥留之际,还老泪纵横的回忆他母亲重视家庭教育领他步入文坛的往事。 七、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请结合所学谈一谈终身教育的理论依据。 答:基础学力是未来学生的生存能力之一。终身教育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国际教育理念,被誉为进入21世纪的钥匙,其核心思想构成了学习型社会建立的理论依据之一:一是终身教育具有整体特点,它面向全体人民,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联系或连接起来;二是终身教育是持续的,它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它也是全面的,因为它向每个人提供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可能性。其基本任务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学习化的社会。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理论,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立的经济发展动力。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知识经济》,宣告了以知识为基础发展时代的到来,随后世界范围内掀起起了学习知识经济的热潮。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断增长的知识存量与技术进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知识促进发展战略理论的形成与推动。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了《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提出了知识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为:知识创造财富,知识促进发展,知识推进改革。运用知识促进发展,建立基于知识的社会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学者胡鞍钢等根据世界银行的观点,提出了中国的知识促进发展战略理论,认为中国只有建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才能使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巨大的发展资源,提出实现知识促进发展战略,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 八、《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终身学习”条明确指出教师应:….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请谈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它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如何。 答: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具体为: 1、 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师应饱学有成,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应对复杂教学情景能力。 2、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即与学科有关的事实、学科概念、原理、理论;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的前沿概况等。 3、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时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如学科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论;教材教法知识。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支撑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凸显课程教材的综合化、开放化,多门学科知识的相渗透和融合,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九、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答:该班主任的做法不合理,给他的建议是“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教师,我们应用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构教学过程公平。 1、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异,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针对其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2、我们要体谅和宽容学生。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 3、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因此,公平对待学生就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当然,给予学生发展机会要兼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 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所永远追求的,更是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作为教师要注重公平公正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十、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两学生交头接耳,便喝令学生停止说话,并令两学生相互拧脸蛋以示惩戒,下课后,学生以教师体罚学生为由前往教务处申述,教师解释“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请结合所学对案例中教师在教务处的解释进行分析。 答:上述案例中,老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很危险的。 教育是应有一些惩罚,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用粗暴的行为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惩罚是以尊重为基础的。 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伤害,会让被罚学生觉得被侮辱了,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可能产生厌恶老师,使学生讨厌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社会,他们会用同样的手段,对待其他人,对他们今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惩罚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慎重的运用,目前我们的教育缺乏惩罚教育,使孩子们承受能力较差,我们在给予孩子惩罚时,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让他在惩罚中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1、谈谈你对有偿家教的看法。 第一,有偿家教他是一个新的事物,他区别与我们平时的上学教育,对于家长来说,给自己的孩子请个家教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掌握知道文化。所以在这点上我支持; 第二,当今的市场经济大形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有偿家教便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家教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我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 第三,为他人提供家教,我觉得应该摆正心态,不要以赚钱为第一目的,在家教过程中认真对待,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能力。作为一个商业的行为。他不可避免是的以有偿来计算的,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社会要加强监督,政府要规范他们的定价; 第四,从家长的角度上来看,家长更多要考虑到孩子的态度。所谓家教,我觉得主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我觉得比提高成绩更重要。一个懂事的孩子可能会更自觉地投入学习,而且给家长省下了精力和金钱,家长不应该盲目地为子女找家教,不要在学校减负的同时,在家给孩子加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真的需要家教,家长也要精心选择素质高的教师; 第五,我并不反对有偿家教的存在,但是有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制定教学任务目标责任制,防止教师课堂上少讲,课后挣黑钱。 2、据调查93.1%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你觉得教师压力体现在哪些地方?谈谈缓解自身压力的策略。 当前对于教师角色提出三个方面的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3)教师成为研究者。不难看出,以上这些对教师新的教育价值及教育观念的灌输是构成新时期下教师压力重要因素。我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谈对教师产生具体的压力问题。 (1)教育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2)教师角色转变的“压力” (3)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 (4)传统文化观念带来“压力” 鉴于种种压力,我主要采用以下减压方法。 首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供自我支持,积极应对课程改革。 其次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课改带来的压力。 3、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怎样理解这句话?下面谈谈个人浅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4、你觉得尊重学生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尊重心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6)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2)尊重全体: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不尊敬老师的学生。 (3)保护自尊: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4)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男生和女生;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平等对待与自己亲疏不同的学生。 (5)平等机会:给所有学生提供担任班干部的机会;在公布成绩时平等;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在安排座位、上课提问时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 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平等。 5、举例说明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转变。 