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当代“观蛇者”:每次相逢都是生死之决(图)
李成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坎氏曙蛇震惊学界 创作国内首部民间原创蛇类图片集 蛇,冷峻而神秘。 作为上古图腾,蛇与人类渊源极深,伏羲女娲皆是蛇身人首,亚当夏娃也是受蛇引诱被逐出伊甸园。《山海经》中有“巴蛇食象”的古老传说,民间故事《白蛇传》家喻户晓,千古名篇《捕蛇者说》更是将人蛇宿命推到极致。 而作为一种冷血爬行动物,蛇出没于阴冷潮湿之地,荒野山岭之间,外形诡谲,常在不经意间给人以致命一击,让一般人避犹不及、敬而远之。专家说,人类怕蛇的恐惧感作为千万年进化的结果早已深入基因。 生活在深圳的湖南人李成显然不是一般人。 这个29岁的年轻人,不但不怕蛇还专门去野外找蛇、看蛇,三年来走遍南岭,只身穿越船底顶山、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甚至深入藏地墨脱的核心无人区寻找各种野生蛇类,拍下无数精彩照片,汇成中国首部民间个人原创的蛇类图片集,并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珍稀蛇类坎氏曙蛇,震惊学界。 2010年,李成在香港购买了自己第一台单反相机佳能550D,拿到相机,李成迫不及待地就搭车前往香港郊外的大浦滘,用好相机拍蛇是李成过去几年最大的心愿。自从有了这台相机,李成正式把自己当成了一名野生动物记录者。 徒步29天找到坎氏曙蛇 坐在记者对面,李成看上去面目清秀,身材干练,说话语速不快,却绝不拖泥带水,说起这几年野外观蛇的经历,李成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几年野外寻蛇最令人激动的还是首次在中国境内找到坎氏曙蛇。 2012年,李成和4名队友一同前往西藏墨脱腹地探险,李成清楚地记得,那天是9月19日,探险队已在丛林深处行走了近8天,在翻过4600米的缩瓦拉山口后进入了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但李成依然收获不多。层层迷雾笼罩着雅鲁藏布江两岸高耸的峻岭,峡谷深处,细雨阵阵,没想到,这一天李成期盼已久的奇迹突然降临了。 “李成,快过来,蛇,蛇……” 前方队友小杜的呼喊让李成心头一凛,作为团队中的动物专家,队友们看到动物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李成,李成赶紧上前,发现在山路内侧的一枝树杈上,一条长约1.5米、黄底褐斑、花纹独特的蛇正盘在那里。 惊鸿一瞥,李成如被闪电击中般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立即抓起相机不停地拍摄,兴奋得脸色都有些发红。他激动地告诉队友,眼前的这条蛇就是我国动物学家在墨脱地区寻找了十几年都未亲眼看到过、大名鼎鼎的“坎氏曙蛇”。 为了用摄像机记录下这条蛇的状态,李成走过去用手抓起这条被生人惊扰、看上去有些“气急败坏”、处于防卫攻击状态下的漂亮家伙,“它没有毒,不用怕”。尽管李成手持长蛇如闲庭信步,同伴们还是下意识地退后几步,令同伴们奇怪的是,这条看似生气的蛇到了李成手里却显得异常温顺和怯弱。 李成知道这一发现的意义所在,学界一直猜测在我国境内可能会有坎氏曙蛇,2002年,在印度阿萨姆以北的错那南部一带发现了这一物种,国内一些科学家一直在猜测墨脱境内是否会有此蛇分布,也进行数次实地考察,并把该蛇列入最新的中国蛇类名录,可惜一直没有被证实,此次他拍到坎氏曙蛇的实物,证实了此蛇在我国确有分布,而且是在纬度更北的墨脱北部,李成的发现在国内爬行动物研究圈引起轰动。 李成说,放生这条蛇的时候还发生小趣事,当时,李成顺势放它爬上树枝,然而他的放生动作遭到了门巴族向导阿尼的强烈抗议,原来,按照当地习俗,蛇是不可以往头顶的方向放生的,否则将有大难临头。