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菩提一叶】木鱼的来历和作用

 舟客 2013-09-28

[转载]【菩提一叶】木鱼的来历和作用



[转载]【菩提一叶】木鱼的来历和作用

 


木鱼的来历与作用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又称为木鱼鼓、鱼鼓、鱼板。它的制作,是将圆木中间镂空,前开鱼口,背刻鱼鳞。木鱼虽不能食用,却与僧人进食有密切关系。寺院中的斋堂外,常能见到直挺挺的木头鱼身,长约九尺,直径约一尺,悬挂在廊下。每到用斋时分,就有僧人来敲击二通,僧众集队成行,鱼贯而入,过堂进斋。这种长木鱼,也叫板梆、鱼梆或梆子,故寺院中常有“梆响过堂”的口头禅。这种鱼梆的悬挂方式有一定章法。鱼尾巴向着山门,这所佛寺便是子孙庙,不收留游方僧人挂单,也不提供膳宿;若是鱼头向山门,便是十方丛林,这种佛寺容许僧人挂单并免费提供膳宿。


  明朝后,寺庙中又多了另一种木鱼,那是首尾相接的圆形木鱼,供诵经念佛时敲击,也称“团鱼”。“笃、笃、笃”的木鱼声很有节奏感,一板一眼,是一种很好的节拍器。僧人们在殿堂上念诵时,在磬的指挥下,能使诵唱更富有节奏性,声音整齐,步调一致。钟、鼓、木鱼一齐敲,其声悠和清净,韵味深长,使闻者沉浸于一种无以言喻的超然之中。这种在殿堂上安置的木鱼,规格有三种:较大形状的木鱼放置地上,中型木鱼安置木鱼架上,小型木鱼就拿在手上。木鱼中最常见的是小木鱼,它不仅用于诵经,还用于化缘。从前僧尼在化缘时,手中拿着小木鱼不停敲击,边敲边呼佛号。


  木鱼起源于印度。印度习俗对佛堂中能敲响的东西都叫“犍椎”,木鱼也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这种犍椎要刻成鱼的形状呢?答案有多种。一种说法是:从前有比丘违背师父教诫,败坏佛法,死后转生为鱼,背上还长了一棵树,每逢海上风起浪涌、波涛激荡时,背上的树随之颠摇,流血不止,痛苦难忍。一次他师父从海上经过,见到他这种情状并问清缘由后,为他做了一场水陆法会,依仗法会的功德解救他脱离鱼身。他师父依照他的遗言,将鱼身上的树捐献给寺院,并将树刻成鱼形悬挂在寺院之中,用以警示后世的僧众。另有一种说法见于《唐摭言》,说是有个俗家居士问天竺长老,为什么木鱼必须刻成鱼形?天竺长老回答不出。他以此间悟卞师。师日:“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这一说法为佛教界所公认。元代僧人德辉在《敕修百丈清规?法器》中指出:“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惊昏惰也。”


  概括地说,木鱼在修行上的作用有三点:一是使僧尼在木鱼声中勤修念佛,废寝忘食,惜时精进;二是在木鱼声中掌握节奏,有板有眼,步调一致,用心诵经;三是止息恶念,一心向善。

 

    难怪人们常爱说:“木鱼要天天敲”,“木鱼不敲不响,蜡烛不点不亮”,以此来时时提醒他人不要犯错误。但若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木鱼敲得再勤也还是白敲。



 

[转载]【菩提一叶】木鱼的来历和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