我认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如下转变: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落实新课标,教师必须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符合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实现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2、教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处理教材,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则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语文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机会,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二、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在方法上的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智慧。同时教师要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指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2、淡化学习结果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 实践证明,谁要是违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谁就会得不偿失。追求短期效应,只会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情。所以教师不能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虽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但如果教师不注意创设情境,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的感觉,没有想象,没有意识,也是理解不了教师所教的内容,更别谈掌握、运用了。 三、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转变评价观念,实行多元评价 在衡量学生上,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成绩的好坏,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在评价学生的品质上,往往以“听话”、“老实厚道”为好学生的标准。 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重视采用开放式、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要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式、方法,并对考试进行不同的处理,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等能力进行公正合理地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找学生的弱点和不足,而应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得以展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赏识的眼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校轻松愉快地学习。 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心情轻松、愉快,平等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要关心学生 关心学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关心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孩子们都很单纯,经常是老师的一个小动作或一句无意的话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或给他们带来温暖。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手臂摔破了皮,我发现后很心疼,就摸了摸他的伤口,让他下次要注意些。后来他们语文老师告诉我他在作文里写到这件事情觉得非常感动,认为我对他非常的好,也很感谢我。而我都不太记得这件事了。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我们花一点心思去关心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从而也会很喜欢你了。 二、要尊重学生 很多人认为应该“尊师重道”,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学生被老师批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学生虽小但他们也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后进生是老师必须要做到的。只有老师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真心的尊重老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感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平等地位,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信任学生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能增加学生自己的自信心。我曾经有个学生由于一时疏忽忘记写作业了,当他告诉我时我说:“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请尽快补好交给我就行。”他很快就补交给我了,而且从那以后,他后来再也没不交作业,还当上了课代表。直到两年后他妈妈和我谈起这件事我才知道就因为当时我对他的信任,让他认为他不能辜负了我的信任,而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次的作业,并且养成了检查作业的好习惯。而且他也非常信任我,非常愿意听我的话,上我的课。因为这样他才取得后来的好成绩。可见信任是和谐的桥梁,连接着老师和学生的心灵。 四、要真诚对待学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能分辨出老师的真诚度。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我们就要从言行两方面做起。 1. 真诚地与学生沟通。沟通是最快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在班上我提倡民主,广开言路。在课堂上,一旦学生找出我的错误,比如偶尔多音字读错了,偶尔奥数题算错了,只要学生指出我一定虚心接受。课后我也会找个别学生谈心,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当然,民主并不代表盲从。因为他们毕竟还小,有的事情还看得不清楚。因此,若他们批评的对,我主动认错并改正;若批评的不合理,我则给予适当的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可,让学生口服心服。事实表明真诚民主的沟通利于加强师生感情,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真诚地与学生交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老师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实际行动对待学生。记得有一个学生当时很差,纪律,习惯,成绩都不理想,但是他特别爱画军舰类的画。在一次上课时我发现他在画画,我很认真地表扬了他画的很好,课后还让他对自己的画进行加工,画好后我把他的画贴在了后面的黑板报上。当我当天没批评他还提出让他修改一下,我将在全班展示他的画时他眼里从疑惑到感动到内疚。从那以后他改了很多,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可见真诚地与学生交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心的对他好,他也一定会回报你的。 五、宽松的教育环境 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使许多教师不得不增加作业,并通过体罚,辱骂等手段希望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其实这样使学生沦为了学习的工具,抹杀了他们的个性与爱好,甚至导致学生和老师、家长唱反调。反而事与愿违。宽松的教育环境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爱上这门功课爱上老师,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7、谈谈你在学生评价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1)行为表现观察。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素质基础和发展状况。要在学业评价中注重发挥行为表现观察这一评价手段的作用。行为表现观察最有利于实现多主体评价,行为表现观察与成长记录是一个评价过程的两个侧面。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观察就是成长记录。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的习惯。任何行为都是知、行、意的结合,行为表现观察还有利于评价学业发展的三维目标。行为表现观察离不开教学过程,能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素质评价手册”应成为行为表现观察的主要工具,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2)考试与测验。不可否认,考试与测验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评价工具。但是考试与测验的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设计开放题、综合题、应用题等,还可设计带有自评性质的试题(如给出试题元素,让学生自行命题;允许学生指定一题“延时解答”,即不立即解答,待准备充分后再解答)。 (3) 学科技能测试。选择本学期学生应掌握的学科技能,编制技能测试卡(包括测试材料、评分等标准),学生随机选卡,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打分或定等级。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技能情况。 (4) 学科综合任务评价。指定 3~4项学科综合活动主题,分别给出活动要求,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单独完成或合作完成。要求学生记录活动的目的,设计方案,寻找合作者,记录活动过程,写出成果交流报告。写出自己体会,同伴评语,家长评语,教师评语。可考查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情况。 8、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处理家长与教师关系的。 一、与家长的交流要讲究艺术。 1.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应语气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先扬后抑。 记得有一个孩子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妈妈说了你太严肃了,每次妈妈来你总是皱着眉头说我的表现,妈妈希望你多一点笑容。是啊,有时面对十分调皮的孩子我的情绪就非常激动,面对家长就好像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孩子的表现一骨碌的倾吐出来。我想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老师要先表扬孩子的优点,比如他是一个关心集体的人,能主动帮老师打扫卫生,如果学习也能这样的主动就会更好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 2.报忧也报喜。有些家长一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就连忙问是不是在学校表现不好。