只能往脚下的方向放生。无奈,李成又把这条可爱的家伙“请”了回来,放在下坡的位置,这条坎氏曙蛇虽然满腹牢骚,还是快速地离开了。 这次探险,李成收获颇丰,不但找到坎氏曙蛇,还看到了最新发现的“墨脱小头蛇”,剧毒的察隅烙铁头蛇,甚至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梢虹雉。 “你不能想象墨脱有多神奇,就在腹地布琼湖,这几年发现20多种新物种。我在甘德乡门巴族扎西书记办公室里看到过一张近1米的飞鼠鼠皮,而我们常见的普通飞鼠最长也不过30厘米,这只飞鼠绝对是一种稀有品种分支。那里确实是野生动物的宝矿。”李成说。 每次狭路遇蛇都是生死攸关 人们之所以怕蛇、远离蛇,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全球每年有5万人被毒蛇咬死,有些毒性猛烈的蛇能在几分钟内致人死亡,这些年野外观蛇,李成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我没想到自己最惊险的经历就发生在深圳。”2011年12月的一天,李成趁着周末去深圳梧桐山走走,看能不能碰到蛇。“我当时就走在普通山路上,突然看到前面两米处横卧着一个大家伙!”初步判断,李成估计这条蛇有3米长,手臂粗,最令他兴奋的是,这是一条毒蛇之王“眼镜王蛇”。也许是因为冬日气温低的缘故,这条大家伙仗着自己毒牙巨体,虽然察觉到李成的存在,却还是懒洋洋的未作移动。可是因为这条眼镜王蛇的头部和尾部都隐藏在草丛里,只有中间的身体露在外面,李成照不到蛇头,这让李成有些着急,情急之下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李成悄悄绕到这条眼镜王蛇的尾部,为了拍到好照片竟不顾一切伸直手臂、徒手去扯这条大蛇的尾巴。果然,毒蛇尾巴动不得,这条大蛇立即做出反应,它竖起身体,居然有1米多高,并在几秒内准确判断出李成的位置,立即身体前探做攻击状向他扑来,“当时我都能感到它扑过来时带来的一阵腥风,我赶紧后退两步,立即抓起相机拍它。”也许是李成拍照的动作让这条蛇犯了迷糊,也许是冬日低温让蛇不愿恋战,看到李成没有进一步侵犯的意思,这条大蛇一面竖起身体紧盯李成,同时拉扁颈部警告对手,一面游弋尾部慢慢后退,看到旁边有下坡山路,立即掉转蛇头潜入树林。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毒液极多,一次可以杀死一头亚洲大象。我当时一个人在山上,走到可以求救的地方起码要1个小时,如果被它咬到了,肯定必死无疑。” 事后回忆这段经历,李成仍会脊背发凉,真不知当时为何如此大胆。 然而,这并不是李成最危险的经历,“以我的经验,如果发现蛇,基本上不会被咬到,最怕没看到。”李成说,有一次在湖南,他没有注意脚下,几乎就要踩到一条怀孕的五步蛇,它的斑纹和落叶非常相似,很难察觉。而五步蛇牙齿可达10厘米长,可以咬穿登山鞋,如果咬到了,将会生命危殆。“我赶紧收回悬在空中的脚,这条成年母蛇因为怀孕就没有和我计较了。” 曾经和李成一同在墨脱探险的老王说,李成看到毒蛇不是害怕而是兴奋,当时在墨脱发现察隅烙铁头蛇,这是剧毒的蛇,比五步蛇更毒,李成竟然徒手去抓,甚至捏开毒蛇的头部观察毒牙,“不过毒蛇多数味道很腥,我闻了都阵阵作呕。”李成说。 野外遇蛇如久别重逢 李成说:“我幼时住在乡间,经常能见到蛇,虽然会心里一惊,但更多的是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一次,正在山中放牛的他在一个小水池遇到一条正在吃蛙的乌梢蛇,在蛇溜走的一瞬间,不知哪来的勇气,他突然冲上前去,抓着这条蛇的尾巴一阵狂甩,很快,这条蛇就被“制服”,而李成当时只有8岁。 “那条蛇因为被甩过度,当场因内脏脱位而死,但我那一天,我对蛇就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感情。”