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教师平时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去与家长沟通,找家长告状。我觉得我们平时应该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情况,谈孩子在校学习,游戏和吃饭等方面的进步表现,都应让家长觉得老师在关心自己的孩子。 二、我们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最棒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只是一时糊涂,孩子的调皮,是一种可爱。而孩子在学校碰破一点皮儿,家长就会非常地心疼和紧张。这时教师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认识其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公正地评价孩子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中等及后进生的家长。 三、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是融洽教师与家长关系灵丹妙药。 当我们成为孩子们爱戴的好老师,孩子们就会帮我们回家宣传,家长就会很快认可我们。这对于我们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来说是如鱼得水,一副灵丹妙药啊。我想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它体现是一个教师的人品和涵养,更代表着一所学校在外的形象。所以为了滨小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富有魅力吧! 9、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同时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要求整齐划一,教育颂扬人性,也就是颂扬人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实践表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 第三,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学生发展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真实的残缺是也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10、举例说明“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一些道理。而且,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一种影响,一种教育。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式、习惯上都多多少少保持着某些教师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模仿性强,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依恋感。加上教师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使得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很明显的影响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下面一些情况:讲台上的粉笔头,教室地面上的纸屑,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大多数学生都熟视无睹,老师不说捡,他们也许一辈子也看不见,也不会捡。不是他们看不见,即使看见了,都认为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这个习惯去捡。为此,我利用晨会班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结果仍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见垃圾就捡的好习惯呢?我冥思苦想,终于眼前一亮,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去捡不如我捡。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学生。我在寻找着机会。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便发现两名学生围着卫生委员在争论着什么。经过询问,我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卫生委员在课间检查地面的时候,发现了在两张桌子之间有片纸屑,可是那前后两名学生都不承认是自己掉的。我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分开他们,弯下腰捡起了那张纸,扔进了垃圾袋里。当时,教室里静极了。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有的充满了疑惑,有的充满了惊讶,而更多的是充满了信任。 从此以后,我又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去捡讲台上的粉笔头,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教室地面上的纸屑,掉在地上的学习用品,学生也纷纷效仿。经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学生们再也不用我去捡了。有一个学生风趣地说:“老师,您光荣下岗了!”师生顿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件事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做到正人需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接受你,喜欢你,效仿你,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问题解析 2010-11-06 09:46:14|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请简述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与灵魂。 答:《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基本内容是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做出的,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文的具体化。但《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而是教师行业性的纪律,是倡导性的要求,但同时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如新《规范》中写入“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未成年人群体,教师应当负有保护的必要责任。 《规范》中的“禁行规定”是针对当前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而提出的,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但“禁行规定”也并非包括了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一个阶段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化的要求,能够使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要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不断提高促进师德水平。 核心内容与灵魂: 新《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现代教育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性,据中国日报报道:下午,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一(二)班课堂上,班主任胡老师发现学生黄某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当即将手机收过来,放在讲台前砸烂,然后丢进了垃圾桶。作为一名教师,你对胡老师砸手机的行为如何看,并作分析。 分析:我不赞成胡老师的做法。胡老师砸手机的做法,其实是当今教育面临的“缺乏沟通和耐心”的现实难题。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是相互及时联系的需要,初衷是好的,然而,贪玩且自制力差的学生,未把手机上的一些先进功能用于学习,而是用于消遣,这就产生了弊端。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加以引导,多沟通,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用手机,而不是简单一纸禁令,让学生不去接触先进的科技产品。“屡教不改,便一砸了之”的做法其实不妥。从法律角度讲,老师无权损坏学生的财物,甚至连没收学生手机的权力也没有。虽然老师砸学生手机后收到的“成效”是客观存在的,但若以此判断该教育方式是可行的,未免太过片面。因为老师“一砸了之”不仅切断了双方沟通的前提,而且这种无法律保护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对他们思想和心理的成长产生错误的引导。从长期效果上讲,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强行遏制,远不及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请结合一实际案例,谈谈你对关爱学生的理解。 答:我认为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抓住一切契机,让学生在关爱中改变、成长。例如: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问题学生的文章表达流畅,语言精美,我就会在评语上写到:“孩子,你真得很棒!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文思敏捷,文辞优美,看你的作文对老师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老师很是欣赏你。”我知道她会有话和我说的。拿破仑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更何况是孩子呢?不出所料,很快他就会找到我或者给我留张便条,说道:“老师,谢谢您的夸奖。您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赞扬我的老师,我很感动。”我知道,他心底的坚冰已经在慢慢融化了。于是我会经常找到合适的机会有意无意地表扬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关心她,给他带点吃的悄悄塞到他的座位,节日给他带去他喜欢吃的东西和他喜欢的礼物。当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闷闷不乐的,我知道一定是遇到了烦心事。“孩子,老师发现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么好,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吗?让老师也帮你出谋划策。”我会便条偷偷放到他的笔盒里 。“老师,最近我和一个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们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独。”他很快回信给我说。孩子需要爱,除了师爱,还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间的爱,不然,学习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变得黯淡无光。我迅速回给她:“孩子,老师能够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孤独的滋味的确不好受 ,难为你了。和同学偶尔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以后,你的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关键看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如果你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你不会感到烦恼,反之,你会感到烦恼缠身。孩子,老师说这话,是希望你待人宽容,同时,老师也相信在看完这些话后,会做好的。只要你始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同学们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的,那时,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五彩斑斓。加油哟!老师永远支持你!”在给他的便条的同时,我迅速找到了班上几个得力的同学,让他们嘱咐其他同学,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不可以让他无法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这样自然而然地我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我还把QQ号码留给全班学生,我们互相加了好友,只要发现学生上网了,我就随机跟他们聊上几句关于学习的、关于生活的 、关于情感的、关于道德的等等。如果发现问题我就会在QQ上给他留言,网上聊天的语气跟现实生活是不同的,更多了几分温柔、几分细腻、几分调侃、几分幽默,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感动。 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关爱要有理智。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自身的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关爱要公正、要坦荡,不偏袒和包庇任何一位学生。“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厉的、热爱美好的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四、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置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答:本案例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案例中他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 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再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体现出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宏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有人说:由于现行教育评价的终极标准——高考没有变,所以素质教育就很难切实开展。作为一线教师你对此如何认识,列举一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案例。 答:《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请分析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放到了儿童成长的第一位,你对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如何认识。 答:青少年是家庭的依托、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兴则国兴”。国家,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组合,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国。因此,我们每个家庭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今天培养小孩,实际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为了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紧密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学生。谈到教育,人们往往单一认为是学校教育,是校长、老师的事情。其实,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部分组成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是最有特点的教育。家长和家庭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家长言传身教的方法更是万别千差。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出不同的品质。家长使用的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例子略)。家庭教育又是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包括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影响终身的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父母亲生活,从小模仿,有意无意地受到教育。父母的道德品质、性格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一个寨邻中,某一孩子父母性格暴躁,经常出言不逊、毛手毛脚或好吃懒做,其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大家想必都清楚。举一个例子:18岁的小江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企业老总,事业有成;母亲是电子工程师。夫妻俩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商却忽略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小江一直是班里学习尖子,但是性格狂躁易怒,看不起别人。由于一直跟父母生活,他的问题似乎就不是什么问题,可是进大学后,小江的性情依然如故。在集体宿舍随意拿别人的床单擦自己的皮鞋,不脱鞋就踩着下铺的床单到自己的上铺取东西。一天,一位同学实在看不下去,说了他几句,他竟大发雷霆,拿起桌上的水果刀就扎进了同学的肚子,这位同学虽经及时抢救没有造成生命危险,可小江却受到了开除学校的严惩。 在现阶段,家庭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开放29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运行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几年来,改革开放成果显著,党的亲民爱民政策已惠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皇粮国税的免除、国家的补助、对学生实施的“两免一补”给我们贫困边远地区的小孩入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供给,小孩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一些领域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行为等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组织、黄赌毒和色情网吧等残渣泛起,个别官员消极腐败,任人为亲,执法不公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腐蚀着青少年一代。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极个别年轻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违规违法,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毁掉了自身前途,给家庭带来了损失,给亲人带来了痛苦,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负担。这些事实,给我们每一个家庭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决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请结合所学谈一谈终身教育的理论依据。 答: 终身教育思想至古有之,在中国就有“学无止境”的成语和“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现代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 终身教育的慨念又分为狭义的慨念和广义的慨念。狭义的终身教育主要指学校后教育,包括在职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社会教育等。广义的终身教育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职业教育的出现远远早于终身教育。但在当前终身教育的时代,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内容,被视为终身教育的一种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面向就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早期的职业教育往往在学生就业后就宣告结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人早期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基本能应付变化并不剧烈的社会与科技状况。而在当前的信息社会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转换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因此,一个人早期所受的职业教育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这种更新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连续性的一个过程。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这样一种过程即是连续性的职业教育模式。 终身教育与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区别就在于时空上的扩展:就时间来说,不再限于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而是扩展到所有的年龄阶段;就空间范围来说,不再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形式。也就是说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即促进了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的均等。事实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多重措施,通过终身教育来进一步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八、《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终身学习”条明确指出教师应:….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请谈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它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如何。 答:(一)、教师应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1、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中小学阶段所学课程的系统专业知识。除此之外,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方法类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人的科学,我们要坚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理论,通晓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心理学知识主要指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虽然这些是不具体的知识,但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并在育人中发挥着有形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方法类知识,主要指方法性、工具性知识,即有关教师和学生如何教学、教研、学习、创造、思维等方法的理论与操作与写作方面的知识,这是工作拓展所必需的。 