李成回忆,当时南方流行吃“野味”,很多人去湖南抓蛇,具有“捕蛇”能力的他也曾利用假期时间无数次在野外捕蛇,在数年捕蛇的经验中,李成渐渐发现蛇的独特魅力,开始研究蛇,甚至把一些小蛇圈养起来,给它们喂食,洗澡,放风,研究它们的习性,看它们在野外的各种运动方式,蜕皮、产卵、成长。 “我开始对蛇进入痴迷状态,在书本上认识它们,然后去野外观察。每次在大自然中与蛇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因为通过书本我已经对它们非常了解,但是在大自然中看到活生生的精灵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感受”。李成说,野生动物有独特的魅力,不像动物园圈养的动物,食物单一,缺乏活动。 偶得之喜和难得之憾共生 在野外拍摄野生动物也许会有很多惊喜,但李成说:“更多的时候是擦身而过的遗憾。” 在墨脱探险时,走到娘姆措河畔,天下着大雨,李成和队友们在与人齐高的草丛里穿行,突然感到前方有较大动静,似乎活物在移动,可能是大型动物。李成初初以为是野牛,兴奋地循着动静一直跑过去,就在越来越接近时,李成抬头一看,发现一个黑乎乎的身影,爬上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 石块突起越过野草,李成清楚地看到,黑影竟是一只成年的亚洲黑熊,体态彪健,此时,黑熊距离李成已不过20米,李成当时就愣在那里。就在一瞬间,一个小小的黑影出现在黑熊旁边,竟是一只小黑熊,原来这头黑熊妈妈正在雨中等待自己的孩子跟上来,李成下意识举起相机,但是因为天下大雨,受潮的机器无论如何也无法启动,正为相机着急的李成甚至忘记了黑熊近在眼前,随时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当时大雨如注,黑熊无心恋战,它回首看了李成一眼,慢悠悠地带着小熊往高处爬去,李成没有拍下这宝贵的一幕,只能将这个瞬间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李成说,最近在香港拍到了野外难得一见的金环蛇,这种漂亮的蛇类毒性猛烈,但是因为外形美丽,成为捕蛇者最喜欢的品种之一,售价高达5000~10000元。拍到金环蛇后,李成喜滋滋地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布照片,引来其他发烧友一片艳羡。 “在野外就是这样,偶然的惊喜和必然的遗憾是一对孪生兄弟。”恰恰是这不断发生的惊喜和遗憾让他深深迷上了野外观测野生动物。 李成妻子对蛇敬而远之,对丈夫喜欢去野外看蛇,她也非常反对。“我就跟她说,你看每天死在马路上的人肯定比被蛇咬死的人多吧!”李成笑着说,开始反对的妻子拗不过他对蛇的痴迷,也慢慢支持他野外观蛇。“今年10月,我要再次出发去墨脱,继续上次的探险,深入上次没有到达的地区,这次我会带上自动感应相机,希望会有新的收获!” 观蛇者李成从未停下脚步,他多年拍摄的照片汇成了国内首部民间原创的蛇类图片集。 被毒蛇咬 不是一定会致死 谨慎吃蛇 满身都是寄生虫 一般人认为被毒蛇咬伤肯定会死,李成说,其实不一定。因为毒蛇的毒器是进化过程中适应捕吃猎物而发展形成的,蛇咬人,是人对它造成严重威胁时而被迫发生的。毒蛇咬人,是否排毒,排毒多少,毒性强弱,各有差别,因此被毒蛇咬伤不等于必然中毒;即使中毒,也有轻有重,程度不同。而且有些毒蛇,比如眼镜蛇甚至会“干咬”你,就是只咬不吐毒液,所以不一定会致死。 多年和蛇打交道,李成坦言,即使不是出于保护蛇类的目的,他也不推荐人们吃蛇。“蛇出没于阴冷潮湿的地方,吃的都是野外的鼠类、蛙类,身上会有多种寄生物种,比如多种线虫、绦虫、蛔虫、鞭节舌虫都因食物链而寄生在蛇的体内,比较著名的是臭名昭著的裂头蚴,在蛇体内与皮下广泛寄生,一旦进入人体,后果将非常严重,裂头蚴曾有不少因寄生在人的脑部与眼部而造成中风或失明的病例。记者 胡亚平 |
|
来自: 昵称12813821 > 《社会名人》