2、要具备雄厚的基础文化知识。如哲学知识、美学知识、实践知识等。哲学知识包括哲学、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属于导向性知识。美学知识是指音乐、美术、文学修养和各学科现象中美的鉴赏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陶冶师生情操,培养学生灵活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实践知识,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与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基础文化知识是培训学生技能的必备知识,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积累。 3、要具备全新的创造知识。它包括全新创造知识和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中小学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就应该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掌握全新创造知识、大胆进取。全新创造知识包括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等。所谓创造是指开拓前所未有的事物,实现如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以及既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创造精神是一种不断探索、追求出新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创新能力则是指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把握和解决问题,创造独特有价值新产品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上述任务的要求,在进行基本知识传授、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启发学生初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对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能力是指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亦可理解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的体现,是知识潜能的外在表现。对不同职业、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对能力的要求亦是不同的。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主要包括基本能力、思维能力、教研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 1、基本能力素养 基本能力是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能力。传授知识是教师赖以立足讲台的主要支柱。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内容紧紧跟上教育发展步伐,要苦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切实为提高学生的“双基”服务。另外,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排与控制以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教师的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以及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靠组织能力去表现,学生认知发展、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也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的。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特点,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切入点,结合实际确定重点、难点和施教关键,积极捕捉教育时机,利用教育机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思维能力素养 教师必须具备思维能力,具备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系统性、条理性和开阔性。只有具备这些思维特点的教师才可能根据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去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确定最佳的讲授方案,讲课时思维才会始终沿着一条主线: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让整个课堂活动沿着这一主线进行,把学生熟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把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联系起来,把各学科之间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通过思维容纳知识、综合知识、比较知识、分析知识,通过思维抓住学生的视、听觉,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通过思维诱导学生去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好的思维是教师的特异本领,不善于思维的人,就不善于做教师工作。 3、教研与运用多媒体能力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专家型”的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教研能力。他(她)应该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教学专家,具有真才实学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有充分的发言权。一个教师如果不会教研,甚至不懂得教研为何物,即使产生了教改设想或观点,也不会表达出来或形成文字,更不知如何讨诸实施,那么面对现代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随着信息媒体的发展,现代科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熟练运用多媒体已成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否则他将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显得无能为力。 4、创新能力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还应具有创新能力。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教师尤其突出的重要品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绝不照本宣科,他们深知没有一份教案比课堂本身更完美。他们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各种情景,绝不仅局限于回忆所准备的那点知识上。设计教学方案是创新,课上的一切活动依然是创新,而且需要更新、更重要的创新。创新性教学培养出的人才才会个性鲜明。死板僵化的教师是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因此,创新才能是教师的一项尤其重要的特异品质。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要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索与研究;要通过思辩提炼,挖掘规律;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拓展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并撰写科研论文,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 九、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答: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 关于案例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十、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两学生交头接耳,便喝令学生停止说话,并令两学生相互拧脸蛋以示惩戒,下课后,学生以教师体罚学生为由前往教务处申述,教师解释“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请结合所学对案例中教师在教务处的解释进行分析。 答: 我认为上述案例中,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的行为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他觉得难堪,打击他的自信心。案例中,教师命令学生相互拧脸蛋的行为,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伤害,会让被罚学生觉得难堪。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可能产生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的恶果。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作业 一、请简述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与灵魂。 答:基本内容是: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其中,“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与灵魂。 二、现代教育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性,据中国日报报道:2010年6月13日下午,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一(二)班课堂上,班主任胡老师发现学生黄某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当即将手机收过来,放在讲台前砸烂,然后丢进了垃圾桶。作为一名教师,你对胡老师砸手机的行为如何看,并作分析。 答:胡老师的做法不正确。从法律角度讲,老师无权损坏学生的财物。 胡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应该将手机收过来做暂时保管,然后做善后事宜。绝不能砸烂丢掉。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从长期效果上讲,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强行遏制,远不及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请结合一实际案例,谈谈你对关爱学生的理解。 答:爱是教育的根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我们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职业;爱是教师 “诲人不倦”的动力;爱使教师获得幸福。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它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学生。例如:当学生完不成作业时,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一个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也同样是不合格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受教育地位的学生,他们的人格尊严往往容易受到侵害。特别是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歧视,受到教师有意或无意的精神伤害。因此,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义务,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起尊重学生人格的法制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是让人追求知识、真理、幸福,只有用爱才能春风化雨般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带给他们知识和快乐。 四、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置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答:《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容,和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是对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培养的良好内容。本案例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案例中他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再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体现出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弘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2、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3、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观察和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智慧的发展。 五、有人说:由于现行教育评价的终极标准——高考没有变,所以素质教育就很难切实开展。作为一线教师你对此如何认识,列举一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案例。 答:素质教育关键在培养和谐的人。它并不拒绝考试,取消了考试并不一定就能实现素质教育。只要我们在评价模式上做一些改革,尽量减少传统的纸笔考试,而更多采用素质考察的方式,如口语交际、图画、实验操作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素质。 例子: 《学人长处》。张小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此就有些骄傲,对别人总是不屑一顾。在“今天我当家”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把张小强和其他两个同学分在一组。第二天,在交活动总结时,张小强耷拉着脑袋,对我说:“老师,我真想不到他们这么能干,而我太差了 !”原来在昨天的活动中,他既不会买菜,又不会做饭,只好坐在一边看别人忙得有条有理。我说:“不,小强,你昨天看到的是他们的优点,而这些正是你没有的,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果然,张小强开始虚心向别人学习,还特别乐于助人! 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请分析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放到了儿童成长的第一位,你对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如何认识。 答: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迸放着真理的光芒。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他指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认为:“孩子在2—7岁期间所处的道德、智力和审美环境十分重要”,必须“让每个幼儿——未来的小学生能够在人类关系中最大限度地得到他能够得到、发觉到、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我们是通过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来做到这一点的”。为此,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以“父母教育学”。他的“学校——家庭教育体系”范围所及,不仅包括学龄期,而且也包括学龄前期。他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年龄越大,就会变得越保守,越不易接受教育;在孩子生活之初的头几年里,在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以及丰富的、多方面的人的关系。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校长、教师同学生家长的联系。在这方面,他强调两点:一是在学生学习的最初几年,要特别注意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二是这种联系指的是同父母双方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身体力行,经常同家长接触交流。他专门拟出了同家长交谈的题目,这些话题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他还帮助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长总结经验,并积极推广,务使每个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都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重视家庭教育的史实可作为今天的范例。如中国文坛巨匠矛盾直至他生命弥留之际,还老泪纵横的回忆他母亲重视家庭教育领他步入文坛的往事。 七、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请结合所学谈一谈终身教育的理论依据。 答:基础学力是未来学生的生存能力之一。终身教育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国际教育理念,被誉为进入21世纪的钥匙,其核心思想构成了学习型社会建立的理论依据之一:一是终身教育具有整体特点,它面向全体人民,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联系或连接起来;二是终身教育是持续的,它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它也是全面的,因为它向每个人提供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可能性。其基本任务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学习化的社会。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理论,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立的经济发展动力。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知识经济》,宣告了以知识为基础发展时代的到来,随后世界范围内掀起起了学习知识经济的热潮。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断增长的知识存量与技术进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知识促进发展战略理论的形成与推动。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了《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提出了知识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为:知识创造财富,知识促进发展,知识推进改革。运用知识促进发展,建立基于知识的社会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学者胡鞍钢等根据世界银行的观点,提出了中国的知识促进发展战略理论,认为中国只有建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才能使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巨大的发展资源,提出实现知识促进发展战略,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 八、《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终身学习”条明确指出教师应:….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请谈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它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如何。 答: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具体为: 1、 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师应饱学有成,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应对复杂教学情景能力。 2、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即与学科有关的事实、学科概念、原理、理论;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的前沿概况等。 3、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时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如学科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论;教材教法知识。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支撑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凸显课程教材的综合化、开放化,多门学科知识的相渗透和融合,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九、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答:该班主任的做法不合理,给他的建议是“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教师,我们应用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构教学过程公平。 1、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异,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针对其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2、我们要体谅和宽容学生。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 3、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因此,公平对待学生就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当然,给予学生发展机会要兼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 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所永远追求的,更是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作为教师要注重公平公正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十、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两学生交头接耳,便喝令学生停止说话,并令两学生相互拧脸蛋以示惩戒,下课后,学生以教师体罚学生为由前往教务处申述,教师解释“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请结合所学对案例中教师在教务处的解释进行分析。 答:上述案例中,老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很危险的。 教育是应有一些惩罚,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用粗暴的行为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惩罚是以尊重为基础的。 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伤害,会让被罚学生觉得被侮辱了,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可能产生厌恶老师,使学生讨厌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社会,他们会用同样的手段,对待其他人,对他们今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惩罚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慎重的运用,目前我们的教育缺乏惩罚教育,使孩子们承受能力较差,我们在给予孩子惩罚时,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让他在惩罚中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1、谈谈你对有偿家教的看法。 第一,有偿家教他是一个新的事物,他区别与我们平时的上学教育,对于家长来说,给自己的孩子请个家教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掌握知道文化。所以在这点上我支持; 第二,当今的市场经济大形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有偿家教便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家教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我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 第三,为他人提供家教,我觉得应该摆正心态,不要以赚钱为第一目的,在家教过程中认真对待,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能力。作为一个商业的行为。他不可避免是的以有偿来计算的,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社会要加强监督,政府要规范他们的定价; 第四,从家长的角度上来看,家长更多要考虑到孩子的态度。所谓家教,我觉得主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我觉得比提高成绩更重要。一个懂事的孩子可能会更自觉地投入学习,而且给家长省下了精力和金钱,家长不应该盲目地为子女找家教,不要在学校减负的同时,在家给孩子加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真的需要家教,家长也要精心选择素质高的教师; 第五,我并不反对有偿家教的存在,但是有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制定教学任务目标责任制,防止教师课堂上少讲,课后挣黑钱。 2、据调查93.1%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你觉得教师压力体现在哪些地方?谈谈缓解自身压力的策略。 当前对于教师角色提出三个方面的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3)教师成为研究者。不难看出,以上这些对教师新的教育价值及教育观念的灌输是构成新时期下教师压力重要因素。我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谈对教师产生具体的压力问题。 (1)教育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2)教师角色转变的“压力” (3)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 (4)传统文化观念带来“压力” 鉴于种种压力,我主要采用以下减压方法。 首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供自我支持,积极应对课程改革。 其次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课改带来的压力。 3、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怎样理解这句话?下面谈谈个人浅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4、你觉得尊重学生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尊重心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6)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2)尊重全体: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不尊敬老师的学生。 (3)保护自尊: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4)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男生和女生;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平等对待与自己亲疏不同的学生。 (5)平等机会:给所有学生提供担任班干部的机会;在公布成绩时平等;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在安排座位、上课提问时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 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平等。 5、举例说明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转变。 我认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如下转变: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落实新课标,教师必须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符合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实现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2、教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处理教材,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则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语文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机会,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二、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在方法上的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智慧。同时教师要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指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2、淡化学习结果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 实践证明,谁要是违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谁就会得不偿失。追求短期效应,只会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情。所以教师不能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虽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但如果教师不注意创设情境,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的感觉,没有想象,没有意识,也是理解不了教师所教的内容,更别谈掌握、运用了。 三、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转变评价观念,实行多元评价 在衡量学生上,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成绩的好坏,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在评价学生的品质上,往往以“听话”、“老实厚道”为好学生的标准。 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重视采用开放式、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要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式、方法,并对考试进行不同的处理,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等能力进行公正合理地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找学生的弱点和不足,而应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得以展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赏识的眼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校轻松愉快地学习。 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心情轻松、愉快,平等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要关心学生 关心学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关心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孩子们都很单纯,经常是老师的一个小动作或一句无意的话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或给他们带来温暖。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手臂摔破了皮,我发现后很心疼,就摸了摸他的伤口,让他下次要注意些。后来他们语文老师告诉我他在作文里写到这件事情觉得非常感动,认为我对他非常的好,也很感谢我。而我都不太记得这件事了。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我们花一点心思去关心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从而也会很喜欢你了。 二、要尊重学生 很多人认为应该“尊师重道”,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学生被老师批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学生虽小但他们也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后进生是老师必须要做到的。只有老师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真心的尊重老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感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平等地位,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信任学生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能增加学生自己的自信心。我曾经有个学生由于一时疏忽忘记写作业了,当他告诉我时我说:“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请尽快补好交给我就行。”他很快就补交给我了,而且从那以后,他后来再也没不交作业,还当上了课代表。直到两年后他妈妈和我谈起这件事我才知道就因为当时我对他的信任,让他认为他不能辜负了我的信任,而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次的作业,并且养成了检查作业的好习惯。而且他也非常信任我,非常愿意听我的话,上我的课。因为这样他才取得后来的好成绩。可见信任是和谐的桥梁,连接着老师和学生的心灵。 四、要真诚对待学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能分辨出老师的真诚度。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我们就要从言行两方面做起。 1. 真诚地与学生沟通。沟通是最快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在班上我提倡民主,广开言路。在课堂上,一旦学生找出我的错误,比如偶尔多音字读错了,偶尔奥数题算错了,只要学生指出我一定虚心接受。课后我也会找个别学生谈心,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当然,民主并不代表盲从。因为他们毕竟还小,有的事情还看得不清楚。因此,若他们批评的对,我主动认错并改正;若批评的不合理,我则给予适当的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可,让学生口服心服。事实表明真诚民主的沟通利于加强师生感情,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真诚地与学生交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老师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实际行动对待学生。记得有一个学生当时很差,纪律,习惯,成绩都不理想,但是他特别爱画军舰类的画。在一次上课时我发现他在画画,我很认真地表扬了他画的很好,课后还让他对自己的画进行加工,画好后我把他的画贴在了后面的黑板报上。当我当天没批评他还提出让他修改一下,我将在全班展示他的画时他眼里从疑惑到感动到内疚。从那以后他改了很多,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可见真诚地与学生交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心的对他好,他也一定会回报你的。 五、宽松的教育环境 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使许多教师不得不增加作业,并通过体罚,辱骂等手段希望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其实这样使学生沦为了学习的工具,抹杀了他们的个性与爱好,甚至导致学生和老师、家长唱反调。反而事与愿违。宽松的教育环境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爱上这门功课爱上老师,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7、谈谈你在学生评价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1)行为表现观察。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素质基础和发展状况。要在学业评价中注重发挥行为表现观察这一评价手段的作用。行为表现观察最有利于实现多主体评价,行为表现观察与成长记录是一个评价过程的两个侧面。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观察就是成长记录。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的习惯。任何行为都是知、行、意的结合,行为表现观察还有利于评价学业发展的三维目标。行为表现观察离不开教学过程,能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素质评价手册”应成为行为表现观察的主要工具,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2)考试与测验。不可否认,考试与测验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评价工具。但是考试与测验的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设计开放题、综合题、应用题等,还可设计带有自评性质的试题(如给出试题元素,让学生自行命题;允许学生指定一题“延时解答”,即不立即解答,待准备充分后再解答)。 (3) 学科技能测试。选择本学期学生应掌握的学科技能,编制技能测试卡(包括测试材料、评分等标准),学生随机选卡,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打分或定等级。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技能情况。 (4) 学科综合任务评价。指定 3~4项学科综合活动主题,分别给出活动要求,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单独完成或合作完成。要求学生记录活动的目的,设计方案,寻找合作者,记录活动过程,写出成果交流报告。写出自己体会,同伴评语,家长评语,教师评语。可考查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情况。 8、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处理家长与教师关系的。 一、与家长的交流要讲究艺术。 1.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应语气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先扬后抑。 记得有一个孩子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妈妈说了你太严肃了,每次妈妈来你总是皱着眉头说我的表现,妈妈希望你多一点笑容。是啊,有时面对十分调皮的孩子我的情绪就非常激动,面对家长就好像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孩子的表现一骨碌的倾吐出来。我想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老师要先表扬孩子的优点,比如他是一个关心集体的人,能主动帮老师打扫卫生,如果学习也能这样的主动就会更好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 2.报忧也报喜。有些家长一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就连忙问是不是在学校表现不好。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教师平时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去与家长沟通,找家长告状。我觉得我们平时应该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情况,谈孩子在校学习,游戏和吃饭等方面的进步表现,都应让家长觉得老师在关心自己的孩子。 二、我们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最棒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只是一时糊涂,孩子的调皮,是一种可爱。而孩子在学校碰破一点皮儿,家长就会非常地心疼和紧张。这时教师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认识其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公正地评价孩子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中等及后进生的家长。 三、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是融洽教师与家长关系灵丹妙药。 当我们成为孩子们爱戴的好老师,孩子们就会帮我们回家宣传,家长就会很快认可我们。这对于我们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来说是如鱼得水,一副灵丹妙药啊。我想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它体现是一个教师的人品和涵养,更代表着一所学校在外的形象。所以为了滨小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富有魅力吧! 9、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同时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要求整齐划一,教育颂扬人性,也就是颂扬人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实践表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 第三,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学生发展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真实的残缺是也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10、举例说明“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一些道理。而且,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一种影响,一种教育。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式、习惯上都多多少少保持着某些教师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模仿性强,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依恋感。加上教师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使得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很明显的影响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下面一些情况:讲台上的粉笔头,教室地面上的纸屑,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大多数学生都熟视无睹,老师不说捡,他们也许一辈子也看不见,也不会捡。不是他们看不见,即使看见了,都认为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这个习惯去捡。为此,我利用晨会班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结果仍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见垃圾就捡的好习惯呢?我冥思苦想,终于眼前一亮,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去捡不如我捡。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学生。我在寻找着机会。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便发现两名学生围着卫生委员在争论着什么。经过询问,我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卫生委员在课间检查地面的时候,发现了在两张桌子之间有片纸屑,可是那前后两名学生都不承认是自己掉的。我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分开他们,弯下腰捡起了那张纸,扔进了垃圾袋里。当时,教室里静极了。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有的充满了疑惑,有的充满了惊讶,而更多的是充满了信任。 从此以后,我又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去捡讲台上的粉笔头,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教室地面上的纸屑,掉在地上的学习用品,学生也纷纷效仿。经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学生们再也不用我去捡了。有一个学生风趣地说:“老师,您光荣下岗了!”师生顿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件事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做到正人需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接受你,喜欢你,效仿你,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来自: 梦想腾飞319 >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